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融市场的融资方式及功能
融资是资金盈余方通过借贷、购买有价证券等形式把资金的使用权让渡给资金短缺方,并取得相应报酬的一种经济行为。
本文结合融资情况的发展以及我国的融资的情况对金融市场的融资情况做以讨论:
一、融资的方式及特点
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的融资活动,有两种基本形式——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是市场经济下两种基本的融资方式,它们特点不同、资金中介的方式不同、兴起的条件不同、适用范围不同、基本功能不同,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了融资的核心内容。
1、直接融资方式
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特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的融资形式。
直接融资的工具主要是商业票据、股票、债券,如企业直接发行股票和债券就是一种直接融资。
2、间接融资方式
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资金融通的活动。
在间接融资中,资金供求者双方不构成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中介机构发生债权债务关系。
典型的间接融资是银行的存贷款业务。
3、融资有两大特点,一是资金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二是资金盈余方要取得一定量的利息、股息等作为让渡资金使用权的报酬。
二、当前金融市场融资发展的情况
(一)融资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以财政为主导的高度集中的资金供给体制,基本上不存在融资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国破除高度集中的体制,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过去由财政集中的资金相当部分以各种形式流入银行系统,而我国的渐进式改革也需要国家利用银行的力量维护宏观经济、金融的稳定,保障社会经济联系有条不紊地进行,于是在国家的支持下我国形成单一的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体系。
应该说,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体系承担了改革的成本,有力地支撑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实行渐进式改革的阶段性产物。
但是,在银行替代财政承担起向国有企业提供资金重任的同时实际上也承担了在市场经济下本应该由资本市场承担的提供资本金的职能,银行与资本市场角色错位,致使企业过度负债经营,甚至无本经营,银企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企业将生产经营的风险相当程度地转移到银行身上,这给我国经济和金融的长远发展带来隐患。
进入90年代,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过去积累下来的诸多矛盾逐步激化,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呈一路下滑的态势,受此牵累,再加上银行自身改革滞后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出现大面积的不良债权,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运行风险加剧,我国面临着潜在的金融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主要出于控制和化解风险的考虑,我国银行性融资出现相对紧缩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间接融资体系的融资能力受到限制。
虽然90年代末,我国进行了新的一轮金融改革,但它主要体现在更多地运用行政手段防范和化解风险方面,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依然如故,整个银行性融资高度垄断、缺乏竞争,国有商业银行缺乏一种市场化的运作机制,致使金融资源配臵效率低下,严重影响整个宏观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进程预示着我国融资体系需要一次重大的变革。
在这种背景下,市场经济需要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角色归位,资本市场走向前台。
近几年,我国的直接融资发展迅速,资本市场在推动国有企业改善资产负债结构、财务状况和加快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我国的直接融资才刚刚起步,资本市场发育远未成熟。
资本市场上,政府定位欠妥行政干预严重,上市公司质量低下、投机严重过度,缺乏理性投资者和理性投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银行性融资风险向资本市场转移的倾
向,这限制了直接融资更快更好地发展,制约着直接融资在我国融资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西方融资的发展
在西方几百年的融资发展过程中,各国根据国情的不同,基本上形成以英美为代表的直接融资为主和以日德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为主两种融资模式。
它们的经验表明,融资制度的形成要受到经济条件和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国家的经济制度和对经济的干预程度、银企之间的相互关系、主导性产业的开拓性与成熟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同我国的融资模式相比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直接融资主要用于企业筹集资本金、满足其长期资金的需求;而间接融资主要用于企业进行适度的负债经营的需要,它不仅主要地向企业提供临时性的短期资金,而且也涉及部分中长期融资领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成熟、充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两种基本融资方式在竞争中正朝着互有分工、互相补充的方向协调发展。
两种融资模式的界限也不断消融,向着互相渗透、融合的方向演进。
三、融资方式的选择及功能
(一)直接融资的功能优点在于:(1)资金供求双方联系密切,有利于资金快合理配臵和提高使用效益;(2)由于没有中间环节,筹集成本低,投资收益较高;(3)由于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联系,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融资要求或条件组
合,有利于实现资金的便利融通和优化配臵。
但其局限性表现在:(1)资金供求双方在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的限制比间接融资要多;(2)直接融资的便利程度及融资工具的流动性均受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的制约;(3)对资金供给者来说,直接融资的风险比间接融资大的多。
直接融资将成为企业获取所需要的长期资金的一种主要方式,这主要是因为:(1)随着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的不断弱和困难的财政状况,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很难得到满足;(2)由于银行对信贷资金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使银行不良债务急剧增加,银行自由资金比率太低,这预示着我国经济生活中潜伏着可能的信用危机和通货膨胀的危机;(3)企业本身高负债,留利甚微,自注资金的能力较弱。
(二)间接融资的功能优点在于:(1)灵活便利;(2)安全性高;(3)规模经济。
但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割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减少了投资者对资金使用的关注和筹资者的压力;(2)金融机构要从经营服务中获取利益,从而增加了筹资者的成本,相对减少了投资者的收益。
(3)较难同时满足资金供求双方各自的不同要求。
资金能否便利融通和优化配臵受制于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益。
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从无到有,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从社会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来看,银行存款较之股票和债券仍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大部分企业的资金
来源也仍旧以银行为主,尤其是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由于上市指标主要用于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基本上与上市无缘,就使得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三)结合我国的国情,我国融资体系的几个基本点:(1)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这两种基本的融资方式都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2)在市场经济下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是并存的,各有不同的功用。
企业筹集资本金主要应依靠资本市场,而银行性融资主要用于满足企业进行适度负债经营的需要;(3)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主辅问题要根据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就我国来说,80年代形成的单一的以银行为主体间接融资体系是我国渐进式改革的产物,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不可能长久地存在下去;(4)受现有条件的约束,我国市场经济下的新型融资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恐怕实行的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融资制度,不过直接融资将保持一种快速发展的态势。
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融资体系呢?我个人认为银行仍将处于支配性的地位,我国将会实行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融资体系。
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真正建立、市场经济的逐步发育成熟,在市场经济下的我国新型融资体系会
最终形成。
在这种新型的融资体系中,我国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合理定位及相互关系大致是: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直接融资主要用于企业筹措资本金、满足其长期融资活动的需要;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主要用于企业充分利用借入资金的财务杠杆作用、进行适度的负债经营,在银行控制风险能力提高、资产流动性增强的前提下,间接融资不仅会满足其中短期资金的需要也会大量地服务于企业的中长期融资活动。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将在竞争中互有分工、互为补充、协调发展。
至于哪一种融资方式占优或者说哪一种融资方式在数量上占有较大的比重,这完全取决于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
为了推动我国融资体系的演变,更好地发挥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作用,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我国应在银行体制、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建设和国有企业等方面加快改革。
银行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从培育竞争性的多元化银行机构体系入手,形成外部强大的竞争压力,二是从实行股份制、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入手,形成有效的内部动力,促使银行加快转换经营机制,真正实现商业化经营。
我国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会消除融资风险,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资本市场要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抑制过度的投机行为、政府应合理定位等,从而推动资本市场由投机性的市场向理性投资市场转变,促使其良性发育、不断成长。
以资本市场
为基础的直接融资会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进一步发展壮大;而国有企业改革则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相信,在市场经济中银行和资本市场的角色的合理归位,银企关系会依据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新塑造,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互有分工、协调发展,我国新型的融资体系将会逐步建立和完善,从而有力地推动国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