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短文两篇李度一中陈海思
课题短文两篇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灵
师
不
挂
怀
,
冒
涉
道
转
延。
——
韩
愈
《
送
灵
师
》
1.引导学生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
(重点)
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难
点)
3.让学生充分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点)
课
前
预
习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他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他以哲学
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著有《随笔》《新工具》等。
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
除此之外,还写有法律、历史著作《亨利第七王朝史》,幻想游记《新大西岛》。
马南邨(1912—1966),福建闽侯人,本名邓拓,当代作家。
代表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等。
写作背景
《谈读书》选自《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英国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王佐良译。
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
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
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
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他在《随笔》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
言”(这是《随笔》的副标题),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
其中《谈读书》就犹
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自己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不求甚解》
选自《燕山夜话》(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
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
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
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
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
豁然贯通: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开卷有益:打开书本,总有益处。
常用以勉励人们勤读书。
新课导入
大家都知道犹太人是聪明的,可聪明从何而来呢?答案就是:读书。
在每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
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
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
为什么要读书呢?怎样读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篇谈读书的文章。
新课展开谈读书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讲了读书的目的(开头部分);读书的方法(中间部分);读书的作用(结尾部分)。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①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②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通读课文,品析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有何作用?结合内容进行归纳。
①比喻论证:“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②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这样使文章很有气势,很能打动读者,很有说服力。
③对比论证: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
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
新
课
展
开
毫厘,差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又需要人们“不求甚解”,比如,我们应该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要学会包容,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这个意思。
本文中所说的,我们读书,应该采取的就是“不求甚解”的方法。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阅读课文进行总结。
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2.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把握文章主旨】
《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驳论,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书中的实质。
写
作
方
法
运
用
写
作
方
法
运
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1)运用引证法。
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运用举例论证。
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
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3)运用对比论证。
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
2.破立结合。
本文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同时阐明自己所持的观点,边破边立,破立结合。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以“逆境成才”为话题,写一个议论性的片段,用比喻论证来证明此观点。
(100字左右)
人生就像一次远行,离开家人,离开自己熟悉的一切,踏上一段属于自己的旅途。
途中少不了狂风暴雨,避不开高山荒漠,只有那些在逆境中不放弃,迎难而上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看到远方最奇异的风景。
教
学
板
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
教
学
反
思
《短文两篇》中的两篇文章都是关于读书的,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重视读书,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是重点。
以犹太人爱读书的故事导入新课,同学们的兴趣迅速提升,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讨论、品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感受作者严密的思维逻辑,对学生们理性思维的培养起到了一定作用。
这类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讲课时导入吸引学生兴趣很重要,今后还应在表达风格上进行加强,尽量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让学生轻松掌握文中阐述的道理。
方法指导:
辨析比喻论证法及其作用
判断比喻论证法不难,只要能判断出比喻的修辞手法即能辨别。
不管哪一种论证方法,作用都是要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的作用是使深奥的道理通俗易懂,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可感,使论证更形象、更具体。
答题模式: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论点,使深奥的道理更通俗易懂,抽象的理论更具体可感。
素材积累:
培根的故事
有一天,英国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家里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此人名叫荷克,是一名惯匪。
法院
正在对他进行侦讯起诉,看来非判死刑不可,他请培根救他一命。
他的理由是:“荷克”(hoɡ,意为“猪”)和培根(bacon,意为“熏肉”)有亲属关系!培根笑着回答说:“朋友,你若不被吊死,我们是没办法成为亲戚的;因为猪要死后才能变成熏肉!”
【素材积累】
1、2019年,文野31岁那年,买房后第二年,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变。
这一年,他摘心里对自己的定位,从穷人变成了有钱人。
一些人哪怕有钱了,心里也永远甩不脱穷的影子。
2、10月19 日下战书,草埠湖镇核心学校组织全镇小学老师收看了江苏省泰安市洋思中学校长秦培元摘宜昌所作的教训呈文录象。
秦校长的讲演时光长达两个多小时,题为《打造高效课堂实现减负增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