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一)任务来源《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技术规范》国家标准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立项,为2017年第4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73673-T-432)。
由全国营造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北京市首发天人生态景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发生态公司”)组织涉及的行业和专业领域内的主要企事业单位参加起草。
(二)标准制定的必要性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强度日益加剧,加之自然灾害导致的坡体损毁与植被损坏,裸露坡面急剧增加,亟待进行植被恢复。
而裸露坡面特殊的立地条件使得常规造林绿化技术及其标准已经难以满足这类裸露坡面植被恢复的需要,急需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以规范我国裸露坡面的植被恢复工程,提高工程质量与生态效益。
(三)主要工作过程1.筹备阶段(2018年1-2月)首发生态公司接到立项任务后召开2次会议进行筹备工作。
通过分析地域和行业特点,策划项目组人员范围,并成立秘书组负责协调工作,以全面性、科学性为原则征求相关单位参编意向。
同时,为保证国家标准编制的全面性,秘书组开展近年来裸露坡面植被恢复领域标准、文献和专利信息的收集工作。
2.技术路线确定阶段(2018年3月)首发生态公司成立了《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技术规范》标准编制工作组并召开启动会,会上就标准编制背景进行了解读,明确了三个转变,一是区域范围的转变,从北方地区到全国范围,二是从边坡到坡面的转变,三是从造林主管部门到林业草原局的转变。
参会专家综合地区特点、领域实践经验、国内外技术发展方1向等,形成技术路线图。
同时就编制计划和任务分工进行了安排,对标准编制大纲、名称、适用范围等进行了讨论,强调了标准编制应重点关注的技术内容,统一了思想。
3.起草阶段(2018年4-9月)2018年6月25日召开了第四次会议,明确了标准编写原则,在国家标准编写时要充分考虑国家标准在标准体系里的位置,从国标涵盖的范围以及不同区域的现实情况考虑,重点要考虑体系的科学与完整性、标准的安全性和裸露坡面植被恢复后的完整性、稳定性。
具体技术细节与指标可以在行标、地标、企标中体现,也可以引用相关国家标准。
2018年7月10日编制组邀请标准编制专家召开第五次会议,重点就标准结构,表述等问题,形成结构调整意见,明确设计与施工部分差异,在设计中明确指标要素,在施工中明确工艺要求。
2018年7月19日项目组组织了第六次会议,按章节讨论结构和存在的问题,就编写体例、基本规定、调查、设计、施工、养护部分在条文编写中存在的共同问题进行商讨,形成修改共识。
2018年7月26日项目组林业大学召开了第七次会议,逐条讨论坡面分类表、技术体系表和对位表,保留对裸露坡面分类和安全坡比部分的意见,确定了技术体系表,讨论了固土技术对位表,确定了植被推荐表分区依据。
2018年8月7日项目组召开了第八次会议,就设计部分技术对位表进行讨论,裸露坡面技术体系表、固土技术和建植技术对位表和对应各章节条文调整工作。
2018年8月20日项目组组织各章节编写人员召开了第九次会议,所有项目人员明确术语和定义内容,随后逐条审议条文内容。
2018年9月1日项目组邀请专家就标准文本和编制说明进行交流指导。
对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1.1./T—2009)项目组对文本体例进行修改,同时补充了编制说明内容,由各章节负责人进行编写,明确标准提升和创新点,突出技术含量。
4.征求意见阶段(2018年9月-)2018年9月13日项目组就征求意见范围召开第十一次会议,综合地域、行业等分布特点,确定了征求意见范围。
(四)主要参加单位、成员及各自所做的工作本次国家标准编制参编单位以权威科研院所为主,按照地域特点吸纳一定数量吸纳相关企业,并须具有地域代表性和丰富施工经验,可以投入相应时间和经理参与编制工作。
在此原则下,北京市首发天人生态景观有限公司组织高校、科研院所、领军企业等企事业单位组成编制项目组,从行业上涵盖交通、水利、矿山和林业等主要坡面修复工程领域,从地域上涵盖华北、西北、华东、西南、东北、华南、华中等全国范围内企事业单位,保证技术的科学性、代表性和适用性。
从地域上北方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代表,南方以浙江大学为代表,具有数十以上裸露坡面植被恢复研究经验,掌握国际国内技术核心。
从行业上,有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中路高科交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中铁科学研究院为林业、交通、水利所代表的的科研院所,在调查、设计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从企业上,有北京绿之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大地环境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具有跨行业施工经验的企业,同时项目组也积极吸纳特殊地貌地区研究和施工企业—贵州边坡生态防护研究所(代表喀斯特地貌地区)、中铁科学研究院(代表高寒高海拔地区)、长江重庆航道局(代表三峡消落带),兼顾通用技术和特殊技术。
二、标准编制的原则和主要内容(一)标准编制的原则本标准完全依据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在本标准编制过程中认真贯彻以下原则:1.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生产实践,明确适用范围,广泛吸纳成熟技术;2.以林业及其他主要相关行业为主,同时兼顾通用术语习惯;3.满足当前裸露坡面植被恢复对相关技术标准内容的实际需求;4.技术标准的简明性、可操作性。
(二)标准主要内容的确定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裸露坡面分类、基本要求、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技术体系、工作流程、调查、设计、施工、养护、验收和档案,具体内容分别为:——在第3章“术语和定义”中,术语分为三个层级。
首先对裸露坡面、基坡、基质和目标植被等基础概念进行定义,其次对技术体系表中固土技术、建植技术等核心技术进行定义,最后对喷播、毯垫、枕袋等特有技术且易混淆的技术进行定义。
——在第4章“裸露坡面分类”中,以坡度和坡质等2个因素对裸露坡面进行分类。
划分裸露坡面类型是裸露坡面植被恢复的基础工作,是保证植被成活率和提高植被恢复生产水平的重要措施。
坡面可划分坡质、坡度、坡高、坡向、坡长等因素,考虑“坡质、坡度”两个因素主要影响植被恢复工程技术类别选择,“坡高、坡向、坡长”主要影响工程技术参数设定,本标准基于植物生长立地条件,排除时空变化影响,选取“坡质、坡度”作为裸露坡面分类依据。
——在第5章“基本规定”中,明确了裸露坡面植被恢复的原则、目标和要求。
在基本规定中,首先提出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技术的理念是安全、生态、环保、节约,并提出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整体施策、综合治理的措施。
其次,明确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技术的前提、基础、核心和目标,并且强调植被恢复技术是在基坡上进行,即坡面已达到安全稳定的要求的前提前才可进行植被恢复。
最后对复杂不规则和特殊坡面提出了要求。
——在第6章“主要技术措施”中,按照目标要求明确了技术措施组成,并按照分部、分类、分项和常用技术对成熟技术进行整合,形成裸露坡面植被恢复主要技术措施一览表。
——在第7章“工作流程”中,按照目标要求将裸露坡面植被恢复工程划分为调查、设计、施工、养护和检验五个阶段。
——在第8章“调查”中,对资料收集、现场调查和施工条件调查提出了要求。
——在第9章“设计”中,在明确设计原则和一般要求的基础上,对集排水技术、固土技术、建植技术和养护技术等提出了设计要求,最后提出设计成果要求。
——在第10章“施工”中,在明确施工前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对集排水技术、固土技术和建植技术的提出了施工要求。
——在第11章“养护”中,在明确养护原则和一般要求的基础上,对遮盖、施肥、浇水、刈割、修剪、间苗(择伐)、补播(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其他措施提出了技术要求。
——在第12章“验收”中,在明确一般规定的基础上,对验收指标提出了要求。
——在第13章“档案”中,明确档案内容。
三、主要试验(验证)情况分析(一)裸露坡面分类在坡质分类中,按照坡面表面物质组成,将其分为土质坡面、岩质坡面和土石坡面类型。
其中,土质分类按照《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T50145-2007)附录A土的工程分类系统框架进行分类,根据细粒土的有机质含量和塑性分为松软土、粉砂土、粉粘土。
松软土是指粗粒类土中细土砂土和细粒类土的有机细粒土;粉砂土是指粗粒类土中的砂土、细粒砂土;粉黏土是细粒土中不含有机细粒的土(指稳固密实的母质或老黄土、或红黏土层)。
岩质分类按照《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T 50218-2014)表3.2.1岩石坚硬程度的定性划分进行分类,根据岩石的坚硬程度分为较软岩、较坚硬岩和坚硬岩。
土石分类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表3.3.2碎石土分类、表.3.3.3砂土分类、和《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T50145 -2007)表3.0.2粒组划分,根据土的粒径和级配分为砂砾土、砾石土和巨砾土,并按岩体质量修正表将破碎坚硬岩、极破碎坚硬岩等与质量较差的软岩、极软岩并列纳入砾石土、巨粒土的范畴。
在坡度分类中,参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 15772-2008)和《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查规范》(GB 50487-2008)确定了本规范中0-90°坡度范围,本标准以恢复植被为核心,90°以上反坡不具备植被生长条件,故不涉及90°反坡。
按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 15772-2008)附录A 水土保持综合调查的内容与方法A2.1.1.1和《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查规范》(GB 50487-2008)附录B边坡工程分类表B.0.1边坡一般性分类选择将坡度划分为0~25°、25°~55°、55°~90°三个基本坡度段,以植被生长为0~25°为适宜农、林种植的缓坡段,25~55°为可以种植的陡坡段,55°~90°为不易种植的崖坡段。
根据按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 15772-2008)附录A 水土保持综合调查的内容,可将缓坡段细分为<5°微坡、5°~15°缓坡、15°~25°斜坡。
根据林业行业标准《北方地区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技术规范》(L Y/T 2771-2017)表2裸露边坡分类表,可将陡坡段分为25°~35°陡坡、35°~45°急坡、45°~55°险坡。
综合《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查规范》(GB 50487-2008)附录B边坡工程分类表B.0.1边坡一般性分类选择和林业行业标准《北方地区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技术规范》(L Y/T 2771-2017)表2裸露边坡分类表,可将崖坡段分为55°~65°崖坡、65°~75°陡崖、>75°崖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