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繁殖性病母猪繁殖性病主要有乙型脑炎,细小病毒,伪狂犬和蓝耳病;其次有衣原体和钩端螺旋体。
弓形体、气喘病、猪瘟也可引起繁殖失败。
这些病已给种猪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甚至威胁着种猪场的存在。
现将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确诊和预防简介如下,供综合防制参考:乙型脑炎病乙型脑炎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病原体是乙型脑炎病毒。
最早在日本流行,又称日本乙型脑炎。
主要危害:妊娠母猪造成流产、早产或晚产、产出死胎、木乃伊、弱仔。
公猪造成睾丸炎。
流行特点: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生于夏季和初秋季。
通过蚊子叮咬传染,蚊子感染乙脑后可终生带毒,并在蚊子体内繁殖和越冬,成为下一年的传染源。
本病呈散发。
隐性感染,不表现症状的猪很多。
感染初期有传染性,发病年龄多在6月龄左右,规模化猪场,由于不断地培育新种猪,这对传播本病有很大潜在根源。
临床症状仔猪:突然发病,出现神经症状:转圈、盲目冲撞、口流白沫、磨牙、虚呷、严重地倒地不起而死亡。
生长猪和肥猪:体温41℃左右,能持续数天。
抑郁型猪:精神不振、昏睡、食欲不振、口渴、眼结膜潮红、心跳加快、呼吸正常、有时流鼻液,粪干结有粘膜,尿深黄色,个别猪后肢关节肿大发生跛行。
狂暴型猪:精神异常,狂躁不安,盲目冲撞。
妊娠母猪:无明显症状,发生流产、早产或晚产,胎儿多数死胎、木乃伊、弱仔。
如果活仔,有的出生后几天内痉挛死亡;有的却生长发育良好。
同一窝猪生后大小相差很大。
母猪流产后症状很快解除,体温正常,食欲恢复,不影响以后繁殖。
但有少数母猪症状加重,流产后胎衣不下,流红褐色或灰褐色的粘液。
公猪:主要表现睾丸炎,一侧或两侧睾丸肿胀,为正常的大的0.5---1.0倍,以后炎症消散,发生萎缩,硬变,精子数量和活力均下降,同时带毒,约1---2个月恢复正常,可正常使用。
病理变化:流产胎儿皮下水肿,脑积水,脑膜和脊髓充血,胸膜和腹腔积液,淋巴结充血肿胀,肝和脾有坏死灶,肌肉退色像煮熟样,部份胎儿可见脑部发育不完全。
确诊: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初步确诊。
进一步确诊,需要进行病毒分离,血清学和组织学检查。
预防:除消灭蚊子以外,后备种猪(公和母)在配种前一个月注射弱毒疫苗,第一胎注射二次,间隔2周,第二胎注射一欠,第三胎起不再注射。
其它猪(乳猪和仔猪)在每年3---4月份,蚊子出现前注射一次疫苗。
母猪如发过乙型脑炎可终生获得免疫力。
如猪场发生乙型脑炎,立即对未发病的用弱毒疫苗紧急接种,种猪(公和母)需二次,间隔2周。
对发病的猪采用对症治疗。
防止继发感染,增强机体抵抗力,可选用板兰根注射液、复方磺胺、维生素C。
虚弱猪用10%葡萄糖和维生素C,腹腔补液6---8小时一次。
公猪长期喂麦芽,连续1---2个月,直到恢复配种能力。
细小病毒病细小病毒病又称母猪繁殖障碍症,病原体是细小病毒。
主要危害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感染后表现流产、产死胎、木乃伊、畸形胎和弱仔,但母猪本身无明显症状。
流行特点:呈地方流行性,散发。
初次感染多呈急性暴发,造成相当多初产母猪发病。
传播方式多样:可垂直传播,也可水平传播,通过接触、消化道、胎盘和交配等。
但弱毒不能经胎盘感染胎儿,所以用弱毒疫苗,不存在危险性。
鼠类是重要的媒介。
临床症状:母猪感染后无明显症状,但出现多次发情,屡配不孕现象。
如果是妊娠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出现流产、产死胎、木乃伊、畸形胎或弱仔。
一般情况:妊娠早期感染主要产木乃伊。
妊娠50---60天感染主要产死胎。
妊娠70天感染主要发生流产。
妊娠70天以后感染可正常产仔,但生长、发育受影响,并长期带毒和排毒,这是非常危险的。
母猪感染后可获得终生免疫。
本病对公猪无明显影响。
病理变化:感染的妊娠母猪无明显症状,但胎儿表现不同程度的生长发育障碍,胎儿出血、充血、水肿,体腔积液,有的脱水等病变。
死胎可见脑膜炎病变,这是具特征性病变。
确诊:如果出现相当多初产母猪未见明显症状,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畸形胎或弱仔。
经产母猪出现多次发情,但配不上,这就要考虑细小病毒病。
进一步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70日龄以下感染母猪,采取小于16厘米的木乃伊胎儿数个或肺脏送检;70日龄以上感染母猪,采取胎儿的心血或体腔积液送检。
防治:由于本病无明显症状,所以难与采取措施。
如果能基本确诊,料中加入四环素。
病毒灵,维生素E控制病情。
由于细小病毒普遍存在,要求初产母猪配种前一个月,种公猪8月龄接种细小病毒弱毒或灭活苗,2周后再加强免疫一次。
母猪第二胎以后是否免疫有争议。
如果接种,每年2次,每次不需加强免疫。
伪狂犬病伪狂犬病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发病初期病毒存在于血液、乳汁、脏器和尿液中,后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
主要危害:乳猪和仔猪出现高热,消化和神经症状。
死亡率很高;母猪症状不明显,以死胎为主,其次流产、产弱仔。
流行特点: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都可感染。
猪群中以乳猪最易感染。
传播方式很多,有经消化道、呼吸道、破伤的皮肤、胎盘和交配等。
一般呈地方性发作,多在冬春两季。
临床症状:有特征性的是后躯麻痹,前冲或后退转动,倒地后四肢游泳样划动。
乳猪和仔猪:突然发病,体温41℃以上,吐、拉黄色稀粪、流口水,有的眼球上翻,眼睑和嘴角水肿,呼吸困难,病初听到刺激声音兴奋性鸣叫,前肢呈八字形,运动失调,肌肉抖动,鼻镜歪向一侧,后期出现神经症状,倒地抽搐头向后仰,呼吸困难,1---2天体温下降,昏迷死亡。
如果发病6天后才出现神经症状,有可能不死,但出现永久性后遗性:瞎眼、偏瘫、发育障碍等。
有的猪腹部出现大量粟粒大小紫色斑点,严重的死后全身紫色。
整个病程4---7天,出现神经症状和拉黄色稀粪的几乎100%死亡。
生长猪:症状轻微或呈隐性,表现短期发热、昏睡、食欲下降、体毛粗糙,有的出现吐、咳、神经质叫。
病程4---5天,很少死亡。
成猪:一般呈隐性,表现微热、便秘、食欲下振,病程3---5天,无死亡。
妊娠母猪:表现发热、咳、一过性的,紧接着发生流产,多数产死胎、木乃伊很少,畸形胎没有,死胎大小相差不明显。
如果有活仔,产后不久出现典型神经症状而死亡。
少数发生晚产。
母猪产后,一般对下次发情和受胎无影响,但带毒和排毒,少数出现不孕症。
病理变化:无特征性病变。
面部因痒有磨擦破的伤痕,眼睑水肿,眼结膜充血。
剖检脑膜充血和水肿,脑脊髓液增多。
上呼吸道水肿、充血,有大量泡沫,肺水肿有出血点,胃肠粘膜充血、出血和水肿,肝和脾有1---2毫米灰白色坏死点。
肾肿大有细小出血点,心内膜点状出血,心包液增多,胸腔和腹腔液增多,呈褐色液体。
确诊:采取病猪血清和大脑组织做病毒分离和血清学试验。
现场可做动物接种试验:采取病猪脑组织磨碎后加生理盐水配成10%灭菌生理盐水混悬液。
取2毫升皮下或肌肉接种兔或猫。
接种后2---3天,接种部位皮肤出现剧烈瘙痒,并有抓咬伤痕,发痒后1—2天死亡,说明有伪狂犬病病毒存在。
防治:神经症状出现前,注射高疫血清或康复猪血清有一定的疗效。
净化方法如下:①全群淘汰更新种猪。
②每隔一个月血清学试验,测抗体,连续4次以上,凡验出阳性猪全部淘汰。
③阳性母猪后代断奶后按窝隔离饲养。
16周龄时测其抗体,淘汰阳性猪。
30天后再测抗体,二次测抗体,阴性反应,猪才留用。
④注射伪狂犬病疫苗,用灭活苗。
种猪(公和母)每6个月注射一次,母猪产前一个月再加强免疫一次。
种用仔猪(公和母)一月龄注射一次,隔一个月再加强免疫一次。
以后每6个月一次。
种猪场一般不宜用弱毒疫苗。
如果猪场发生伪狂犬病,立即对未发病的母猪、公猪、仔猪紧急接种弱毒苗。
已发病的猪如无高免疫血清,采取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感染,增强机体抵抗力,可选用地塞米松、思诺沙星、病毒灵、阿托品、维生素C和维生素E,虚弱猪用10%葡萄糖和维生素C腹腔补液6—8小时一次。
蓝耳病蓝耳病又叫神秘病、繁殖失败综合症、不孕与呼吸综合症等10多个病名,直到1992年猪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才确定病名为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RRS)。
病原体是囊膜的核糖核酸病毒。
主要危害:母猪造成早产、流产、死胎、木乃伊、产弱仔等。
仔猪呼吸异常大批死亡。
流行特点:任何年龄的猪均易感染,但症状有差异。
妊娠母猪和断奶前后的仔猪症状明显。
种公猪和肥盲猪症状不明显。
传播方式多种,有接触、空气、胎盘和交配等。
卫生条件差、密度大、气候突然变化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临床特点:本病没有特异的临床表现,给诊断带来困难,最后确诊要综合病理变化。
病毒分离和血清抗体检测。
本病的症状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亚临床型3种。
急性型:发生于新感染猪群,现作重点介绍。
其他2型省略。
母猪:发热、精神不振、厌食、咳嗽、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妊娠母猪后期发生早产、流产、死胎、木乃伊和产弱仔。
早产一般提前6周。
有的母猪产出部份活仔,但几天内死亡,产出的胎儿个体差异很大,死胎水肿,皮肤棕褐色,常自融。
有晚产现象,推迟1—2周,甚至一个月,产出的全部为死胎。
产后奶水少,再次配种发情期推后,受精率降低50%,产仔数和成活数均下降。
乳猪:部份初生仔猪表现呼吸困难、运动失调、轻度瘫痪、产后一周内死亡率40%---80%。
哺乳仔猪眼球突出,眼部水肿,耳尖边缘呈紫色。
仔猪:断奶前后最易感染,表现典型症状,体温40℃以上,气喘呈腹式呼吸,食欲减退或停食。
后期出现腹泻、瘫痪、平衡失调、多发性关节炎,肌肉发抖,还可出现流鼻液,侧卧,四肢划动。
少数耳尖,体表皮肤呈紫蓝色,死后全身性深紫色,死亡率40%----100%。
肥育猪:易感性较差,病初与感冒相似。
发热,一般40℃左右,食欲不振、嗜睡、咳、轻度的呼吸困难5---7天后约15%猪以耳尖最明显呈蓝紫色,其次鼻盘、腹部、外阴、四肢末端、尾、乳头等部位。
这种局部性颜色数小时内自动消失,个别延至1---2天,病程较长,但死亡率低。
公猪:发病率低,除食欲不振、嗜睡外,并有异常呼吸。
无明显发热现象,会造成精液质量、精子数和精子活力下降,但可康复。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皮下,肠淋巴结水肿,心包积液,肺炎和肺泡壁间隔增厚,其次鼻炎、鼻甲骨纤毛脱落,肠道有出血。
仔猪胸腔和腹腔积液。
确诊:由于没有特异性临床症状,难以确诊。
荷兰提出:三项指标,胎儿死亡率20%以上,母猪流产率8%以上,断奶前仔猪死亡率26%以上,达到其中二项诊断为本病。
最后的确诊必须采取有急性呼吸异常症状的弱仔猪或死胎、流产胎儿的肺、脾和淋巴结送有关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培养鉴定。
防治:无有效药物。
预防:严格执行,由无本病地区的猪场引进种猪,新引进种猪必须隔离观察一个月,并作血清学检查,判定血清阴性方可入群。
在流行地区用灭活油乳剂疫苗免疫,后备和妊娠母猪,连续二次。
间隔21天。
慎用弱毒疫苗。
治疗:采取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感染,增强机体抵抗力。
可选用地塞米松、丁胺卡那霉素,恩诺沙星、病毒灵、维生素C和维生素E,虚弱的猪用10%葡萄糖和维生素C腹腔补液,个别猪用安纳加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