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说明文阅读复习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说明文阅读复习新

第③自然段“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 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一句中,“许多”能去掉 吗?请说明理由。(3分)
答案示例:不能去掉。“许多”说明很多,表范围,强调的只是大 部分土地裸露,并非全部。如果去掉就变成全部的土地裸露,这 样就改变句子原意,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5.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十层楼那么高, 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列数字、作比较)
16、驰名世界的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 一颗灿烂的明珠。(打比方)
17、星云分为亮星云和安星云。(分类别) 18、松鼠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 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摹状貌)
性的特点。
答案:“好像”一词表示猜测,并非肯定。说明了 松鼠白天不出来的原因可能是害怕强烈的日光,也有其
他原因,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
题型二:加点词语在文中能否删去(或能否 替代)?并说明理由?
解题步骤:
第一步:阐明自己观点:不能删或不能替代。 第二步:先解释这个词的本意,在(程度、状态、
下定义”:揭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甲 是乙,乙是甲。) “作诠释”:解说事物某一方面的特点。
判断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a.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
方法
下定义
b.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
作诠释
练一练:说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1、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
量的物质
下定义
2、(中国石拱桥) 有许多是惊人的杰
怎样判断说明对象及特点?
1、看题目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3、挑关键词句
练一练:找出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
1、南极大陆是个神奇的冰雪世界, 有一些自然现象令人困惑不解。最为神 奇的是,在这终年飘雪的冰川雪原中, 竟然有许多地方都是无雪地区。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南极大陆), 它的特点是( 神奇 )。
考点三题型:
划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或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划线句子采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 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
解题思路:第一空填具体的说明方法。 第二空填说明方法作用的关键术语。 第三空填具体说明的事物特点或道理。
考点三 例题:卷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 划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的归纳方法:
一、抓住显著的语言标志:
1、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 2、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 3、逻辑顺序就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
二、把握文章段落层次
三、说明方法及作用
举例子 作比较 分类别 下定义 列图表
列数字 作诠释 打比方
摹状貌
引资料
说明方法
语言标志
作用
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作比较 分类别 下定义
文段中第⑥段中加横线的词语“绝大多数”可以去掉吗?
为什么?(3分)
答:

答案示例:
不能去掉,绝大多数是大部分,表示范围,表明大部 分航空事故是可控的,不排除还有极少数的不可控的 航空事故,去掉后,与事实不符,此词体现了说明文 语言的准确性。
【考点四】练习(一)
⑦减少盐的摄入量是能够做到的。如何减少盐的摄入量 呢?首先对每天盐摄入采取总量控制。一般而言,20 毫升酱油中含有约3克盐,10克黄豆酱中约1.5克。如 果炒菜时需要用酱油或酱类调味时,应按比例减少相 应的盐用量。其次食物加工、烹调时尽量少放盐。不 吃或少吃咸菜以及含盐量多的酱菜、腌肉制品等食物。 最后应多选择含钾多、含钠少的绿色食品。谷类中的 荞麦和小米钾含量较高,蔬菜中土豆、藕、油菜、大 白菜、番茄等和水果中大枣、山楂、香蕉、苹果等都 含有比较丰富的钾。
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
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举例子
3、(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
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 16米到21.6米。 列数字
4、“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 摇篮”,……“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 漠”。作比较
5、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 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 称为‘阵地战’分。类别
2、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 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 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 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 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 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 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森林 ),
它的特点是( 有吞吐功能)。
3、“山脚盛夏山岭春,山麓艳秋山顶 冰,赤橙黄绿看不尽,春夏秋冬最难分。” 这是描绘地处我国西部高原与东部低山丘 陵过渡区域和亚热带与温带过渡地带的神 农架的一首古诗,写出了神农架生物资源 丰富的特色。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神农架 ), 它的特点是( 生物资源丰富)。
11、细胞液是碱性时,花青素呈蓝色,碱性 较强,就成为蓝黑色,如墨菊、黑牡丹等。(举例子)
12、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沙 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 理来解释。(引资料)
13、“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 学方法。(下定义)
14、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即 “像猫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 相似于猫。 (作诠释)
➢ 二、 理清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
古--今;春--冬;早—晚;开始—结束……
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
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 (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
3、逻辑顺序: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说明。
①现象--本质;②原因--结果;③整体--部分; ④概括--具体;⑤主要--次要;⑥一般--特殊……
17.第二自然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作用是 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的 说明了“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人均占有量少,人 均占有耕地更少”的特点。
四、说明文语言特点
1、准确、简洁 、严密(说明文语言最 基本的特征); 2、生动(体现在形容词、动词和比喻、 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上);
的特征更通俗易懂
+说明对象的特征
【考点三】个性展示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
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
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
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 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 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 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表示方位和立足点变化的词语) 空间顺序
(二)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这些文字是 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正式 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 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木片或竹片叫做简 或牍。春秋末年,还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这种书 叫做帛书。(表示时间的词语)
(二)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这些文字是 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 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木片或竹片 叫做简或牍。
春秋末年,还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这种书叫 做帛书。
判断下面两段文字采用哪种说明顺序。
(一)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迷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 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6根高大的 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 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 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6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 面的宝座。
第②段划线句运用了

两种说明方
法,其作用是
。(4分)
答案示例:
划线句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两种说明方法,形象生 动地突出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考点三】个性展示
②国土面积辽阔,人均占有量少,人均占有耕地更少。据 新华社2007年4月报道,我国内陆土地总面积约144亿 亩,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约为12亩,不 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据《人民日报》2012年10月 报道,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 平的40%左右。
引用
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 数词(概数、确数) 像、是、当作,
而、比……和…、相对于 一种是……,另一种是…… ……是……,这就是……,叫……
引号
具体有力地说明……
准确具体地说明……
生动形象地说明…… 突出强调了……
条理清晰说明…… 准确简明科学地揭示 了……的本质特征 使说明更具有说服力
下定义VS作诠释
考点四题型:
1、分析加点的字或词有何作用
(或有什么表达效果)?
2、XX词语能否删去或替代?并
说明理由?
考点四 题型(一):个性展示
松鼠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 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句中“好 像”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
先解释 词或说明词性作用, 再分析 词在句中的意思和作用, 最后再说明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或严密
简要说明第⑦段中加横线的词“尽量”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尽量”一词表示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最大限 度,更加严密地说明了食物加工、烹调时少放盐的程 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考点四】练习(二)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 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 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 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 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 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