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赞美荷花的诗句

赞美荷花的诗句

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

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泌人肺腑。

有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

所以荷花在人们心目中是真善美的化身,吉祥丰兴的预兆,是佛教中神圣净洁的名物,也是友谊的种子。

在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中,据说晴雯死后变成芙蓉仙子,贾宝玉在给晴雯的殁词《芙蓉女儿诔》中道:“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虽然后世的红学专家们都认为这不是过作者借咏晴雯之名而赞黛玉之洁,不过无论如何荷花总是与女儿般的冰清玉洁联系在一起的。

荷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

当初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男耕女织,十分羡慕,因此动了凡心,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

西湖秀丽的风光使玉姬流连忘返,忘情的在湖中嬉戏,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

王母娘娘知道后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湖中,并让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

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

荷花[宋]杨巽斋翠盖红幢耀日鲜,西湖佳丽会群仙。

波平十里铺云锦,风度清香趁画船。

荷花[宋]王安石亭亭风露拥川坻,天放娇娆岂自知?一舸超然他日事,故应将尔当西施。

赞美荷花的诗句荷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

荷花出尘离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和广大佛教信秆都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作为激励自已洁身自好的座右铭。

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

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

荷花象征纯洁泉眼无声细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这首诗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像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你看:一股泉水缓缓地、小心翼翼悄无声息地流出泉眼,在斜阳的照射下,清晰可见。

阳光透过池畔的绿树,将树阴投入水面,阴阳交错明暗斑驳。

好像是泉水很爱惜风和日丽的美好景色。

泉水的细流汇成了小池,昨日还平静的水面上,今天就长出了尖尖的、还包卷着的嫩荷叶,并吸引着可爱的蜻蜓飞来嬉戏。

《小池》是一首描写初夏池塘美丽景色的、清新的小品,朴实的语言展示了初夏的明媚风光,一切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行行是诗,句句如画,自然朴实,真切感人。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唐·王昌龄《采莲曲》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

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

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

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

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

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

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

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

“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

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

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

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

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

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

看似平淡的笔墨,给我们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莲叶满湖,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方,荷花贴水映日,显出与众不同的艳红。

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子夜吴歌李白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五月,西施泛舟出现了,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

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西施就被越王带邀而去了。

奉和钱七兄曹长盆池所植韩愈翻翻江浦荷,而今生在此。

擢擢菰叶长,芳根复谁徙。

露涵两鲜翠,风荡相磨倚。

但取主人知,谁言盆盎是。

采莲曲李白若耶溪傍采莲女,笑摘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人落花去,风此路蹰空断肠。

乌栖曲张籍西山作宫潮满池,宫乌晓鸣茱萸枝。

吴姬自唱采莲曲,君王昨夜舟中宿。

【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荷花】清. 石涛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青阳渡晋·乐府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咏芙蓉南朝·梁·沈约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采莲曲南朝·梁·萧纲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

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

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曲池奇唐·卢照邻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折荷有赠唐·李白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采莲曲唐·李康成采莲去,月没春江曙。

翠细红袖水中央,青荷莲子杂衣香。

云起风生归路长。

归路长,那得久,各回船,两摇手。

咏露珠唐·韦应物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

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

盆池唐·韩愈莫道盆池作不成,藕梢初种已齐生。

从今有雨君须记,来听萧萧打叶声。

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

且待夜际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

重台莲唐·李绅绿荷舒卷凉风晓,红萼开萦紫莳重。

双女汉皋争笑脸,二妃湘浦并愁容。

新荷唐.李群玉田田八九叶,散点绿池初。

嫩碧才平水,圆阴已蔽鱼。

浮萍遮不合,弱荇绕犹疏。

半在春波底,芳心卷未舒。

赠荷花唐.李商隐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莲唐.温庭筠绿塘摇艳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萍。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莲叶唐.郑谷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

多谢浣沙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荷叶宋.欧阳修池面风来波潋潋,波间露下叶田田。

谁于水面张青盖,罩却红妆唱采莲。

荷叶宋.苏轼田田抗朝阳,节节卧春水;平铺乱萍叶,屡动报鱼子。

荷花宋.苏轼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

卷却天机去锦缎,从教匹练写秋光。

梦行荷花万顷中宋.陆游天风无际路茫茫,老作月王风露郎。

只把千樽为月俸,为嫌铜臭杂花香。

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宋.范成大西风初入小溪帆,旋织波纹绉浅蓝。

行到闹花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

红白莲宋.杨万里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

恰似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

数点飞来荷叶雨,暮香分得小江天。

秋莲明.文徵明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州。

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露洗玉般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

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句诗出自宋朝人杨万里的《咏荷》佳句。

其实,我也特别喜欢荷花。

夏天,烈日炎炎,照的人汗流浃背,无精打采,但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也是荷花飘香的季节。

我跟随爸爸妈妈来到了荷花园,看!荷花池中长满了绿绿的荷叶,一片片挨挨挤挤的,好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

透过密密层层的荷叶,可见一根根墨绿的,长着小刺的荷梗在水面上昂头挺胸。

荷梗上小扇子似萼片衬托着亭亭玉立白里带粉的荷花,荷花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花儿们有的全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有的才绽开几朵花瓣儿,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向路过的行人微笑;有的还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微风乍起,荷池的表面泛起了一层层的涟漪,荷叶和荷花也轻轻的摇曳起来,好现在翩翩起舞,引来几只蜻蜓在荷池上空飞舞翩跹,这真是一幅高雅素洁的风景画呀!一场雨后,荷花池又呈现出另一番景象,荷叶好像一个个刚淋过雨的仙女,亭亭玉立在池塘中。

一阵微风掠过,碧绿的大叶盘上一滴滴晶莹透亮的小水珠珍珠似的滚来滚去,忽而东,忽而西,忽而又滚落进池塘里——构成雨后呵斥的新景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