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孔子的志向则

谈谈孔子的志向则

谈谈孔子的志向8则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谈谈孔子的志向的资料8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孔子的志向范文一》孔子的志向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盍”就是何不?何不各自谈一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回和子路侍奉孔子坐,孔子坐在那里,他们俩站在那儿。

孔子就说,现在正好我们大家都在,你们都谈一谈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是一个英雄豪杰之士,说我的理想很简单,我就有好车好马,我有好的衣服,我都跟朋友分享,哪怕是坏掉了,我也无所谓。

这是一个非常洒脱的人生。

而颜回说,我的理想——他的理想就比较形而上——说我希望做到的是我不去夸耀自己的品德,不要去夸大自己的功劳,这个“施”是“著”,放大的意思,这两个是对文,对仗的。

这个时候子路就说:老师,您的志向是什么呢?孔子也谈了一下他的志向,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老者安之,年纪大的人,我希望能够让他们有一个很好的归宿,让他们老有所养。

朋友,我希望他们能够觉得我是一个忠信的人,能够相信我,能够信任我。

而对于少年人,“少者怀”,“怀”就是“归”,而这个归呢我认为他的意思是说让少年人男有份女有归,归的意思就是少年人在他们该结婚的时候,该找配偶的时候,他们都能够寻找到合适的配偶,这是我的一个见解。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这是孔子一种感慨之词。

当然了,孔子是一个诗人气质的人,他说话会经常说一些过头的话,难道说在孔子的那么多优秀的学生当中,就没有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能内心里面对自己加以谴责的人吗?不会没有,孔子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这样的人很罕见,是通过这样一种抒情式的语言让人更加地注意这句话,从而启发这些学生,你们要懂得三省己过,要懂得反省自己。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十室之邑就是很小的那种小城,一定也会有具有良才美质的人,他的天赋之性,上天所给予的这种性就是他的禀赋、基因这些东西,能够像我这样,但是我比他们强的地方就是我比他们好学。

因为孔门之道特别注重学,就是要从“博学于文”开始,所以我们前面也讲过,就是孔门之道特别注重文,特别注重后天的学习,所以从文章的学习开始,文章就是诗书礼乐,所以这一点呢,就是讲到你光是有良才美质,有天赋之性、天命之性还是不够的,你需要的是在后天更好地去裁截、更好地去作养自己,让自己的品格完全,最后能够通向心之全德——仁。

《孔子的志向是什么范文二》孔子的志向在《论语》公冶长第五篇中记载,孔子问颜回和子路的志向。

子路性格很爽直,说愿意拥有好的车马衣物,与朋友一起分享,用完了也不遗憾。

而颜回很谦虚,说愿意拥有好的德行但不夸耀,有功劳低调不宣扬。

子路快人快语,老师问问题,他经常回答得比别人快,而且还有个值得赞赏的特点是,他也敢于向老师提问题提意见。

所以,等颜回讲完,没等老师进行评价,就直接问老师,想知道孔夫子的志向,也让我们清楚知道了孔子的志向是什么,孔子说,他的志向是想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朋友之间互相信任,年轻人都能得到关怀抚育。

这是师徒三人之间很精彩的对话,在论语中并不多见的。

可见,师生之间,还是有差距的。

子路的胸怀比较实在,侧重于物质层面的富有与分享,颜回则侧重精神层面的富有与进修,他两主要是从个人的修养角度,而孔夫子的胸怀则不是自己的私我,而是胸怀天下苍生了,格局大不一样。

孔子在鲁国从政几年,当上大司寇,还没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由于与鲁国国君道不同,也受到鲁国权臣的排挤,孔子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开始他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活,但始终不得志,到处碰壁,不得列国重用,不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历史转折时代,有人说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复兴周礼,但真的是这样吗?孔子是礼仪大家,也对周礼推崇备至,然而他的政治理想是这样吗?如果读了《礼记》的《礼运》篇,孔子对子游说的大同与小康,就知道孔子真正的政治理想是大同世界,而不是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是退而求其次的现实目标。

大同世界是建立在公天下的基础上,即人人平等,天下为公,在政治制度上是禅让制,以德治国,如上古的尧舜时代。

小康社会则是建立在家天下的基础上,人人为私,以礼法为社会准则规范,以礼治国,如西周文武时代。

孔子的理想显然是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这个才符合他老人家的志向。

而不是大道既隐的家天下,更不是后来的任何的专制独裁社会!王阳明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又一位圣人,他开创了儒家心学的思想高峰。

他说人人皆可圣贤,即每个人的心本良心,每个人生而人格平等,这与孟子的性本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存良知去私欲,如果大家都能克尽私欲,时时为公,事事为公,那么实现世界大同就自然而然。

虽然王阳明没有直接明确提出这样的观点,但是从他的心学理论是不难得出这样的推论。

因此,王阳明遵从继承的是孔孟之道,是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的大同世界,并不是不可能实现的社会形态,而是有实现的先天基础,因为每个人的人心先天是善良的,是良心,只要人人后天不受污染不被蒙蔽,做人做事凭良心,人人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处处为公,文明礼让,那么世界大同又有什么困难呢?因此,我们要让所有人知道,包括未来的子孙后代,大同世界才是最美好的人类社会,也最值得人们梦寐以求!大同世界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也是人类共同的梦想。

大同世界不仅是中国梦,更是世界梦。

附《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白云山人2017《公冶长二五:孔子的志向范文三》2016-03-02 腾讯儒学1评摘要孔子的志向似乎很平淡,但其实很高远。

不舍论语文/何俊(腾讯儒学专栏作者,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兼国学院院长)《不舍论语》117——公冶长篇第二十五:颜渊季路侍章【原文】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原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解读】两位高足陪伴着恩师,畅谈各自的志向。

很有画面感。

子路就是季路,他的志向是与朋友分享自己的车马与衣裘,虽坏无憾。

颜回的志向更精神面一些,不夸耀自己的善德,不吹嘘自己的劳苦。

孔子的志向似乎很平淡,但其实很高远:给前辈安宁,给同辈信任,给晚辈关怀。

《易传文言传》解《乾卦》九二爻“见龙在田”,称“天下文明”。

表示龙虽不在上位,见龙在田,却以言行感化世界,令天下文明。

正可以用来体会孔子老安少怀的精神气象。

作者简介:何俊教授何俊,男,1963生。

现任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兼国学院院长,兼任浙江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中国哲学与思想史,曾出版《西学与晚明思想裂变》、《南宋儒学建构》、《事与心:浙学的精神维度》、《师英录》、《不舍国学》等著作。

本文为腾讯儒学独家专栏——何俊教授《不舍论语》系列稿件,版权属腾讯网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点击展开全文《谈谈你对孔子的认识范文四》孔子姓孔(祖父字孔,以其为氏),名丘,字仲尼,在家中排行第二。

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他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著《春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而且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谈谈我对孔子的看法范文五》谈谈我对孔子的看法千百年来孔子已被神化,被成为圣人,甚至有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真实的孔子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的呢?近年来人们对待孔子的态度越来越两极化,有人说甚至说诋毁孔子的人都不是好人,这是在有点调侃的味道了,也有人说孔子的一生都是反动的,孔子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私生子,自己也属“早婚”。

或许这更真实的反应了孔子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其实我看孔子一生都没有真正快乐过,东奔西走四处碰壁。

他是一个公认的教育家不假,但他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并不在讲学,而是在各个诸侯国之间奔走游说,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取得国君们的信任,从而做官掌握大权。

不管人们把他说得多么神圣,我看就为了两条,一是追求大富大贵,二是想通过执掌大权来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