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加强煤气基础知识学习的意义及一些基本常识二、煤气(CO)中毒机理及煤气中毒事故的特点及产生原因概括三、煤气中毒程度的判断及救治四、煤气中毒事故的预防五、煤气停送程序及相关注意事项六、煤气设施的检修安全七、煤气管道漏气的处理八、煤气着火事故的处理与预防九、煤气爆炸事故的处理与预防一、加强煤气基础知识学习的意义及一些基本常识。
(一)、高炉煤气是高炉炼铁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副产品,主要成份是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有剧毒、易燃易爆气体,操作不当易造成人员中毒、着火和爆炸,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也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煤气管网作为公司三个重大危险源之一,如何维护好煤气设备设施,杜绝煤气事故发生是我们安全工作中一项长久而艰巨的任务,所以对我厂员工进行煤气安全较系统的基础知识培训教育,已成为一项长久而又重要的培训课题。
(二)、高炉煤气的组成成份及主要特性(三)、关于煤气压力:1Kpa=1000pa 1pa=0.102mmH2O 1Kpa/cm2(1公斤)=98066.5Pa二、煤气(CO)中毒机理及煤气中毒事故的特点及产生原因概括(一)、一氧化碳中毒机理:一氧化碳主要是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后,通过气体交换作用进入血液循环,并与血液中红血球的血红蛋白结合,由于一氧化碳对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是氧对血红蛋白的亲和力的240倍,从而明显降低血液的携氧功能,造成全身各组织器官的缺氧发生中毒现象。
(二)、煤气中毒事故的特点:重复性、多发性,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频率及严重程度高,特别是在处理和抢救煤气中毒事故过程中,往往造成事故的扩大化,引起更为重大的伤亡事故。
(三)、煤气中毒事故的产生原因概括(1)新建、改建或大修后的煤气设备,未经检查、验收及试压,就急于投产;(2)煤气设备漏煤气没有发现;(3)带煤气作业不戴防毒面具;(4)进入煤气设备内作业,没有可靠的切断煤气来源;(5)用煤气取暖或点火器点火时熄火,阀门未及时关闭造成煤气大量泄露;(6)在煤气设备附近逗留休息,或在煤气作业时,由于非作业人员误入作业区;(7)由于煤气设备的设计失误,如放散管管口太低等等;造成煤气事故的这些原因,有操作方面的,也有管理方面的,但是,最本质的原因是作业环境煤气泄露严重。
三、煤气中毒程度的判断及救治(一)、如何判断煤气中毒程度正确的判断煤气中毒的中毒程度,对于及时、准确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快进行急救是非常重要的。
一氧化碳急性中毒,按其中毒程度及症状可分为三度。
1、轻度中毒症状:剧烈疼痛、眩晕、心悸、胸闷、恶心、呕吐、耳鸣、视物不清、全身无力、两腿沉重软弱等,但无昏迷现象。
2、中度中毒症状:多汗、烦躁、步态不稳、面颊、前胸、大腿内侧呈樱桃红色;意识模糊、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全身疲软无力,双腿沉重麻木,不能迈步,最初意识还可保持清醒,但想离开危险区域而力不从心,不能自救。
3、重度中毒症状:全身痉挛,手脚冰凉;失去知觉,呼吸停止。
(二)、如何进行煤气中毒人员的急救煤气中毒事故的现场抢救和急救,是减少事故伤害和损失,挽救中毒人员生命和防止事故扩大的决定性环节和措施。
1、坚持三条原则:(1)先抢后救原则,首先将中毒者迅速脱离中毒现场和煤气危险区域,安置在上风侧和空气新鲜处。
(2)先救命后转送的原则,对中度、重度中毒的,脱离中毒现场后,切记不抢救就再次搬运或用汽车送往较远医院,以免引起死亡。
(3)抢救者要防护的原则:所有抢救人员必须戴好氧气或空气呼吸器、安全帽;禁止在无防护的情况下盲目指挥和进行抢修;抢救活动必须2人以上在一起分组进行,并制定临时负责人;当抢救人员发生中毒等意外事故时,必须先抢救出发生事故的抢救人员。
2、现场中毒人员的急救和处理:(1)对于轻度中毒者,如出现头疼、恶心、呕吐者,使其脱离现场,安置在空气新鲜处;或适当进行补氧;或闻氨水、醋酸以刺激呼吸中枢,其症状可迅速消失,待观察无异常表现时,可送至附近医院治疗。
(2)对于中度中毒者,如出现意识模糊、口吐白沫等,立即进行现场输氧,并用车(车上不间断吸氧)送往附近医院治疗。
(3)对于重度中毒者,如出现失去知觉、呼吸停止等,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或强制苏生(用苏生器)。
在中毒者未恢复知觉前,不准用车送往较远医院,在送医院过程中不能停止抢救。
四、煤气中毒事故的预防预防煤气中毒,必须在强化管理,完善设备和人员教育培训上下功夫。
1、坚持煤气设备、设施“本质安全化”的措施;大量的事故案例表明,有一半以上的煤气事故是由于煤气泄露引起的。
因此,煤气安全在工程技术方面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就是如何解决煤气泄露。
2、加强教育、培训;从煤气中毒事故分析表明,其发生频率高,重复性和多发性事故多,事故伤亡重大,以及处理或抢救过程中,容易造成事故扩大化,其重要原因是缺乏煤气安全知识,包括煤气中毒,现场抢救和急救知识。
因此,当前煤气安全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狠抓煤气安全培训。
3、预防煤气中毒认真做到以下几点:(1)在有煤气的工作场所,严格控制煤气浓度在24ppm以下。
(2)经常组织岗位工人和人员用肥皂水或检测仪,检查管道焊缝、法兰连接处、煤气阀门、仪表导管等是否有泄露。
(3)检修时,必须把设备和管道内的煤气吹扫干净,且可靠地切断煤气来源。
(4)在煤气区域工作必须2人以上。
(5)发现煤气泄露,要站在上风侧监视,并立即通知车间领导、贯标中心。
(6)禁止在煤气设备附近逗留、休息、打瞌睡。
(7)带煤气处理泄露等,必须佩戴好呼吸器或防毒面具。
表:一氧化碳容积百分比浓度对人体的危害程度注:摘自宝钢能源部编《煤气防护》五、煤气停送程序及相关注意事项(一)停送煤气停送煤气是煤气设备设施的重要日常作业,其发生事故的频率也较高,必须制定严格的安全技术措施和要求。
(二)几种常用气体置换方法煤气设备或管道停送煤气,必须进行气体置换,这是停送煤气安全操作的重要环节。
1、直接置换法:煤气设备和管道在启用前或开始输送煤气前,直接用煤气置换空气,这种方法危险性大,其混合气体必然经过从达到爆炸下限到超过爆炸上限的过程,存在着发生着火、爆炸的严重危险,一般不允许用此方法。
2、惰性气体置换法:用氮气、二氧化碳等惰性气体,置换煤气管道设备等,这是较理想的安全可靠方法。
3、蒸汽置换法:用通入蒸汽的方法置换煤气设备中的煤气,但使用的蒸汽量要为管道容积的3倍,压力不低于1.2kg/cm2(绝对压力)。
(二)置换作业程序:1、关闭管道引气端煤气阀门;2、打开管道上末端放散阀;3、接通氮气(蒸汽)进行吹扫;4、末端取样分析。
(三)管道停送煤气操作时,应注意的安全事项:管道停送煤气是较为危险的作业,因此一定要确保整个过程的作业安全:1、操作时,要按作业计划,不得擅自行动;2、抽堵盲板区域及末端放散处下风侧40m内禁止火源;3、吹扫引气区域闲人不准靠近;4、吹扫、引气过程中,不允许在煤气设施上栓拉电焊线,更不允许动气焊;六、煤气设施的检修安全检修有三种情况:停煤气检修、带煤气检修、在停用的煤气设施上检修(一)在煤气设备和管道上检修,应做哪些准备工作1、制定详细方案,并经安全部门批准;2、检修前对参加人员进行培训,详细讲解任务;3、确保安全环境,挪走施工区域5m内的易燃物品或采取防燃措施;4、高处作业搭好脚手架;5、时刻注意动火管道压力,与仪表室联系好;6、安装好电焊用的零线;7、准备灭火工具;(二)检修停运的煤气设备管道,应注意的事项1、停煤气检修必须可靠的切断煤气来源,将内部煤气吹扫干净。
2、在停用的煤气设备和管道上动火,尽管可能停用的时间较长,停用时已经吹扫了煤气,但动火时仍不能盲目,要慎之又慎,应用氮气(蒸汽)再吹扫一次残余煤气;3、进入煤气设备或管道内工作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安全分析取样时间,不应早于动火或进入设备管道前30分钟。
(2)检修动火中,每两小时应重新取样分析;(3)工作中断后,恢复工作前30分钟,应重新取样分析;(4)作业人员进入内部时间间隔至少两小时;(5)设专人进行监护;(三)在运行的煤气设备和管道上动火时,有何安全要求:在运行的煤气设备上动火,比在停煤气的设备上动火,还是比较安全的。
因为在正常运行的煤气设备时动火,煤气内无空气,即使在1000℃以上的高温下焊接,煤气也不会燃烧。
只要控制好煤气中的含氧量在1%以下,就是安全的。
1、要求煤气中含氧量不大于0.8%;2、严禁负压动火;3、动火部位要可靠接地;4、动火时与仪表室联系好;5、煤气区作业要求只准用电焊;七、煤气管道漏气的处理(一)管道焊口裂缝漏煤气1、一般需要在带煤气情况下进行焊接,焊接作业人员应戴好防护用具,同时设专人监护;2、对于较小的裂缝,可顶着管道内的压力,直接焊接(注意不可用气焊);3、裂缝太大,煤气量泄露量太多,要先在裂缝处打铁卡子,然后再进行焊接;(二)管道法兰漏煤气1、戴上防毒面具,有人监护;2、将螺丝卸开,塞上石棉绳,再拧紧螺丝;3、如不需要保持法兰完好,可将法兰焊死;(三)膨胀圈损坏漏煤气1、泄漏量较小,可直接顶压焊接;2、泄漏量较大,可用保护套,将膨胀圈包上,再进行焊接(保护套上部应设放气头);3、戴防毒面具并设专人监护;(四)管道腐蚀漏眼冒煤气1、戴防毒面具,专人监护;2、用木塞将漏气处钉上,将木塞露在外面的部分锯掉,再用铁板包好,进行焊接;3、对于腐蚀严重,多处冒煤气的管道,应更换;八、煤气着火事故的处理与预防(一)哪些情况易发生煤气着火事故1、煤气设施附近有火源存在,一旦泄露,就会引起煤气着火;2、带煤气作业时,使用铁制工具,由于敲打、摩擦产生火花,引起着火;3、在生产着的煤气设备上动火作业,不采取安全措施,引起着火事故;4、煤气设备、管道没有有效接地,雷击后引起火灾;(二)煤气着火事故的预防1、煤气防火的原则:煤气着火事故的预防,应是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防止煤气泄露,防止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防止煤气接触火源是预防煤气着火、爆炸事故发生的原则性措施。
控制了这三点,实质上也就控制了燃烧、爆炸发生的必要条件。
2、预防煤气着火的具体措施(1)保证设备和管道的严密性,经常检查,发现泄露及时处理;(2)严格执行煤气动火作业管理制度,要事先办理动火证,要有灭火措施,并经安全部门检查确认,按规定的时间和指定的地点动火。
(3)煤气区域及煤气作业区,要有严格的火源管理制度,煤气设备附近或煤气作业区域内禁止一切火源;(4)煤气设备和管道要有良好接地装置,并对接地线定期检查测试。
(5)带煤气作业要防止火花出现,带煤气工作时必须使用铜制工具,如使用钢制工具,工具上要涂黄油,防止工作时与设备碰撞产生火花;(6)带煤气作业地点附近的裸露高温管道,应做隔热处理;(7)煤气设备及管道附近,不准堆放易燃易爆物品;(8)在停产的煤气设备上动火,必须做到:可靠的切断煤气来源,并认真处理干净残留煤气;检查设备和管道内的气体合格;对设备内可燃物质清扫干净,或通入蒸汽,动火始终不能中断蒸汽;(9)煤气设备、管道的下列部位易造成泄露,应经常检查:阀芯、法兰、膨胀器、焊缝、计量导管、排水器等(10)煤气设备、管道动火时,要设专人监护,发现着火立即采取措施;(三)煤气中火事故的处理1、事故发生后,事故单位要立即通知安全处、消防队前来救火,同时组织人员进行扑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