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体系

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体系

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体系
一、目标和任务
将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融入到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中,坚持问题导向、源头管控、标本兼治、科学预防的原则,将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的责任和措施逐级落实到岗位,抓实抓细,大力提升公司事故防范和安全管理能力。

通过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机制建设和持续改进,建立起“以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为重点、以安全生产标准化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为基础,以差异化监管和精准化执法为抓手,以层层落实岗位责任为核心”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二、加强组织领导
各单位要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安排专人负责,明确时间节点,抽调本单位安全、技术、生产、设备等专业力量认真组织开展安全风险辨识,确保管控措施落实到位。

三、辨识方法和标准
按照省、市、县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关于建立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机制的工作要求,参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和省安全监管局《冶金有色建材行业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工作指南》,结合公司安全生产实际,采用LEC评价法,逐单元、逐工序、逐岗位进行辨识。

四、风险点识别范围的划分要求
突出本单位生产系统、设备设施、施工现场。

操作行为、环境条
件、安全管理等重点部位和环节,按照LEC评价法全方位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对查出的风险点进行分级,风险等级按照危险程度由高到低顺序,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

针对风险类别和等级,将风险点逐一明确管控层级(厂(部)、车间、工段、班组),落实具体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员,针对风险点可能引发的安全隐患或生产安全事故,逐项制定具体的防范管控措施,并将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公布警示,让每名员工了解风险点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对策。

对存在B级以上安全风险的岗位或设施设备,要设置警示卡,标明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后果、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

对可能导致事故的工作场所、工作岗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应急设备设施和撤离通道等。

五、风险分级及管控原则
A级(厂(部)级管控):红色风险\不可容许的(巨大风险),极其危险,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各单位对A级风险危害因素应重点控制管理,公司安全部实施监管,只有当风险已降低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B级(车间级管控):橙色风险\高度危险(重大风险),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各车间对B级风险危害因素应重点控制管理,厂(部)安全科实施监管,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时,应采取应急措施,并根据需求为降低风险制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或配给资源、限期治理,直至风险降低后才能开始工作。

C级(工段级管控):黄色风险\中度(显著)危险,需要控制整
改。

各工段应引起关注,负责C级危害因素的控制管理,所属车间、科室具体落实;应制定管理制度、规定进行控制,努力降低风险,在规定期限内实施降低风险措施。

D级(班组级管控):蓝色风险\轻度(一般)危险,可以接受(或可容许的)。

各班组应引起关注,负责D级危害因素的控制管理,所属工段、班组具体落实;应考虑效果更佳的解决方案或改进措施,加强巡检,并保留记录。

六、工作要求
要求各单位高度重视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工作,认真安排部署,明确本单位各级岗位和人员职责,结合自身生产实际,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做好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台账的统计、评价工作,确保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