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三章 病毒(四)

第十三章 病毒(四)

课时授课计划审签编号组织教学:考勤、填写教学日志1基本课题: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教学目标:1. 说出甲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

(重点)2. 说出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方式及特异防治原则。

(重点)3. 列出乙型肝炎免疫检验项目,并解释其临床应用意义。

(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时间(分)复习旧课:简述流感病毒抗原变异与流行性之间的关系。

4第四节肝炎病毒一、甲型肝炎病毒 1. 由肠道病毒引入。

152. 引用上海甲肝大流行讲解。

二、乙型肝炎病毒介绍乙肝的危害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5 (一)生物学性状利用板图介绍形态及乙20肝抗原抗体系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结合免疫学知识分析。

20三、丙型肝炎病毒自学。

5四、丁型肝炎病毒自学。

五、戊型肝炎病毒自学。

六、庚型肝炎病毒自学。

七、肝炎病毒的微生物20 检查及防治原则(一)微生物学检查举化验单请学生分析。

(二)防治原则与甲型肝炎对比讲解。

第五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介。

5 第六节疱疹病毒自学。

第七节其他病毒自学。

小结:1. 乙肝病毒的“两对半”检测意义。

42. 比较甲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

布置作业与预习 1 作业:乙肝病毒的“两对半”检测意义。

预习:第十四章其他微生物课后分析第四节肝炎病毒一、甲型肝炎病毒(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结构:球形,直径27~32nm。

无包膜,呈20面体对称结构。

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2.培养与动物模型:黑猩猩、狨猴及红面猴对HA V易感。

3.抵抗力:比一般肠道病毒更强。

(二)致病性1.传染源:病人,尤其是无黄疸型肝炎患者。

2.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传播。

3.致病机制:(1)发病过程:HA V经口侵入人体,先在肠粘膜和局部淋巴组织增殖,然后进入血流,引起短暂的病毒血症,病毒最后侵入肝细胞内增殖而致病。

(2)发病机理:病毒直接作用,免疫病理反应。

(3)免疫性: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二、乙型肝炎病毒(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1)大球形颗粒:直径42nm,具有双层衣壳结构。

外衣壳相当于一般病毒的包膜。

内衣壳是20面体对称的核心结构。

内部是双股未闭合的环状DNA和DNA聚合酶。

具有传染性。

(2)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

是病毒体组装过程中过剩的衣壳,不具有传染性。

(3)管型颗粒:直径22nm,长50~70nm不等。

是一串聚合起来的小球形颗粒。

2.基因结构为未闭合的环状双股DNA结构。

3.培养与动物模型4.抗原组成(1). HBsAg和抗-HBs1)存在部位:Dane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表面。

2)亚型:基本亚型为adr、adw、ayr、ayw。

我国汉族以adr为主。

3)检测意义:HBsAg:感染的标志。

抗-HBs:免疫的标志。

(2)HBcAg和抗-HBc1)存在部位:Dane颗粒核心结构的表面,即HBV的内衣壳上。

2)检测意义:HBcAg:血清中很难检出。

抗-HBc:IgM-病毒感染的早期。

IgG-高效价近期感染,低效价过去感染。

(3). HBeAg和抗-HBe1)存在部位: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结构的表面,隐蔽或镶嵌于HBcAg 中。

实际上是HBcAg完整肽链的一部分。

2)检测意义:HBeAg:病毒在体内复制,血清具有传染性。

抗-HBe:传染性低,预后良好。

(4)前S1抗原是附加在中蛋白N末端前面的抗原决定簇。

能增强HBsAg的免疫原性,也可能有助于HBV吸附到肝细胞的表面。

(5)前S2抗原是附加在HBsAg肽链N末端前面的抗原决定簇。

有利于HBV侵入肝细胞。

前S2抗体能阻止HBV侵入肝细胞,其出现表明病情好转。

主要蛋白:HBsAg中蛋白:HBsAg+前S2抗原大蛋白:HBsAg+前S2抗原+前S1抗原5.抵抗力对外界抵抗力很强。

能耐受低温、干燥、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的作用。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传染源:病人和无症状的HBV携带者。

2.传播途径(1)输血、输液、手术、注射、针刺等血液及血制品传播。

(2)母婴途径垂直传播:孕期可经血流感染胎儿,分娩时新生儿通过产道可被感染。

(尤其是HBeAg阳性的母亲)(3)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和性接触传播。

3.致病机制(1)致病机理:免疫病理反应引起肝细胞的损伤。

(II、III、IV型变态反应)(2)临床表现:复杂,主要有急性肝炎、重型肝炎、慢性持续性肝炎和慢性活动型肝炎四个临床类型。

三、丙型肝炎病毒HCV颗粒直径为60~80nm,有包膜,单股RNA。

可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HCV抗原。

传染源是患者和病毒携带着。

传播途径主要为输血、注射、性接触等非胃肠道途径。

临床症状较轻,但易转化为慢性。

四、丁型肝炎病毒HDV颗粒直径为35~37nm,病毒体由一个核心结构和一个小的单股负链环状RNA基因组。

是一种缺陷病毒。

主要通过输血或使用血制品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或母婴垂直传播。

常和乙型肝炎病毒共同感染或重叠感染。

五、戊型肝炎病毒HEV直径32nm,为单股RNA病毒。

传播途径为胃肠道。

临床表现与甲肝相似。

六、庚型肝炎病毒正链单股RNA病毒,主要为肠外途径传播。

七、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一)微生物学检查1.病毒学检查(1)病毒颗粒的检查:用电镜或免疫电镜(2)病毒核酸的检查:用核酸杂交或PCR技术2.免疫学检查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用ELISA或放射免疫法。

(二)防治原则1.一般措施严格筛选献血员,严格器械消毒,注意切断传播途径。

2.特异性预防1)被动免疫:制剂应是高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2)自动免疫:制剂是乙型肝炎疫苗。

第五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一)生物学特性球形颗粒,直径100~140nm,核心为两条单股正链RNA,并含逆转录酶等。

外有双层衣壳。

抵抗力弱。

(二)致病性传染源: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

传播途径:①通过同性或异性的性行为;②输入带HIV的血液或血制品;③母婴传播。

感染特点:HIV感染带有CD4抗原的细胞,主要是T H细胞,其次是单核吞噬细胞等。

所致疾病: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三)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1. 微生物学检查:多检测HIV抗体,可用免疫荧光、免疫酶染色、ELISA、放射免疫等方法做初筛,用免疫印迹法作为确证试验。

2. 防治原则设立监测机构,加强宣传教育,加强血液制品的检测。

第六节疱疹病毒一、EB病毒形态结构与疱疹病毒科其他病毒相似。

对脂溶剂敏感。

传播途径:唾液,偶尔经输血传播。

所致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鼻咽癌。

二、巨细胞病毒形态结构与疱疹病毒科其他病毒相似。

所致疾病:与宫颈癌有关。

三、单纯疱疹病毒形态结构与疱疹病毒科其他病毒相似。

传播途径:直接密切接触与性接触,也可经飞沫。

所致疾病:皮肤粘膜疱疹性疾病。

其中II型与宫颈癌有关。

四、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形态结构与疱疹病毒科其他病毒相似。

所致疾病:水痘、带状疱疹第七节其他病毒一、黄病毒概念:是一大群以节肢动物作为储存宿主和传播媒介、在脊椎动物间传播的病毒。

种类:530种以上,对人致病的有150种。

共同特点:小球状,直径为20~60nm,核酸为单股正链RNA,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型,外有类脂包膜。

致病力强,抵抗力弱。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1.生物学性状(1)形态结构:球形,直径45nm。

有包膜及血凝素刺突,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型,核酸为单股正链RNA。

(2)抗原性:稳定。

(3)抵抗力:弱。

室温及一般化学消毒剂易使病毒灭活。

(4)培养与分离:在多种细胞中均可生长并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

乳鼠脑内接种可用于病毒分离。

2.致病性(1)传染源:家畜、家禽,特别是幼猪。

(2)传播媒介:蚊。

(3)致病机理:病毒经蚊叮咬进入人体血液和淋巴液,可能先在局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淋巴细胞内增殖,经两次病毒血症后穿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内繁殖,引起脑实质和脑膜病变。

(4)所致疾病:流行性乙型脑炎。

(二)登革病毒传播媒介:蚊所致疾病:登革热(三)森林脑炎病毒传播媒介:蜱所致疾病:森林脑炎。

(四)防治原则1. 一般预防:防蚊、灭蚊。

2. 人工免疫:接种疫苗。

二、出血热病毒(一)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1.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球形或卵圆形,有包膜和血凝素刺突,衣壳为螺旋对称,基因为单股负联RNA。

(2)培养特性:可在多种细胞内生长。

(3)抗原性:从不同地区不同储存宿主分离的病毒,有共同抗原成分,但抗原性有很大差异。

(4)抵抗力:弱。

2.致病性传染源:带病毒的宿主动物。

传播途径:可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直接接触等不同方式受感染。

临床特点:起病急骤,主要症状为高热、皮下出血和肾损伤。

3.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1)病毒分离与鉴定(2)免疫学诊断(3)防治原则:综合防治措施。

(二)新疆出血热病毒传播媒介:蜱所致疾病:新疆出血热三、狂犬病病毒外形子弹状,长60~80nm,核心为单股负链RNA,核衣壳为螺旋对称型,外有包膜。

固定株:野毒株在兔脑内连续传代50代后致病潜伏期从2~4周缩短为4~5日,潜伏期不再缩短;固定不变,称固定株。

内基小体:病毒在神经细胞内增殖后,可在胞浆内形成嗜酸性、圆形或椭圆形包涵体。

传染源:疯狗。

传播途径:动物咬伤。

所致疾病:狂犬病。

预防原则主要是加强对犬的管理。

人被咬伤后,伤口处理要及时彻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