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通论背诵笔记一、总论1.历史上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上有共享说、劝服说、反应说三种:(1)共享说:认为传播就是信息共享的过程。
不足:人类传播是借助符号传播信息,人们共享的不是符号,而是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许多传播是无法达到共享的。
(2)劝服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传播是有目的的行为,突出了传播的功利性。
不足:在传播过程中影响是相互的,传播的角色关系会发生变化,传播者和受传者有时是相互转换的,传播者在影响他人的同时,也在受他人影响。
(3)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不足:刺激反应不仅是人类的传播行为,动植物都有刺激反应问题。
2.通论的传播定义:传播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移动和变化。
3.对通论传播定义的认识:(1)传播具有信息性质(2)传播具有可流动性和可测度:(3)信息具有可转换性4.传播学产生的诱因和基础:(1)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2)政治与战争的需要(3)新闻学的发展5.传播学的研究内容:传播学的发展基础是20世纪崛起的行为科学和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三论是传播学的方法论。
6.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和集大成者(1)拉斯维尔(政治学家):①他首先用政治学的观点对传播进行系统的研究。
②他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和传播的三功能说。
③他用定量语义学的方法,比较了有意义的政治符号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在主要新闻机构的分布。
(2)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学家):①他把社会学实地调查的方法和研究社会实际问题的范围扩大到传播学领域。
②他是首先从受众角度研究大众传播效果的社会学家之一。
③在从受众角度研究传播效果的过程中,提出了两级传播论、有限效果论和使用与满足论等著名观点。
主要著作:《人民的选择》1944(3)库尔特-卢因(社会心理学家):①他把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同时,实际上也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②他对人们行为和群体的研究中,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的影响时,要充分注意社会环境和个人所属群体的作用。
③他提出了著名的把关人概念,为信息流动的复杂性提供了圆满的解释。
(4)卡尔-霍夫兰(心理学家):①他较完善地把心理学控制实验的方法用于传播效果的研究。
②他对军事教育电影的研究,为打破魔弹论的神话提供了更有价值的证据。
③他注意到影响说服效果的多种因素,尤其是说服者及其发出的信息这两个因素,并提出了改善说服效果的一些列有价值的建议,为可说服性研究这个当代传播学重要课题奠定了基础。
主要著作:《大众传播实验》1949 《传播与说服》1953(5)施拉姆:①施拉姆是第一位从新闻专业角度,并把新闻学同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结合起来,把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研究。
他编著的《大众传播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步系统提出传播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②一生30多部传播学著作。
③积极推动各国传播学者的交流,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培养众多知名学者,形成“施拉姆学派”11.传播学源于美国的必然性:传播学在美国产生的社会基础:(1)科学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2)文化教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为美国大众传播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3)美国经济发展使人口激增,向大城市大规模迁移,使美国形成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社会。
传播学在美国产生的学术基础第一章补舆论1.传播的功能:拉斯维尔的三功能说:1948年,拉斯维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传播具有3个社会功能的经典论述:(1)环境监视(2)使社会各个不同部分相关联以适应环境(3)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赖特对拉斯维尔的补充:1957年,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书中,在拉斯维尔的三个功能外又增加了第四个功能:娱乐。
施拉姆的归纳:施拉姆根据拉斯维尔和赖特的论述,在1982年出版的《传播学概论》中,把传播的功能归纳为监视、管理、指导和娱乐四个方面。
拉扎斯菲尔德的负面功能论:1948年,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合著了《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一文,提出了传播的正面功能与负面功能。
正面功能:(1)授予地位(2)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负面功能:(1)大众媒介持续不懈的宣传会使人们完全丧失辨别力,从而不加思索地顺从现状(2)媒介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
(3)媒介常以低廉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时间。
(4)麻醉精神,一是让人们沉醉在虚幻的满足之中。
二是由此剥夺人的行动能力。
2.传播的社会功能:正面功能:(1)获取信息(2)社会化途径(3)知识教育(4)舆论监督与引导(5)文化传承与交流(6)调节身心负面功能:(1)媒介情景非真实化:由于媒介的作用,人的态度行为很大程度上不是对实际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是对媒介提供的拟态环境的反映。
传媒所造成的外在真实感,反而导致了现实的空虚化和非真实化。
(2)信息庸俗化:由于利益驱动的原因,受众作为商品被出卖,以接受率为标准,用以交换广告费。
文化制造商们迎合大众对庸俗、色情以至野蛮行为的渴求心里。
每天都在向社会大批量生产垃圾信息。
(3)文化殖民化:一方面,少数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节目制作能力,占据并垄断了信息传播市场,节目交流中存在着不合理的单向流动现象。
另一方面,他们又利用国际电视传播中存在的信息单向流动格局,使传播成为西方大国对其他国家进行思想侵扰和文化渗透的重要手段。
(4)思维行为惰性化:电视媒体直接作用于人的视听感官,在不知不觉中消磨着人们阅读印刷物的耐心,使人习惯于浮光掠影的信息接受,满足于浅层的表象思维,而疏于深入思考,只接受不判断。
第二章传播的类型: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
(1)内向传播:①人的内向传播是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②是人类最基本得传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主要特征:①隐蔽性②内动性③短途性(2)人际传播:①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会行为。
②人际传播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无需借助传播媒介作中间物即可进行的直接传播,二是借助一定媒介手段所进行的间接传播。
基本特点:第一,运用双重手段使全部的感官受到刺激。
第二,信息的交流性强,信息反馈直接、快速。
第三,能够满足受众个性化需要。
第四,人际传播的覆盖面有限意义:第一,促进个人间心灵的交往。
第二,认识自我、他人与社会。
第三,建立和谐关系。
影响人际传播的因素:①人际间的互相吸引②时空上的接近③对人的认识④角色认知⑤自我认知(3)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有组织,有领导,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任何组织都是与信息传播同步生成的,组织的目标、系统、,而组织传播活动又必须凭借组织的系统才能进行。
分类:第一,就传播的范围而言,组织传播可分为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第二,就传递的方向而言,组织传播可分为纵向传播和横向传播第三,就沟通方式而言,组织传播可分为正规的组织传播和非正规的组织传播。
特点:第一,信息大多具有指令性、教导性和劝服性。
第二,组织传播的传播范围总是有限和有界的。
第三,组织传播活动具有一定规模。
意义:①渗透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②多数组织传播活动是手段,通过传播来实现组织自身任务。
影响组织传播效果的因素:第一,组织的可信度。
第二,传播层级的多少(4)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过程。
大众传播的基本特征:①大众传播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才能把信息传递给受众。
②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受众多杂散匿③传播内容是公开的,面向社会的。
④缺乏及时而广泛的信息反馈,单向性强。
⑤采用技术化,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⑥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从事的传播活动。
(5)网络传播:网络传播是一种以多媒体为终端,以光纤为通道,所有的个人和组织都能联结在一起的,并且能与个人化受众进行互动沟通的信息交流形式。
基本形式:第一,与现存媒体相结合,产生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网络报刊等新媒体,可称为上网媒体。
第二,由某个组织或个人利用网络工具定期制作和发布新闻,形成新的信息传播载体,可称为网上自生媒体。
网络传播的主要特征:①个人化、个性化的传播,充分的自由反馈机制,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改变和“距离感”的消失。
②传受双方双向互动的传播③有较大的可供选择的自由信息空间④可以提供多媒体信息⑤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第三章传播基本形态新闻传播的涵义:新闻传播是人类之间进行的相互获取新情况、交流新信息的社会传播活动,它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人际新闻传播、组织新闻传播、大众新闻传播。
2010(1)人际新闻传播:人际新闻传播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新闻传播,这种新闻传播可以促使组织及大众新闻传播机构的信息流通和机体的内在活力。
(2)组织新闻传播:组织新闻传播是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与群体间的新闻信息交流活动,是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的有一定规模的新闻传播。
(3)大众新闻传播:大众新闻传播即指通过某一特定传播工具同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新闻及人们通过传播工具获取新闻的活动。
新闻传播基本要素:(课后习题)(1)新闻传播者是控制分析的对象(2)新闻信息是内容分析的对象(3)传播媒介是渠道分析的对象(4)新闻受众是受众分析的对象(5)新闻传播效果是效果分析的对象。
新闻传播的特征:(课后习题)(4)新闻传播活动具有动态性:(5)新闻传播活动具有中介性、工具性、商品性:(6)新闻传播具有现实性:包括即时和纪实两个方面(7)新闻传播活动具有广泛性和大众性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课后习题)新闻传播对于社会而言主要起到的是联结和沟通功能,并可划分为情况的沟通作用和意见的沟通作用。
情况的沟通作用是通过大量的新闻传播使人们广见闻、新视听,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从而做出决策。
意见的沟通作用,是指通过新闻与意见的传播,使人们互相发表或交换自己的看法。
将这两种内在功能加以延伸、扩展和具体化,就会发现,新闻传播还具有舆论引导、政治宣传、社会监督和社会教化的作用。
政治传播:指政治传播者运用各种媒介或符号,通过适当手段、方式或策略传播政治信息,以达到影响受众态度和行为,推动政治按政治传播者意志、方向和目的运行的一种活动。
政治传播的特点:阶级性,劝服性,辐射性。
政治传播的研究对象:(课后习题)(1)政治传播的整体性研究(2)政治传播的内容研究(3)政治传播的媒介研究(4)政治传播的环境研究政治传播研究的任务:(课后习题)1.研究政治传播的客观规律,建立科学政治传播体系2.为政治传播活动提供理论依据:理论是政策制定的依据。
3.促进社会的发展。
艺术传播的特征:课后习题①艺术传播的过程是创作者灵感迸发的过程,是自觉性和非自觉性,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
②艺术作品的未完成性和艺术传播中的对话性③艺术传播对物质载体的依赖性:艺术媒介第四章传播的自由与控制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先驱:(1)弥尔顿首先提出出版自由口号:他奠定了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两个基本概念,即思想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