帷幕灌浆试验报告
1、帷幕灌浆试验完成情况
依据帷幕灌浆试验施工方案的要求,灌浆试验于2005年4月23日开始,5月15日完成全部钻孔灌浆任务。
共钻孔9个,总进尺,灌浆进尺,用水泥。
试验段共布置了2个检查孔,总进尺。
2、主要施工方法
、造孔
采用回转式地质钻机分段成孔。
砼层采用针状合金钻头或金刚石钻头钻进,岩石层采用金刚石钻头钻进,清水作为冲洗液。
先导孔优先施工。
钻孔分为三序钻进,先钻一序孔,后钻二序孔,最后钻三序孔。
孔深达到设计深度后停止钻进。
<
钻孔结束后,与监理一起对钻孔进行了验收。
钻孔结束后,钻具下到孔底,通入大流量水流,从孔内向孔外冲洗,直至回清水20min。
压水试验
灌浆前,首先进行裂隙冲洗,然后进行单点法压水试验。
压水压力采用灌浆压力的80%,并且不大于1Mpa,压水20min,每5min测读一次压入流量,取最后的流量值作为计算流量。
试验孔、先导孔、检查孔采用自上而下分段卡塞单点法压水试验。
灌浆
采用级普通硅酸盐水泥。
"
基岩灌浆采用自上而下分段循环式灌浆法。
先灌一序孔,后灌二序孔,最后灌三序孔。
灌浆分段:垫层与基岩接触段段长采用2米,下一段为3米,其余段长为5米,最后一段段长不大于7米,不足5米者也作为一段灌浆。
灌浆压力采用设计值。
灌浆塞阻塞在该灌浆段段顶以上处。
射浆管距段底小于50cm。
浆液浓度由稀至浓逐级变换,浆液分六个比级:5:1、3:1、2:1、1:1、:1、:1(:1)。
基岩自上而下灌浆没有待凝。
灌浆结束标准
灌浆结束标准:灌浆段在设计压力下,注入率不大于1L/min后,继续灌注60min停止;
(
封孔
灌浆孔完成经验收合格后,对钻孔进行了封孔。
封孔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灌浆封孔法,段长15~20m,灌注水灰比为:1的浓浆,压力取灌浆段中部灌浆压力,注入率不大于1L/min时,延续灌注30min。
3、钻孔、灌浆情况综述
、钻孔
本段地层均为花岗岩,呈麻灰色或暗红色,岩石坚硬、强度高,钻进困难。
砼垫层与岩石结合紧密。
钻孔柱状图见附图1。
从取芯情况看,孔深6~16m范围内的钻孔,部分孔取芯率为60~80%,取芯率低,岩石破碎,岩芯呈小块状;孔深16m以下的钻孔,钻孔取芯率达85~95%,
取芯率高,岩石完整,岩芯呈长柱状。
从裂隙发育情况来看,孔深6~16m范围内的钻孔,部分孔裂隙发育,裂隙多呈垂直状或近似垂直状,水平状或近似水平状裂隙次之,倾斜状裂隙较少。
孔深16m以下的钻孔裂隙较少。
*
号孔的钻进过程中,孔深18m处取出一块岩芯,岩芯上面有水泥结石,在1W32
3
结石厚度约2mm,结石面呈水平状。
、压水试验
灌浆段灌前都进行了压水试验,压水试验成果见下表:
依据上表成果:岩石的单位透水率从到不等,从弱透水层到强透水层均有分布。
单位透水率小于1Lu的压水段占总压水段的%,单位透水率小于5Lu的压水段占总压水段的%,单位透水率大于5Lu的压水段仅占总压水段的%。
地层透水率总体偏小。
依据单位透水率在孔深范围内的分布来看,单位透水率大于1Lu的压水段普遍集中在孔深6~16m的地层内,单位透水率小于1Lu的压水段普遍集中在孔深
大于16m的地层内。
单位透水率的分布呈现上大下小的状况,说明岩层上部透水性强,下部透水性弱。
依据各次序孔的单位透水率大小趋势来看,随着三序孔的逐渐加密,后序孔的单位透水率值较先序孔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单位透水率值小的趋势不明显)。
说明随着灌浆孔的逐渐加密,地层中的透水裂隙逐渐被水泥浆所充填,堵塞了地层中的渗水通道,使渗水不易向更远的范围扩散,灌浆取得了成效。
单位透水率频率曲线见附图2。
、灌浆
本次灌浆试验共完成了9个孔,用时23天。
钻孔总进尺,灌入水泥4吨,单位灌入量m;总水泥量吨,单位水泥量46Kg/m。
?
、单孔灌入水泥量及单孔水泥量
依据灌浆成果一览表:单孔灌入量最大的是1W35
1
孔,灌入水泥,最小的是1W
30 3孔,灌入水泥;单孔用水泥最多的是1W35
1
孔,总水泥量是2550 Kg,最少的是
1W30
3孔,总水泥量是850 Kg;灌浆段中注入量最多的是1W35
1
孔第二段(孔深~),
达,而最小的灌浆段是1W30
3
孔第一段(孔深~),仅为。
、各次序孔灌入水泥量及总水泥量
各次序孔灌入水泥量统计见下表:
依据以上结果:随着三个次序孔的逐渐加密,单位注入量逐渐减小,由一序孔的平均m减少到三序孔的平均m,降幅很大,说明先序孔灌浆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符合灌浆的基本规律。
、岩石可灌性
依据灌浆统计结果,随着灌浆段单位透水率的增加,灌浆时耗用的水泥量也逐渐增加,灌入水泥量与单位透水率呈正比例关系,说明岩石具有可灌性。
单位透水率、单位灌入量关系曲线见附图3。
、岩石单位灌入量频率
岩石单位灌入量频率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岩石单位灌入量在50Kg/m以下的灌浆段占总灌浆段数的%,大于50Kg/m的段数仅占%,说明本地层灌入的水泥量普遍较少,这与本地层岩石坚硬且较完整是相对应的。
单位灌入量频率曲线见附图4。
、灌浆压力与单位透水率、单位灌入量的关系
灌浆压力与单位透水率、单位灌入量的关系曲线见附图5。
!
在地层透水性一定的情况下,增加灌浆压力能使浆液扩散的更远,灌入更多的水泥以提高地层的抗渗性能。
本次灌浆试验由于灌浆段数较少,取得的资料涵盖的范围小,其关系曲线仅作参考。
但从灌浆试验成果中单位透水率小的灌浆段中可以看出,随着灌浆压力的增加,其单位注入量没有明显的增加。
说明对于透水性小的地层,增加灌浆压力并不能使浆液扩散的更远来提高灌浆效果。
4、检查孔
帷幕灌浆试验孔灌浆全部结束14天后,对灌浆质量进行了检查。
检查的方法采用自上而下分段钻孔压水法。
共布置了2个检查孔,总进尺米。
检查孔压水试验成果见下表:
依据上述试验成果并参照帷幕灌浆工程质量评定标准:①砼与基岩接触段及其下一段共有4个压水段,单位透水率分别为 Lu、 Lu、 Lu、 Lu,很显然,只有一个压水段满足单位透水率小于1 Lu的设计要求。
②其余灌浆段共进行了9
个压水段,其单位透水率从 Lu ~ Lu不等,符合设计要求。
③从检查孔与其相邻灌浆孔灌前的单位透水率相比较来看,检查孔的单位透水率值比相邻孔要减小许多(透水率值小的不明显),说明灌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5、帷幕灌浆试验总结
本试验段地层均为花岗岩,质地坚硬强度高,钻进困难。
孔深6~16m范围内的岩层裂隙较多,岩石较为破碎。
孔深16m以下的岩石完整,裂隙较少。
单位透水率大于1Lu的压水段集中在6~16m的地层内,本层透水性较强;孔深16m以下的岩层透水性差。
岩石具有可灌性。
灌浆过程及结果符合帷幕灌浆的基本规律。
经压水试验检查,砼与基岩接触段及其下一段的灌浆质量未能满足设计要求,其它段灌浆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本试验段依据设计的孔距和灌浆压力,其灌浆质量未能满足设计要求。
说明孔距和灌浆压力的相互配合不协调,没有取得优化,浆液在压力的作用下未能达到扩散半径大于1m的要求,灌浆后未能形成连续的帷幕。
本次灌浆试验成果对于大坝新开挖的基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基岩在钻孔灌浆条件下的真实情况。
在已建大坝坝基岩石的某些部位,我们并不能排除其透水性比灌浆试验段好的可能性。
灌浆压力的选择应该依据地层的透水情况综合分析确定。
本次灌浆试验孔上部岩石透水性能好,采用的灌浆压力小,下部岩石的透水性能差,而采用的灌浆压力大,没有使灌浆压力在不同的透水条件下取得均衡,以保证帷幕灌浆能够取
得最佳的效果。
本次仅对坝基岩石进行了孔距为2m的帷幕灌浆试验,没有对坝体浆砌石进行帷幕灌浆试验,灌浆试验成果不适用于坝体浆砌石。
坝体浆砌石帷幕灌浆在现行的孔距、排距、灌浆压力及施工工艺条件下,其灌后效果能否满足设计要求,目前没有相应的灌浆试验验证。
6、对下一步钻孔灌浆的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依据设计要求,廊道内下游排孔的孔深取上游排孔深的倍。
由于上游排孔深深浅不一,下游排孔深不易控制,没有统一的标准。
建议为下游排孔深设立统一标准,便于操作。
基岩拟采用自下而上分段钻孔灌浆施工,挡水坝段坝体浆砌石采用自上而下(原坝体)或自下而上(新坝体)分段钻孔灌浆施工。
依据DL5108-1999《砼重力坝设计规范》规定的坝基帷幕防渗标准:坝高在100m以上,单位透水率在1Lu~3Lu, 坝高在100~50m,单位透水率在3Lu~5Lu,并结合以往帷幕灌浆工程的实践经验,设计要求的单位透水率小于1Lu的标准难以达到,故建议将单位透水率值改为3Lu。
建议基岩上部的灌浆压力适当增加,下部的灌浆压力适当减少,与地层的透水情况相协调。
无浆砌石盖重的帷幕灌浆孔拟选用~,有浆砌石盖重的帷幕灌浆孔拟选用1~。
建议确定坝体浆砌石灌浆压力。
建议垫层与基岩接触段段长采用2米,下一段为5米。
其它技术要求按照设计和施工规范(DL/T5148-2001)执行。
2005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