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口语英语教学浅谈论文中学英语口语英语教学浅谈——初级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不利因素及对策摘要:本文通过对初中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现状的调查。
分析初级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种种不利因素,即轻视英语口语的思想;学习英语口语的恐惧心理;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等因素。
讨论解决问题的对策,即注重合理安排口语训练的时间;注重培养学生的成功感,自信心;注重备课,精心设计语言环境;坚持进行口语测试。
关键词:有声语言语言环境口语测试一、引言《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初中阶段应能就日常生活的各种话题与他人交换信息,并陈述自己的意见。
但现实中,许多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与课标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因此,如何改进中学英语口语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交际的工具。
随着中国加入WTO,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与世界交往的日益密切,能讲一口地道、流畅的英语已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
然而,在教育教学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学生只能在试卷上拼拼写写,而不开口讲英语,学的仍然是“哑巴”英语。
中学英语教学仍然处于以读写为中心、以笔试成绩争高低的阶段。
多数中学生的口语交流不是结结巴巴,就是词不达意,难以用学过的英语口语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本文就影响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不利因素作一定的分析并谈谈克服这些困难的具体对策。
二、初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1.问卷调查2006年5月,本人就我校日常口语教学状况,自编了学生问卷,对初中120位学生进行调查,调查采用抽样问卷形式。
并随堂听课16个班级,课后与147位同学进行面谈,旨在了解真实情况,以便采取相应对策,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问卷及个别访谈的学生来自不同年段不同班级。
只有34.2%的同学认为口语在英语学习中,比较重要,因为口语说得好或差并不影响英语总成绩,不影响升学考试。
61.7%的学生认为老师上课注重讲解知识,原因是上课要讲的语言知识太多,赶进度,没有太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口头练习,特别是初三毕业班。
只有19.2%的学生表示说英语时很自信,不怕说错。
84.2%学生希望老师能组织学生开展课内外口语交际活动。
57.5%的学生认为自己阅读、写作水平比说好,62.5%学生表示听的能力比说好,因为中考听力占总分20%,老师上课有专门听力训练。
随堂听课中发现,初一大部分学生都很踊跃发言, 初二有一些,初三仅剩几个。
学生们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记笔记、听老师讲语法,做练习。
口语活动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机会:初一较多,初二不少,初三不多。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课堂上学生说的空间和时间不足,活动形式较为单调。
有的英语课成了听说课、讲解课,让学生机械操练语言,背诵句子和课文等。
初三是口语滑坡阶段,许多老师在初一、初二比较重视口语训练,学生听说能力与教学内容的程度较为头和书面上初步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这一切充分说明,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就是学以致用,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因此,加强中学英语听说教学,注重读写训练,充分发挥英语的交际功能,把党的教育《大纲》精神,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去,从而全面提高中学生英语素质。
2、学习英语的恐惧心理不少学生对开口讲英语总有一种惧怕心理。
怕出错,怕受老师责备,怕被同学取笑。
这种恐惧心理常常导致学生在用口语表达情感时显得焦虑和紧张,影响他们的思维和正常工作的交流。
往往高度焦虑的学生课堂提问时表现极为紧张,经常出错,语言表达能力下降,不愿意主动发言。
故恐惧心理是影响口头表达的主要心理因素。
然而,学生语言焦虑感的强弱与教师对待学生学习中语言错误的态度以及学生过去的学习经历有关。
在学习中曾经有过挫折和失败的学生,害怕教师的批评,容易产生恐惧或焦虑感。
他们缺少自信心,学习原动力不足,是一种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有问不答、有口不开,不愿跟老师说话。
诚然、有时教师也是影响学生课堂产生焦虑感的重要因素。
教师的课堂行为和态度,极易造成学生过分紧张,使他们不能充分表现自己,影响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口语训练活动的热情。
如在纠正学生语言错误的问题时,何时纠错、纠错的次数、怎样纠错等都会影响学生口语训练产生焦虑的程度。
当然造成这种恐惧心理的另外原因就是学生平时缺乏足够的口语练习,在开口时没有一种自主感,同时又过多考虑所说的词句是否符合语法规则。
于是“恐惧”心理阻碍了口语训练的顺利进行。
3、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的熏陶交际教学思想的倡导者欧莱特(A11—Wright)认为语言学习的成功在于将学生放在一个需要用目的语交际的语境之中,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得体与否做出判断的能力和结合语境理解语言形式与意义的能力。
但我们的学生接触真实英语交际情景的机会非常局限,他们英语的学习和知识的获得主要环境就是课堂。
而在目前大部分英语课堂还是那种教师一支笔、一本书、一言堂、一板书的形式,缺少学生创造使用目的语的氛围和场合,口语练习也往往是教师控制的、机械的操练,缺少师生之间思想上、信息上、情感上互动而有意义的交流。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三不一坚持”1、不吝啬口语训练时间要达到《英语教学大纲》提出的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目的,我们就不能吝啬口语训练的时间,不能随意砍掉或随便应付新教材提供的许多丰富的口语练习活动。
教师一定要处理好学习语言知识和培养运用语言能力的关系,改变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教法,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交际实践,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组织好教材中设计的Pairwork、Group Work、 Class Discussion和Interview等各种口语活动,鼓励学生相互帮助、交换意见,让学生派代表在全班阐述自己的或组内同学的观点,教师可以像“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崔永元那样恰到好处地对同学们的发言作短暂讲评或就学生发言内容提出问题,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增进师生双向交流。
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语言活动中逐渐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
2、不时时纠错犯错误是语言学习过程中必然的现象。
杜雷(Duly)说:“不犯错误是学不会语言的。
”在学生自由表达思想时,教师过多纠错不但会打断学生的思路,破坏其语流,还会使学生因害怕出错而不敢开口。
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是挑错,而应是帮助、鼓励学生开展各种口语活动以达到学生口语练习的最大实践量。
对于学生的语言错误,教师要区别对待。
语言学家凯巴斯基(Kiparsky)曾强调说:“全局性的错误,即对交际造成很大干扰的错误,应予以重视。
而局部的错误,随着语言学习的发展,自然会逐步解决。
”其实纠正说话过程中的错误主要应依靠学生本人。
教师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以及对自己和他人说话中的语言的识别能力。
学生具备了这种敏感性和识别能力后,就会不断地自我纠正,使错误逐渐消失。
3、不草草备课很多教师总是习惯于把备课的时间花在课文语言点的解释和试卷分析上,遇到口语训练就草草了事。
事实上口语训练的备课要求更高,更需要精心细致的准备。
教师首先自身要有过硬的口语基本功,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英语,要熟悉英语国家的习俗,博闻强识,对各个领域的知识都有所了解,具有敏捷的思维和快速应变的技巧以及对待学生的足够的热情和耐心。
第二,教师要认真备新教材,掌握新教材以情景、话题为主线的教材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灵活地设置语境,使教学内容在具体的语境中呈现,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第三,教师要备好口语训练的活动形式,尽可能使活动多样化、趣味化;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如电脑、录像、幻灯等,为学生提供视、听、说全息语言课堂,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局面。
另外,教师对学生特点的了解也是口语训练备课的一个重要方面。
口语训练中师生的配合是否默契是课堂成败的关键。
教师要不时地给不同特点的学生发挥长处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其它学生身上得到启示,克服自己的不足。
4、坚持进行口语测试坚持进行口语测试是保障口语训练的一个有效措施。
它能使学生对英语口语引起足够的重视,还能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口语训练成果。
因此坚持在期中、期末和毕业考中进行英语口语测试是很有必要的。
在进行口语测试时我们可以采用这样几种形式:(1 )朗读短文或表演对话。
这一形式可以督促学生课外进行大量朗读,训练良好的语音和语调,形成语感。
(2)限制性情景反应,即教师向考生提供一个较为简单的情景,要求学生使用一定的语言结构或日常用语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
在这一形式中学生可将课文对话中学过的有用材料进行活学活用。
(3)看图说话。
既检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检测他们的想象力。
(4)复述。
能考核学生的口头概括能力和重新组织语言文字的能力。
(5 )口头作文。
这属于有一定难度的口试形式,适合于水平较高的学生。
学生不但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及组织能力,还要根据体裁、角色考虑陈述时语言的贴切性。
四、结论当前国外外语课程评价和测试的总趋势是:从重视语言要素转向语言实际能力的运用;从强调书面转向口头;从重视结果转向过程;从重视共性转向个性等等。
在具体操作上,口语能力的检查以课堂口语练习、角色扮演、配对、小组互动等为依据。
评估方式并不是完全以考试、测验成绩为依据,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讲求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中学英语教学在改革的浪潮冲击下探索前进,英语教师应充分领会这种导向,不断改进、完善教学方法。
从注重质量承诺,发展到注重质量提升,从注重知识的积累,到注重能力的养成,这就是现代课程质量保障活动的最重要的特征。
参考文献:[1]《英语教学法》/胡春洞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3/12[2] 《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黄远振/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4[3] 《英语教育学》[m]/杨玉林等/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7[4] 《中小学外语教学》/ 学科评价课题组/2004/6[5] 《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叶澜/ 教育教学出版社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