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名师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一、引出课题,理解课题。
1、师:咱们先来认一个字,有点难度,因为是甲骨文。
知道什么是甲骨文吗?生:古代人创造的字。
师:刻在龟甲上的。
看清楚了,这是什么字?(教师板书甲骨文“天”,指导学生观察分析。
)师:再看这什么字?(教师板书:甲骨文“门”)生:门。
师:对,你看左边一扇右边一扇。
(指导学生观察。
)师:再加一个字,(教师板书:山)读一读。
生:天门山。
师:咱们汉字是表意的,就这“天、门、山”三个字,你想一想应该是一座怎样的山?生:很高的。
师:你关注了“天”字,那你说的这个山可以叫“天山”。
生:很大的山。
师:“门”那该是……看看门的形状…… 生:面对面的。
师:左边一座,右边一座。
那就是….. 生:天门山。
师:公元727年,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曾经游览天门山,写下了《望天门山》。
(教师板书:望)师:什么叫“望”?生:看。
师:怎样看才叫“望”?生:向上看。
师:还有吗?生:从高往下看。
师:那叫俯视。
向远处看就是望。
2.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师:一块儿读课题。
(学生读课题。
)师:读出向远处看的感觉。
(学生再读课题。
)一、识字解题1.师:先来认一个字。
(课件出示甲骨文)生:人。
师:你们异口同声地说“人”。
我们先来看它的下半部分“”,是一个人张开双臂的人,上面是圆圆的头。
这个字本义就是头顶,头顶是人身体的最高处,于是字义是:很高。
古人认为最高的是什么呢?生:(恍然大悟)天。
(板书:天)2.师:一点就通,确实是“天”字。
认第二个字。
(课件出示甲骨文“”)生:门。
师:这是繁体字的“门”。
左边一扇,右边一扇。
单扇为“户”,两扇合为“门”。
(板:门)3.师:这个字很形象,大家一看都知道什么字,读——生:山。
(板:“山”)师:连起来读——生:天门山。
师:不像天门山,倒像是小山丘。
再读。
生:天门山师:这才像天门山,从天门山三个字,想象一下天门山是怎样的?生:有两座,一边一座,像门一样,又是很高很雄伟的山。
4.师:你们没有看过天门山,仅从这三个字中想到的,这就是汉字的魅力,保存了原始的图画性,字能直接表示事物。
(出示注释1)天门山隔江相对,就像天设的门户,雄伟奇特。
公元726年,唐代大诗人李白(板:李白)经过天门山,留下了千古绝唱《望天门山》。
(板:望)“望”是什么意思?生:看。
师:怎样的“看”是望呢?生:向远处看。
师:再读,读出远看的感觉。
生:望天门山。
(“望”字读得长、重,有味道)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
师:李白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呢?打开语文书,自由读几遍。
注意字音读准确,节奏读清楚,读完了结合下面的注释和课文的插图想一想诗的意思,读自己的。
(学生自读诗句,教师巡视。
)2.汇报自读成果,教师相机指正。
师:读几遍了?生:两遍、三遍。
师:谁能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师:响亮、大声地读,咱们认真听,听听他的字音是不是读准了。
师:比较流畅,再读读这词。
生:中断、至此回。
师:“至”是翘舌音,“此”是平舌音。
(学生跟老师学读“中断”、“至此回”)3.初步指导读诗。
师:谁再来读读这首诗?我们要听听字音读准了没有,节奏读清楚了没有。
(请一名女同学读)师:听出她的停顿了吗?你给了大家很好的提示这叫“二二二一”,老师还有给你提个建议,读得再慢一点,你跟着老师的手势来。
(学生看老师的手势读古诗第一句。
)师:我们一起看老师的手势读后三句,感受一下诗的节奏。
注意不要跑到老师手势的前面。
(全班学生看老师的手势读诗句。
师:有味道吧。
诗歌读起来就有歌的味道,唱歌时,我们有时要重唱,今天我们读诗就来叠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句,老师依你们的节奏读后三个字,把握好节奏,我们一起来。
(师生合作读诗)师:咱们换一下,老师读一句,你们依着老师的节奏来,老师读一句,你们重复后面三个字。
(师生合作读诗)4.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师:这诗中有歌,诗中还有画呢。
不信,我们静静地默读一边遍,这《望天门山》一句一景,是连环画。
下面我们静静地默读一下,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
(学生默读诗,边读遍圈。
)(指名汇报)生:楚江、碧水、青山、孤帆。
师:有没有补充?生:天门、日边。
师:这叫读得细致,找得清楚。
瞧,诗中就是写了这些景物,“天门、青山”写的都是天门山,“楚江、碧水”写的都是楚江,前三句从不同视角反复写了天门山、楚江,最后一句写了远处的“孤帆、日”,现在我们都是李白,让我们一起乘着小船去“望天门山”。
二、整体感知。
1、师:李白望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楚节奏。
读完后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
(生自由读诗)2、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的同学还摇头晃脑,这是读诗的状态。
谁来读?(一生读全诗)师:声音很好听,字音读得准。
这两个词,大家再读读:“中断”、“至此回”。
生:中断、至此回。
师:“至此回”中的翘舌音“至”、平舌音“此”读得很清楚。
谁再读读这首诗?我们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一生读,速度较快。
)3、师:听出来了吗?“天门-中断-楚江开”,这每行七字的诗停顿是二、二、二、一。
(课件出示划节拍线的全诗)谁再读?(一生根据节拍线再读。
)4、师:有点儿“歌”的韵味,诗可以当歌唱,诗也可以当画赏。
李白的《望天门山》一句一景,且是连环画。
请大家快速默读这首诗,找一找诗中描绘景物的字、词。
生:天门山、楚江、孤帆、太阳。
(板:景)师:前面我们了解了天门山,有谁知道“楚江”?生:就是长江。
(出示注释2: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师:这些景组合在一起给我们什么感觉呢?比如,天门山是高的,那楚江是?用一个字。
生:广。
师:孤帆和太阳离作者是——生:很远。
师:山高、水广、帆远,这些景组成图画的境界是高广辽远的。
那咱们读的时候要慢一点,大家跟着我的手势轻声读,不要跑到我的手势前面去了。
(教师按照诗的节奏用手势指导学生慢读,学生渐渐读出诗的韵味)师:让我们再来欣赏这幅图画的色彩,这水是什么颜色?生:碧色。
师:仔细看这个“碧”字(此字放大),上、下两部分分别是什么偏旁?生:上面的偏旁是“王”和“白”,下面是“石”师:左上的“王”是“玉”,和“白”组成的是琥珀的“珀”,下面是“石”,本义是青绿色像玉一样的石头。
根据字形,你知道“碧水”是怎样的水吗?生:略。
师:这“碧”,像青色的水晶,似绿色的翡翠,难怪诗人对“碧”字情有独钟。
你看,贺知章笔下垂柳的色彩是“碧”,读——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杨万里笔下莲叶的色彩是“碧”,读——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杜甫笔下春草的色彩是“碧”,读——生: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李白笔下楚江水的色彩也是“碧”,读——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一个“碧”字,让景色熠熠生辉。
再看,这山是什么色彩?生:青色。
师:孤帆是——(生:白色)师:碧、青、白,李白望见的(指课题“望”)是一幅色彩明丽的连环画!同学们,体会到高广辽远,我们把读诗的速度放慢了,体会到明丽温暖,这慢中还要透着激昂。
我们合作着来读读,你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我读每句诗的后三个字。
师:换一下,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三、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
)师:什么叫“中断”?生:就是断掉了。
师:那“中”呢?生:中间断了。
师:就是从中间断了。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断”的小篆写法。
(教师板书“断”的小篆写法)师:中间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全都剪断了,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头,就这个“断”字,你知道天门山是怎么断的吗?生:劈开的。
师:用刀给劈开的。
这就是诗人奇特的想象。
那把利斧,那把刀是什么?生:江水。
师:楚江开,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开”(板书)一双大手把门栓给拉开,如果天门山就是一扇门,那么你觉得大手是谁的?生:是楚江。
师:楚江是大手,楚江是利斧。
“断”和“开”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闭上眼睛想一想。
(老师读第一句诗,学生想象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生:有两座山相对出,楚江水从中间流出来。
师:把它冲开了。
你看这就是诗人奇特的想象。
楚江把山都冲开了,你们感觉楚江怎么样?生:凶。
师:换个词“汹涌”。
这样汹涌的江水,这样的气势,谁来读。
(指名读,再读,男生读,全班读。
)[通过让学生理解关键词、想象画面,使学生对诗句有了深刻的理解,此时指导朗读,水到渠成。
]2.学习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师:李白坐在船上又看到了……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回”字非常有意思,它是象形字,在甲骨文里就是一个旋转的漩涡,它在字典里面有三种意思。
(教师翻开字典。
)谁给大家读一读?生:一回旋,二回转改变方向,三返回。
师:“回”在诗中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由。
(指名说)生:一回旋。
师:你认为水中间有漩涡,对吗?有不同理解吗?生:我觉得是二,因为我觉得“碧水东流至此回”“东流”就是往回走。
师:你是凭感觉走。
还有不同的意见吗?师:没有了。
那我们把这个字再送回去,你们再读读这句诗。
(学生再读本句。
)碧水之西向东流,流的时候碰上了……生:天门山。
师:于是,它不得不折向北流。
那是第几种意思?生:第二种。
师:对,是流到这儿改变方向。
你们知道天门山相聚有多远吗?老师告诉你们,据记载这两山相聚数公里,也就是江面宽十几里,这么宽的江面,这么汹涌浩荡的江水。
这天门山硬生生地让它们掉了个头,你觉得天门山怎么样?生1:雄伟。
生2:天门山很宽阔。
师:很有力量的意思吗?真是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这样的力量,这样的气势,谁愿来读。
(指名读。
)师:那是浩荡的水,那是山和水在较量,要读好那个“回”字。
(再指名读)师:是水和山在较量。
一起读。
(全班齐读本句。
)师:同学们,山是险峻的山,水是浩荡的水,水冲山开,山阻水回,形成了这样的状景。
再读。
(学生齐读一二两句。
)[本环节对于“回”的处理非常好,将三种意思都告诉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答案,还要说明原因。
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将字带入诗句中去理解,不仅理解了字意,同时也明白了诗句的意思。
]3.学习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真好。
李白顺流而下,这船离青山近了,他又望见……生:两岸青山相对出。
(连点三个学生回答)师:有味道!什么叫相对呢?(教师利用绘画帮助学生理解。
)师:这两两相对的山,是不是像….. 生:门。
师:这比喻多好,多么形象啊!山都立在这儿,为什么是“相对出”呢?你们坐过船、坐过车没有?你想想车在路上开,两边的树、两边的景怎么样?同学讨论讨论。
生:树一棵一棵地往后去。
师:车往前行,树往后去。
这就是化静为动。
我们一起来想象,这就是眼前的青山……(教师画图,帮助学生想象。
)师:这是怎样的山?生:很高很高的。
[通过画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