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期中考试后的心理疏导

期中考试后的心理疏导

期中考试后该怎么做
问大家几个问题,第一、考前你是否已经对自己每科的成绩和名次做出预期和估计?第二、实际考试成绩和你考前的预期是否一致?第三、考试成绩好坏的原因是什么?第四、下半学期你的学习愿望和计划是什么?
经过紧张而忙碌的复习、考试,现在要做的是什么?现在要做的是,考后的分析、总结、提高等各项工作。

因为考后的这些分析与总结工作远比考试本身重要。

同学们如何正确地看待考试和考试成绩,正视考试暴露出的问题,认真分析考试的成败以及原因,将是影响同学们下一步保持积极态度,激发持久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

首先,我们要正视考试的成功与失败
我注意到,有些同学很关注成绩,因为一两分之差,而引起很大的情绪波动。

其实,真正影响同学们情感、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的不是考试的分数如何,而是对这个分数的认识与评价。

可以说考后的心态决定了以后学习与考试的结果。

一次考试后,有个学生对老师说:“老师,我是一个很差的人,我的考试成绩在班级里排名第54名,可我们班级里总共只有60名学生。

”而接下来,老师所说的话一下子让这个学生豁然开朗,“如果我是你,我一定不会像你现在这么沮丧,想想看,从今天开始,你绝对不会落到第六十一名呀,你比第一名的同学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好像在爬山,你现在是山谷底部的人,唯一的路就是往上走。

坚持着往前走,你就登上顶峰。

”过后,这个学生的成绩在跌跌碰碰中不断的提高,最后考上了山东大学。

考试是给同学们一个发现问题的机会,也是给同学们自己一个做合理定位的机会。

成绩好首先是好事,反映大家的学习有一定成效,会增强自己的信心。

但是有些同学的好成绩往往掩盖了自己学习中的漏缺之处,给以后的学习埋下隐患。

因此,在考后的分析时,要充分重视自己的查漏补缺。

成绩不好则反映了大家在知识、能力和心理上存在着种种问题,如果能正确对待,会带来正面效应。

因为考试暴露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使自己能及早的发现问题,汲取失败教训,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以后考试时就会有好的发挥。

所谓失败,其实就是自己的一种感觉,是在通往目标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行动多次受阻而产生的绝望感。

在前进的路上,我们可能会做错,可能走了弯路,可能离原来的目标更远了,但是,这一切都是宝贵的体验和收获,如果我们愿意进一步地尝试和努力,那么现在的错误就是我们前进的阶梯。

但是,如果我们在挫折之后对自己的能力或“命运”发生了怀疑,产生了失败情绪,想放弃努力,那么我们就真的失败了。

其次,我们要正确地归因分析与训练。

“所谓的归因,就是人们在面对成功或者挫折的时候,在心里对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进行总结和归纳的心理过程。

一般而言,学习比较成功的学生和学习比较失败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往往进行两种相反的归因。

能否对自己成功与失败进行科学的归因,是影响广大同学的学习信心与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

我有一个很要好的、从小学到高中的同班同学,有一次数学考试我考了88,他考了95,我指着考卷说,“我是一时粗心输给你,下次我一定会超过你。

”他不屑地说“没有下次,水平就是如此。

”真是伤自尊啊!更令人气愤的是,虽然我有着过人的数学天赋,但他每次都比我多考几分。

后来我注意他平时的学习才恍然大悟,他并没有比我聪明,但是,他的确比我用功,不仅是时间上,而且每道题弄不明白誓不罢休。

我苦思冥想的难题,他早已做到滚瓜烂熟,难怪他每次都比我多几分。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通常从能力的大小,努力的程度,任务的难易程度,运气(机遇)的好坏等方面对行为的成败作出归因。

人们关于行为结果的归因倾向,会影响他随后的情感、期望及其相关行为。

因此,考试后同学们应该进行归因训练,改变不良的归因倾向,以引起积极的变化。

从成功的学业结果来看——
当同学们的学业取得成功时,归因于能力比归因于努力更能激起自豪、愉快等积极情感,对今后取得成功有较高的期望;归因于努力则比归因于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勤奋、脚踏实地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实质上,同学们学业的成功或失败既受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如果把学业上的成功都归因于能力、努力这些内部因素时,学生容易产生不良的骄傲自满的倾向。

同学们应该学会保持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的平衡。

这样,同学们的学业行为可以保持较高的动机水平,同时可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从失败的学业结果来看——
当同学们把学业上的失败归因于诸如教材太难、学习环境差、考题太难等稳定的不可控的外部因素时,可能就会原谅自己并减轻失败的内疚感、羞愧感,同时无助于提高他的学习责任心和行为的坚持性。

当学生把学业上的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情绪不佳、疲劳或疾病等相对不稳定的内部因素时,那么他可能产生内疚感,但却不影响他对将来获得成功的期望,还有可能增强今后努力学习的坚持性。

当学生把学业上的失败归因于学习能力差、记忆能力差、脑袋笨等稳定的内部因素,那么可能会出现“习得性的无能”现象。

这种现象表现为一些学生由于在学业上遭遇失败,把失败归咎于能力不够,认为即使再作努力也只能重蹈失败的覆辙,放弃了努力行为。

成功的教育应该消除学生这种对学业失败的消极归因倾向。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首先心态要冷静平稳,分析失败的原因,然后重整旗鼓,充实自己,为下一次挑战做准备。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猎人外出打猎,人们劝他装上子弹,他却大为恼火:“废话!打猎的地方还远着呢,发一百发子弹也来的及。

”走着走着,就见一大群野鸭秘密地浮在水面。

此时放枪,准能收获不小。

可惜,就在他匆匆忙忙装上子弹时,野鸭有了警觉,跑得无影无踪了。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无论是平时的小考,还是期末的大考,还是关系到命运抉择的高考,取得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充实自己,随时迎接挑战”。

(2)对学业的失败多作努力不够的归因。

学业的成败与自己的努力程度密切联系,因此对学业的失败多作努力不够的归因,以此来激发自己的学习动机;同时,在付出一定的努力之后给予肯定和积极强化,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激起更强大的学习动机。

(3)给自己设计难度适中的学业任务,给自己准确的评价和定位。

(4)重视情感智力的培养,树立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

对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而言,要明白一点,学习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别人,只要自己尽力了,就没有必要对谁感到抱歉。

学习上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如果很快就灰心了,只能说明你还不够坚强。

人生的路上还有很多很多的挑战在等待着你,一次考得不好,并不代表什么,还有下次机会。

同学们只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都有机会取得下次的成功。

最后,让我们我们回到开头问题的起点:我们为什么要考试?有个登山家征服了所有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登山?他说‘Because the mountain is here!’“因为山就在那里!。

”让我们以这句话共勉,勇敢地去征服你生命中的每一座高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