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反证法 教学设计

反证法 教学设计

反证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反证法的概念及反证法证题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用反证法简单推理的技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反证法证题的步骤。

【教学难点】
理解反证法的推理依据及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教学。

【教学过程】
一、提问: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反证法,什么叫做反证法?
生:从命题结论的反面出发,引出矛盾,从而证明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师:本节将进一步研究反证法证题的方法,反证法证题的步骤是什么?
生:共分三步:
(1)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
(2)从假设出发,经过推理,得出矛盾;
(3)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

师: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明命题的基本方法。

在证明一个数学命题时,如果运用直接证明法比较困难或难以证明时,可运用反证法进行证明。

例如:在△ABC中,AB=c,BC=a,AC=b,如果∠C=90°,a、b、c三边有何关系?为什么?
解析:由∠C=90°可知是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可知a2+b2=c2
二、探究
问题:
若将上面的条件改为“在△ABC中,AB=c,BC=a,AC=b,∠C≠90°”,请问结论a2+b2≠c2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探究:
假设a2+b2=c2,由勾股定理可知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且∠C=90°,这与已知条件∠C≠90°矛盾。

假设不成立,从而说明原结论a2+b2≠c2成立。

这种证明方法与前面的证明方法不同,它是首先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然后经过正确的;逻辑推理得出与已知、定理、公理矛盾的结论,从而得到原结论的正确。

像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三、应用新知
例1:在△ABC中,AB≠AC,求证:∠B≠∠C
证明:假设,∠B=∠C,则AB=AC这与已知AB≠AC矛盾。

假设不成立。

∴∠B≠∠C.小结:反证法的步骤:假设结论的反面不成立→逻辑推理得出矛盾→肯定原结论正确。

例2:已知:如图有a、b、c三条直线,且a//c,b//C。

求证:a//b
证明:假设a与b不平行,则可设它们相交于点A.那么过点A就有两条直线a.b与直线c平行,这与“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矛盾,假设不成立。

∴a//B 小结:根据假设推出结论除了可以与已知条件矛盾以外,还可以与我们学过的定理、公理矛盾。

例3:求证: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

已知:△ABC,求证:△ABC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

证明:假设△ABC中没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

则∠A>60°,∠B>60°,∠C>60°∴∠A+∠B+∠C>60°+60°+60°=180°。

即∠A+∠B+∠C>180°,这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矛盾。

假设不成立。

∴△ABC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

三、课堂练习:
课本“练习”。

四、课时小结
本节重点研究了反证法证题的一般步骤及反证法证明命题的应用。

对于反证法的熟练掌握还需在今后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加强和提高。

【作业布置】
课本“习题”1、2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