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警宝音》心得体会_观后感七篇
电影《片警宝音》观后感
电影《片警宝音》以是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中国“管得最宽”的片警宝音德力格尔为原型的纪实电影。
整片没有厮杀,没有枪战,没有惊心动魄。
只有家长里短,只有平常琐碎,只有一个又一个温暖与感动。
片中茫茫戈壁的荒凉肃杀与主人公宝音身上坚毅隐忍交相呼应,真实、客观地反映内蒙古边防地区的自然生态和风土人情。
以及广大基层民警守望相助、维护民族团结、践行民意民生警务的工作生活状态和良好精神风貌。
片警是指派出所的警员分片负责某一个具体社区的工作,其主要职责是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
片警是公安战线的最基础单位,是离人民群众最近的警察,是群众对派出所的警员的一种昵称。
宝音是片警,他这样的普通片警之所以成为英模,是因为他身上体现出了警察的职业精神。
他的主要工作是为农牧民服务,他所做的都是平凡小事。
从警21年来,宝音默默守护着居住在辖区1672平方公里的900多户居民,被称为中国“管得最宽”的片警。
他骑坏
了8辆摩托车,每月深入辖区20多天,每年平均行程6万多公里,走访牧民15余万人次,累计行程120万公里,相当于沿赤道绕地球30圈。
真实是纪实电影的生命,所以,电影《片警宝音》在描述主人公时,只有点点滴滴琐琐碎碎的事情,只有平时质朴的镜头语言:宝音送报纸时猎户家的狗与他的亲昵,修理工因为宝音把他的普通玛瑙卖出了好价钱,又给宝音端来的那盆玛瑙石。
寻亲女孩坐在摩托车后面那个信任的表情。
还有孤寡老人去世时宝音为他擦洗全身,老人那经历过千辛万苦的双腿,以及宝音妈妈把哭得像个孩子似得宝音搂在怀里瞬间和告状专业户身上的蒙古袍……这些镜头从客观角度把当地牧民和身边亲人对宝音的信任和热爱体现出来,让宝音的形象在平凡中见伟大。
《片警宝音》是一部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影片,是一部思想、艺术、教育性极强的影片,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
警察《片警宝音》观后感
当有人喜欢多管事帮助别人的时候,总有人会说“你管的真宽”。
有一个中国警察,他就是“管的真宽”,从帮群众断母羊生仔的纠纷,到帮群众买电视遥控器,再到帮群众鉴定玉石,大事小情,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些他都捎带着干了。
特别是帮群众鉴定捡来的“玉石”只值十块钱后,却自掏腰包帮生活不易的他“卖了三百”。
不过,这个中国警察确实是“管的真宽”,他掌管的社区,有1672平方公里!对,你没看错,1672平方公里!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管理辖区面积最大的“片警”。
这个社区,北与蒙古国接壤,社区内几乎没有道路,更少有路标,确定方位,只能靠民警自己手绘的提水井分布图。
作为用惯了电脑、导航、wifi的内地派出所民警,我根本无法想象这样的社区该如何管理。
这个社区的管理民警叫宝音,他在对常住人口管理上,自绘地图,对游牧家庭进行了编号,通过编号可以轻松的在自己的登记本上查询到每个家庭的成员信息。
在对流动人口管理上,片警宝音就是靠着一辆摩托、一台相机、一块红布,走遍辖区每个角落,无论寺庙、矿山、食品厂、蒙古包,流动人员登记均做到了疏而不漏。
懂行的人都知道,这貌似是一个可做可不做的工作,但这却是一个派出所社区民警最原始的资源积累,民警就是在这种平凡的日积月累中,默默无闻的为侦破案件提供了最大的支撑。
片警宝音很平凡,就像所有的基层派出所社区民警一样,即使他掌管着全国最大的“警务社区”,也可能一辈子不会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无论他做什么,却都保持着一份人民警察应有的情怀。
在得知自己将要获得一笔30万的表彰奖励后,宝音却说:
成都一个叫李建华的警察,在毒贩开枪时把自己的手指塞进了毒贩的枪口,
云南一个叫张豪的警察,身中18枪,到现在还有3颗子弹在他的膝盖里取不出来,
湖北一个叫吴俊的警察,毒贩在人群中点燃了身上的炸药,他直接把毒贩压在了自己的身下,
他们都是九死一生,而我什么也没有做,也毫发无损。
”
所以,那30万的奖励,没有用来给他的母亲挖一口急需的水井,也没有用来给自己换辆每天都要骑着下社区的摩托车,而是全部拿了出来,建立了“草原民警互助基金”。
记得我前年在外备勤的时候,身边的同事突然给了我二百块钱并让我转到他的微信上,问其原因,他说:“微信上没钱了,看到一个小孩患了白血病,想捐200块钱。
”我问这孩子是谁,同事说到:“不认识,只看到是个警察的孩子,警察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
”
片警宝音,是每一位默默坚守的基层警察的代表,而每一位基层警察,又都是一个“不会说只会做”的“片警宝音”,一个平凡到人们会把我们忘记的平安践行者。
片警宝音心得体会
这注定是一部将警察拉下神坛的电影。
茫茫大漠,贫瘠的草原,一位浑身尘土、双手皲裂、面庞黝黑的警察骑着一个破旧的摩托车在奔波。
是的,整部影片,他一直在奔波。
奔波在中国最大的警务区,1672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奔波在镇上,旗上,邮局,银行,牧民家中;奔波在矿厂、屠宰场、喇嘛寺;奔波在他那一张张小心翼翼手绘的破旧地图上。
他就是电影的主人公,片警宝音,一个号称管着中国最大的片区片警。
说他把警察的形象拉下神坛,丝毫不夸张。
他既没有强健的体格和高超的身手去与犯罪分子搏斗,也没有超群的智慧去发现犯罪分子留下的蛛丝马迹;他没有精良的警用装备,随身的大挎包里也只有
一块拍照用红布和相机;甚至用稍微苛刻一些的眼光看,他的警容不甚严整,肩上的“两杠一”都还没有按照规定更换成新式肩章——这一切都太颠覆了,和大荧幕上以往的警察形象太不一样了。
但在我的眼中,在一个做了十几年的社区民警的眼中,宝音就是我身边的管片同事,一个活生生的“老三督”。
他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警察。
他怯懦,遇到了心仪的人不敢争取;他狡黠,公共汽车上扯不下人来的时候,抱起对方的行李就跑;他自责,一个坏人两次从他眼皮底下溜走;他贫穷,摩托车散架了还舍不得换;他憨直,有人评价他的辖区贫瘠,他会反唇相讥,哪怕说这话的人是正在采访他的记者;他平凡,把警服一脱,扔在人堆里你很难把他找出来。
仿佛,宝音就是身边的老李、老赵。
但无可置疑的是,他敬业,他是连牧民家的看家狗都认识的片警,生活中除了工作几乎没有其他任何元素;他勇敢,即便是面对持刀的杀人凶徒;他慷慨,用自己的钱偷偷周济身边的困难群体;他执着,每天陪伴独居老人直到把老人送终;他伟大,平凡中的伟大!
他深爱着自己脚下这片戈壁,深爱着乌拉特旗土地上生活的这些人。
“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是牧民的儿子,就喜欢跟他们打交道,他们也信任我,能给他们做点事情,我心里就很踏实。
我的职业是警察,我的身份是乌拉特人。
”
诗人艾青曾经深情的吟咏:“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想,《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给片警宝音作出了最好的注解。
宝音把最自己深沉的爱给了自己的母亲、自己的乡亲和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
宝音为什么能够成为这样一个人?电影给出了答案——他的母亲。
别人家的小马驹不听话,宝音的母亲主动要过来替人家喂养大,专门请人调教,最后还要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像嫁女儿一样隆重的把马送回去。
也许,只有这样的母亲,才会培育出这样的儿子。
通观全篇,宝音的感情一直处于隐藏的状态,失望、不快,都被他深深地隐藏进了憨笑里;甚至有些压抑。
唯独一次他哭了,哭得如此伤心,哭得像个孩子,在他妈妈的怀里痛哭流涕。
他为什么会哭?是接连见到了两次死亡感悟无常?还是懊恼自己没有早一点抓到那个坏人?亦或是不解自己明明这么努力却保护不了戈壁滩上的花朵?甚至是因为他后悔没有用自己的奖金来给妈妈打一口井?无论怎样,他哭了出来,情感得到了最大的宣泄;无论怎样,还有妈妈陪伴在他身边。
宝音痛哭的时候,我也哭了。
也许那些专业的演员面前,《片警宝音》的演员都太业余了,但是在我,一个基层民警的眼里,电影原汁原味的呈现出了我的生活,琐碎、无聊、平淡,甚至是压抑与愤懑。
属于警察的荣光与放松,每
次都只有短短的一刻,短到自己都难以察觉,短到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望着平静而深邃的夜空那一瞬的窃喜。
终于,宝音骑上了崭新的警用摩托车,依旧奔波在那祖国边陲的广袤戈壁,奔波在中国最大的那个警务区,奔波在各种鸡毛蒜皮的琐碎工作中,奔波在每一个观众的脑海里。
《片警宝音》,是一部将警察形象拉下神坛,跌入人心的电影。
片警宝音观后感
说实在的,刚开始我对这类型电影是有些抵制的,因为片名《片警宝音》就已经告诉我们这部电影想拍什么,想表达什么。
而且对于我这类几乎把国内外评分8.5以上的警察题材电影都看了一遍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当时叫我去看这部电影时,我心里想到一句玩笑话,知道当年为什么要去拍警察微电影吗,因为那些电影都还没有让我感动。
当然,玩笑归玩笑,现在一部电影要让人感动真的是很不容易。
也正因为此,越来越多的警察题材电影开始向好莱坞大片学习,走大场面;或者向香港电影学习,走卧底路线;又或者走搞笑路线,凡此种种,概莫能外。
所以,当《片警宝音》场面还没出来,我就基本猜到了电影的画面,茫茫大漠,贫瘠的草原,一位浑身尘土、双手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