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新技术篇一:现代农业新技术如题,现代农业新技术现代农业新技术篇二:现代农业新技术现代农业新技术生物技术在未来农业中的角色学号:06713448 姓名:张新国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之年,实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最重要的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把发展农业科技摆在“三农”工作更加突出的位臵,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
重温伟人的著名论断,我们能够再次体会其中的远见卓识。
目前,在我国农业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为48%,而发达国家已达到80%。
这说明我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有着很大差距,差距即潜力,这同时也表明我国农业发展有着巨大潜力。
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仅是农业生产发展中最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而且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根本源泉,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现代农业科技的作用和效益是巨大的、广泛的、多方面的,既对农业产生直接的增产增收作用,又对非农部门发挥间接的推动作用,既有当前的效用,又有长期的持续效用。
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农的目标;2000年,国家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部署了未来10年的农业科技工作,作出了“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技术跨越,推进农业由主要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效益的根本转变,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决策;2004以来,中央连续制定的4个1号文件,都强调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每年都对农业科技工作做出具体部署。
近年来,农业科技进步不断加快,对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一、生物技术给农业带来的益处广义上讲,生物技术是利用有机体、死细胞、活细胞以及细胞内含物,采用特殊的过程生产出特殊的产品应作到农业、医药以及环境修复治理中,尤其是70年代基因工程的出现,它能改变、取代物种的基因。
生物技术在农作物中已有广泛的应用。
最初通过遗传工程获得而进入市场的作物是:玉米、大豆和棉花。
它们经转基因后具有抗除草剂和棉铃虫的能力。
这种玉米、大豆和棉花从Bt细菌获得基因,经遗传改良后具有防虫害的能力。
利用Bt细菌获得经遗传改良的作物的潜力是相当大的。
例如:美国有200万hm2的Bt棉花,澳大利亚有40万hm2,两者各相当于2.5亿美元价值。
如果将Bt玉米引种在美国1000万hm2的土地上,只要增产5%,就意味着能增加3.5亿美元收入。
这项技术进一步促进了Bt制剂控制虫害在商业上的应用。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经转入特定基因的玉米品种,这些品种能同时抗除草剂和一些虫害。
生物技术在畜牧业上应用所获得的益处与在农作物上相似。
一方面,生物技术有助于提高畜禽的生命力以及消灭竞争者。
促进畜禽生长的物质有生长激素以及促进其生长的调节剂,这些物质可由基因工程而获得。
如利用鼠类基因(该基因能促进角蛋白的形成)能获得了经遗传改良的绵羊,这种绵羊比普通棉羊产毛量能提高6%左右。
另一方面,生物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的同时,有助于提高畜牧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例如,通过控制饲料作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可提高畜牧业生产力;利用基因调控技术可以提高包括豆科作物在内一些作物的蛋白质含量,减少饲料作物中难消化的木质素含量等。
达比等人已生产出一种转基因三叶草,可应用于澳大利亚绵羊牧场。
该基因来自向日葵,经转基因的三叶草能制造富含氨基酸的蛋白质,该蛋白质经食物链进入绵羊体内,进而能提高产毛量。
生物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也包括在生态和环境两个方面。
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现有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可以减低农业向原始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扩张的要求,因此,它有助于有人类保存、保护地球上仅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资源,有助于人们未来再利用其中的基因资源开发新的产品。
生物技术已用于生产抗虫害、抗除草剂作物。
正如前面所述,一些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等具有抗虫害、抗除草剂的能力。
1995年人们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转基因马铃薯,这种马铃薯能产生水晶蛋白,而水晶蛋白对科伦那多马铃薯甲虫有毒害作用。
这些转基因作物能减少杀虫剂的用量,降低杀虫剂及其残留物对食物链、水体造成污染,从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在许多农业生产区,土壤氮素可利用量是制约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子。
而一高科技农业生产区使用人造氮肥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
制造氮肥要利用大量能源,据统计,英联邦农场平均投入的能源大约有50%来自肥料。
由施用肥料而产生的温度气体(二氧气化碳、氮氧化合物等)不可避免地促进地球气候变暖。
除此之外,农业土壤的氮素流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生物技术的利用能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潜在的、真正有价值的帮助。
同样,人们可以利用真菌来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温莱指出:特定的真菌类能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从而促进作物生长;真菌也能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例如纤维素等)释放出糖类,促进固氮菌的生长。
进一步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可能,包括获得转基因细菌和真菌,以进一步增强它们制造养分和释放土壤养分的能力。
转基因作物的最终目标是使作物本身能够自行固氮,避免、减少使用人造肥料,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这在目前尚不可能,但在将来却有望实现这个目标。
二、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从经济角度上讲,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并不明显,然而,它会引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因为,生物技术公司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输出生物技术产品而获得利润。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及其产品还远没有被广泛接受。
生物技术可能引起生产方式和人类健康的退变。
这种情奖品可能会随着需要特定处理的转基因作物的出现而产生,特别是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出现。
农民必须从同一公司购买种子和除草剂,否则除草剂起不了作用。
同样的问题也可能在需人造肥料的转基因作物上出现,这些转基因作物会取代传统的依靠有机肥的作物,后者在发展中国家是很普遍的,并且也有利于环境保护。
生物技术在食品上的应用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也会造成许多困难。
生物技术也会对人类的健康制造麻烦。
近年来在英国已有这方面的报道。
特别是当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的基因转入农作物时,例如,坚果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若它的基因被导入其他作物,则有可能其他作物也会引起人体过敏。
为了预防起见,转基因作物产篇三:现代农业新技术答案现代农业新技术答案作业一1、随着人的总称社会形态的不断成长,人口持续增加和对农产物的要求不断提高,全球性的资源和生活习性环境问题一天一天地走向紧张,如何协调人的总称社会形态经济成长与生活习性保护的抵牾,已经慢慢成为可持续成长的核心问题,作为直接以有生命的物质和富源环境进行再生产的农业,其可持续成长的问题更加剧要。
只有在扩大承载面积,减轻单元面积承载的压力,才有可能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对农产物不断增加的需求。
总之,通过有效的手眼和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从而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收益水准,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
2、现代农业新技术可分三大类:一是探索研究型技术:主要是生物技术。
二是应用性实用性技术:是最近制订颁布的技术标准、技术规程。
三是组装型技术:主要指适应农业发展方式需要所采用的技术集成,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中所采用的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技术,立体种养技术;发展节本高效农业采用的省工免耕技术等。
3、(一)取得新成就 1(粮食增产粮食播种面积在2004年达到10381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超过年初确定的4550亿千克的预期目标,达到了4695亿千克,比2003年增长了9%左右。
2(农民增收 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超过了年初预定的5%的增长目标,实际增长幅度达到6.8%,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
3(深化改革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4.转移农民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大约有5亿多,目前仍有约1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
5.扶贫开发扶贫开发取得明显进展,贫困人口数量的减少和幅度的下降均为近5年之最。
6.公共事业农村公共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二)面临新矛盾 1.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我国水土资源相当紧缺,土壤、河流等环境污染、水土流失、草地退化、土壤沙化等生态破坏的现状都比较严峻。
2.城乡差别依然明显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使我国呈现出典型的“二元社会”的格局。
3.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仍然是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产业化程度低。
4.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全国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少,灌溉设施的老化失修;土地被重金属污染;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于农业专业化生产需要,农业良种繁育体系、病虫害防治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一些基础性技术保障体系还比较滞后。
5(农业科技支撑不足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只有40%-45%,而发达国家在70%左右。
我国农业科研、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推广等都有待于进一步充实、调整以实现新的发展。
6(金融体制亟待调整各大商业银行基本不面向农村地区,只有农村信用社在独立支撑农村金融体系,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经营的融资需要。
4、转基因农作物自1996年大规模商业化种植以来,在国际争论的环境中迅猛发展,成为近代历史上应用最快的作物新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
2007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170万公顷发展到1.143亿公顷,增长了67倍,种植的国家达23个,还有29个国家批准转基因作物作为食品或饲料进口,种植的农户首次超过5000万,90%的受益者是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农民。
中国是全球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主要国家之一。
据估计,1996年,2006年,中国已从种植转基因棉花中获益58亿美元,其中仅2006年的收益就达8.17亿美元。
目前,国内对转基因农作物技术的研究正蓬勃开展,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管理同时也在不断规范。
转基因作物从研制到大面积推广应用20年来,并未发生一例环境和食品安全性事故。
为确保环境安全与人类健康,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科学、严格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与管理体系。
经政府批准进口或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品种及其产品都通过了严格的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性评价。
全国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前景非常好,我国应抓住历史机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推动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
5、作物种质资源,又称作物遗传资源或作物基因资源。
种质系指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往往存在于特定的品种中,故在中国又习称作物品种资源。
古老的地方品种、新培育的推广品种、重要的育种品系和遗传材料以及野生近缘植物,都属于作物种质资源。
工作重点是:保存、研究、创新、利用。
6、小麦品质广义地讲是指小麦子粒对某种特定用途的适合性,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义性的综合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