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物流配送管理

现代物流配送管理


2)发育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随着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随着 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货物运输量的急剧增 加和商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配送在一些发达 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个时期,一些发 达国家的企业相继调整了仓库结构,组建或设立 了配送组织(配送中心),普遍发展了货物配装、 配载及送货上门活动。这期间,不但配送的货物 种类日渐增多(除了种类繁多的服装、食品、药 品、旅游用品等日用品种类的消费资料之外,还 包括不少生产资料产品),而且配送的范围也在 不断扩大,此时开始有意识地降低配送成本,在 企业内部考虑配装、配载及送货活动,开始和其 他企业合作,实现“共同配送”,建立比较完善 的配送体系。
(3)消费者观念发生了变化。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和增长,发达国家的产业界发生了一些变化:
普遍采用新型的生产方式,据资料介绍,在经 济高速增长时期,即时生产方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 生产作业方式,弹性生产系统一度得到了推广; 生产者和需求者对物流服务日益重视,对物流 服务的需求日益提高。与此相联系,就物流运动而 言,不但要求提高它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从而 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利润。而且要求它以合理 的方式运作,较好的适应生产和市场需求变化的需 要。在这种情况下,物流合理化随即被列入了人们 的议事日程。并且成了物流业发展的方向。而配送 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带动发展起来的。
(1)1985年《日本工业标准(JIs)物流用语》对 1985年 日本工业标准(JIs)物流用语》 配送的定义是:“把货物从物流据点送至收货人的 交货行为。” (2)1991年日本日通研究所编写的《物流手册》对 1991年日本日通研究所编写的《物流手册》 配送的解释为:“面向城市和区域范围内,对需要 者进行的运输。”
配送管理 参考教材:刘云霞

一、配送的概念 二、配送的产生与发展

一、
配送概念
配送概念
配送作为物流的一个主体功能要素,随着生 产方式的变化和消费者个性化的发展,其重要性 越来越明显,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由于配 送包含物流的几乎所有功能要素,从某种意义上 说,配送属于物流的一个缩影。 配送通常是对英文“Delivery” 配送通常是对英文“Delivery”的意译,也有 人认为是“Distribution” 人认为是“Distribution”的意译。目前,由于人们 对配送概念的理解侧重点不同,因而在给配送下 定义和表述其内涵时,尚无统一标准,不同的国 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配送有不同的定义。 日本和美国对于配送的定义主要有以下表述。
(3)配送是一种“中转”形式。配送是一种从物流 )配送是一种“中转” 节点至用户的一种特殊送货形式。从送货功能看, 其特殊性表现为:从事送货的是专职流通企业, 而不是生产企业;配送是“中转” 而不是生产企业;配送是“中转”型送货,而一 般送货尤其是从工厂至用户的送货往往是直达型; 一般送货是生产什么送什么,配送则是企业需要 什么送什么。所以要做到需要什么送什么,就必 须在一定中转环节筹集这种需要,从而使配送必 然以中转的形式出现。当然,广义上讲,许多人 也将非中转型送货纳入配送的范围,将配送的外 延从中转型扩展到非中转型,仅以送为标志来划 分配送的外延,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国家标准《物流术语》 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1) 18354--2001) 定义: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 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 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这一定义 比较全面的描述了配送的内容、功能、目的和范 围。从该概念中,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配送所具 有的内涵。
(5)配送以用户要求为出发点。在定义中强调按用 5)配送以用户要求为出发点。在定义中强调按用 户的订货要求,明确了用户的主导地位。配送 是从用户的利益出发,按用户的要求进行的一 种活动,因此,在观念上,必须明确用户第一, 质量第一。配送企业的地位是服务地位而不是 主导地位,因此不能从本企业的利益出发而应 从顾客的利益为出发点,要在满足用户的利益 基础上,实现本企业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不 能利用配送损伤或控制用户,不能利用配送作 为部门分割,行业分割、割据市场的手段。
二、 配送的产生与发展
1 配送的产生:
配送作为一种新型的物流手段,产生的原 因主要有以下3 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供求不平衡,导致企业竞争加剧。在人类社会 (1)供求不平衡,导致企业竞争加剧。在人类社会 中,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特别是人们称之为 “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尤为活跃。科学技术 的不断创新,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提高了 劳动生产效率,从而使社会上的物质财富不断增 加,导致市场需求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另一方 面,扩大了社会分工,促进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 革,最终将社会生产推向了专业化、社会化和现 代化的发展轨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某些工 业基础比较好的国家,率先抛弃了小生产方式, 建立起了社会化大生产方式,发展了市场经济
(1)配送范围:根据配送的商品品种、价值、客户分 (1)配送范围:根据配送的商品品种、价值、客户分 布不同,范围应该有差异。 (2)配送的目的:满足用户的要求,但是不同的用户 (2)配送的目的:满足用户的要求,但是不同的用户 其要求是不同的,因此配送应该具有灵活性。 (3)配送的功能: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 (3)配送的功能: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 作业,是为了达到用户的要求,在降低配送成 本的前提下,采取的手段,因此功能应根据需 要设置,并要考虑其是否具有附加价值。 (4)配送的要求:按时送达,体现了配送的服务性 (4)配送的要求:按时送达,体现了配送的服务性 (5)配送的本质:物流活动,体现了配送属于物流的 (5)配送的本质:物流活动,体现了配送属于物流的 范畴。
2 配送的发展
配送是随着市场成长的一种必然的市场行为,是 伴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回顾历史,我们可 以看到,配送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 萌芽阶段、发育阶段和成熟阶段。
1)萌芽阶段:配送的雏形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 )萌芽阶段:配送的雏形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 初期。在这个时期,物流运动中的一般性送货开 始向备货、送货一体化方向发展。从形态上看, 初期的配送只是一种粗放型的活动,范围很小, 规模不大。在这个阶段,企业开展配送活动的主 要目的是为了促进产品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 因此,在发展初期,配送主要是以促销手段的职 能来发挥作用的,此时的配送效率较低,只是无 意识的进行配装、配载,体现的是一种偶然性的 行为。
我国学者在学习、引进国外物流科学知识时, 直接引用了日本的“配送” 直接引用了日本的“配送”这个术语,但 与此同时,又对配送的概念、性质和内涵 做出了新的解释,提出了配送的内涵包括 配与送两种活动,对配送的概念有了较全 面的理解和认识。关于对配送内涵的认识,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1、从经济学资源配置的角度理解配送的内 涵 2、从配送实施形态的角度理解配送的内涵
(2)物流运作存在问题。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经济高速增长,但随之也出现了物流分散,流 通落后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分散的物流使流通机构庞杂。当时,日本曾做 过的一项调查显示,由于社会上的自备车辆多, 道路拥挤及停车时间长,使企业收集和发送货 物的数量明显下降。但是如果减少企业自备车 辆,就意味着企业运输能力的减弱。为了保证 企业生产和销售的顺利开展,需要社会的运输 力和仓储力,但是,这不是单个企业能够独立 解决的。因此,日本政府在筹建物流中心和物 流基地“节点”的同时,还积极推行了“共同 配送制度”。经过不断变革,一种被日本实业 界称之为“配送”的物流体制便应运而生了。
(3)日本文部省审定的物流培训教材中对配送的定 义为:“最终将物品按指定时间安全准确交货的输 送活动。” (4)日本物流协会和能源协会出版的《物流战略和 )日本物流协会和能源协会出版的《 革新事例——面向21世纪战略物流的挑战》 革新事例——面向21世纪战略物流的挑战》一书对 配送的定义为:“从中央仓库或小型供货点送货到 顾客处的发送货物活动。” (5)日本菊池康在《物流管理》一书中认为配送是 )日本菊池康在《物流管理》 “短距离、小批量的运输”。
1 从经济学资源配置的角度理解配送的内涵 • 从经济学资源配置的角度,对配送在社会 在生产中的位置和配送的本质行为进行表 述:配送是以现代送货形式实现资源的最 终配置的经济活动。这个概念的内涵概括 了以下四点:

(1)根据经济学家的理论认识,配送是资源配置的 一部分,因而是经济体制的一种形式; (2)配送的资源配置作用是“最终配置”,因而是 接近顾客的配置。接近顾客是经营战略至关重 要的内容。美国兰德公司对《财富》 要的内容。美国兰德公司对《财富》杂志所列 的500家大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经营战略和 500家大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经营战略和 接近顾客至关重要”,证明了这种配置方式的 重要性。 (3)配送的主要经济活动是送货,这里面强调现代 送货,表达了和我国旧式送货的区别,其区别 在于:以现代两字概括,即现代生产力、劳动 手段支撑的,依靠科技进步,实现配和送有机 结合的一种方式。 (4)配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位置是处于接近顾 客的那一段流通领域,因而有其局限性。配送 是一种重要方式,有其战略价值,但是它不能 解决流通领域的所有问题。
(9)我国物流前辈王之泰从两个方面对配送进行 了定义:一是从经济学资源配置的角度,对配送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位置和配送的本质行为表述 为:" 为:"配送是以现代送货形式实现资源的最终配置 的经济活动";二是从配送实施形态表述为:" 的经济活动";二是从配送实施形态表述为:"配 送是按用户订货要求,在配送中心或其他物流节 点进行货物配备,并以最合理方式送交用户" 点进行货物配备,并以最合理方式送交用户"。 (10)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10)国家标准《物流术语》 18354-2001)定义: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 2001)定义: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 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 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