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轴试验相关理论知识一、基本概念 1.常用术语法向力——垂直于滑动面上的应力,也叫正应力σ。
σ=N/A (N :作用于滑动面的力;A :滑动面的面积)剪应力——与法向力垂直的切向应力τ。
τ=F/A (F :与法向力相垂直的摩擦力) 主平面——没有剪应力的平面。
主应力——主平面上的法向应力(正应力)。
在相互垂直的立方体上(图1)又分成:大主应力(σ1)——轴向应力; 小主应力(σ3)——径向应力;中主应力(σ2)——界于大、小主应力之间的径向应力。
(常规三轴试验的试样呈圆柱形,中、小主应力相等,即σ2=σ3,谓之轴对称条件下的试验。
)偏应力——轴向应力与径向应力(或大、小主应力)之差,即(σ1-σ3)。
摩檫角——剪应力达到极限(土体开始滑动)时的剪破角Φ,此时Φ=α(tan Φ为摩檫系数) 图1 主应力与主应力面抗剪强度——随着剪应力的增加,剪阻力亦相应增加。
而剪阻力达到一定限度就不再增大这个强度称为土的抗剪强度。
2.摩尔圆摩尔圆源自材料力学之应力圆,由于是科学家摩尔首先提出的,故叫摩尔圆。
(图2)通过土体内某微小单元的任一平面,一般都作用着一个合应力,并可分解为法向应力(σ)和剪应力(τ)两个分量。
如图3,沿圆柱体轴线取一个垂直面作应力分析,可得如下的关系式:将两式平方后相加,整理后得出 图2 摩尔应力园上式的几何意义是,在σ-τ坐标系里以(σ1+σ3)/ 2,0为圆心、(σ1-σ3)/ 2为半径的圆。
ασστασσσσσ2sin )(212cos )(21)(21313131-=-++=2312231)2()2(σστσσσ-=++-在三轴试验轴对称时的平面上,当试样给定σ1和σ3,如果已知试样上的大、小主应力面的方向,就可以从摩尔圆上确定试样内任一斜面上的剪应力τ和法向应力σ。
摩尔圆在σ-τ坐标系里的应力关系如图4所示。
图的右边为一三轴试样,左边为相应的摩尔圆。
过圆的D 点(σ1)作平行于试样大主应力面AB 线,交圆上Op 点;过圆E 点(σ3)作平行于小主应 力面AC 线,必通过Op 点(∵AB 与AC 正交,∠DEOp 是半圆的圆周角)。
然后经交点Op 作与OpD 线成α角的直线,交圆于P 图3 三轴试样的应力状态点,OpP 线的方向就是试样内斜面的方向;P 点的横、纵坐标值就是以上斜面(倾角α)的法向应 力σ和切向应力τ。
可见,任一斜面上的法向力和剪应力将随α而异。
实际应用上是以水平为大主应力面、垂直为小主应力面。
在分析P 点的应力状态时,EP 的方向就是上述斜面的方向,即斜面的倾角∠PED=α(∠PED 与∠POpD 是同圆弧的圆周角)。
此时∠PCD=2α,再根据圆心坐标(σ1+σ3)/ 2和半径(σ1-σ3)/ 2的数值,就很容易地写出P 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值,就是上述σ、τ的表达式。
需要提出的是,摩尔圆在土力学中应力的正负号与材料力学不同,法向应力以压应力为正、拉应力为负;剪应力以逆时针为正、顺时针为负。
3.有效应力原理① 设σ为总应力,σ'为有效应力,u 为孔隙(水、气)压力,则有效应力原理可表达为σ=σ'+u现阶段测试技术只能测饱和土的孔隙水压力,对于非饱和土测孔隙压力还停留在研究上。
有效摩 图4 摩尔园与试样斜面上的应力尔圆的圆心在横轴上的坐标、与圆半径,则分别是:② 三轴试样在受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孔隙水压力u分两部分,一部分由周围压力(σ3)引起为uc ;另一部分是由偏应力(σ1-σ3)引起为us 。
通常用孔隙水压力系数来表示。
Δu=Δuc+Δus设式中的 Δuc=B Δσ3Δus=A (Δσ1-Δσ3)则 B=Δuc/Δσ3A=Δus/(Δσ1-Δσ3)式中的B 为初始孔隙水压力系数,与土样的饱和程度相关。
B 界于0~1之间,是试验中的一项重要检验指标,试前必须B 达到或接近1(>0.95~0.98);固结时用于检查孔隙水压力消散程度,当孔隙水压力完全消散(国标规定孔压消散大于95%),谓主固结完成;当土样不饱和或不完全饱和时,B 值必然对A 值会有影响。
这时,Δus 应表示为 BA (Δσ1-Δσ3),于是Δu= B Δσ3+ BA (Δσ1-Δσ3)BA 常用Ā表示,上式改写成2222313'1'313'1'σσσσσσσσ-=--+=+uΔu= BΔσ3+ Ā(Δσ1-Δσ3)在固结不排水(CU)试验中,固结完成后Δuc等于零,故总的孔隙水压力变化为Δu=Δus=Ā(Δσ1-Δσ3)通常只取破坏时的Δu计算A,作为破坏时的孔隙水压力系数,并用下式表示:A f=uf / B(σ1-σ3)f式中uf——试样破坏时的主应力差(σ1-σ3)f产生的孔隙水压力值(kpa)当土样处于完全饱和状态时,B=1,Δuc=Δσ3,这时A就等于Ā:Δu=Δσ3+ A(Δσ1-Δσ3)对于非饱和土,B﹤1,大主应力σ1与孔隙水压力u的关系表示为u=BΔσ1在堤坝边坡稳定分析中,B将是一个有用的参数,可由三轴试验模拟土体实际受力条件测定。
在固结排水(CD)试验中,Δuc=Δus=0,故Δu=0。
土工试验国家标准中,当测孔隙水压力时通常只须提供两项孔隙水压力系数B、A f。
4.应力路径分析应力路径是指某个特定平面上的应力状态变化的轨迹。
应力路径与应力路径曲线,在三轴试验中的应用,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常规三轴(UU、CU、CD)试验,是用同一种加荷方式,在不同排水条件下进行的。
若以不同的加荷方式,在不同的排水条件下作试验,称为应力路径三轴试验。
例如在压缩试验中就有固定σ3,增加σ1,主应力和增加(图5a);固定σ1,减小σ3主应力和减小(图5b);主应力和不变,增加σ1,减小σ3(图5c)。
应力路径的试验,用手工操作难以完成,须借助全自动的仪器和专门设计的试验程序,用计算机控制进行。
其中还需要试验人员根据工程实际,进行试验设计。
②应力路径曲线反映试样的应力点,从初始状态向破坏状态的变化轨迹。
对其分析有助于试样破坏点的判断。
直接求取破坏剪切面的倾角比较困难,而是取摩尔圆顶点(σ1—σ3)/ 2、即在与大主应力面成45°的平面(最大剪应力面),描绘应力变化的曲线,既方便又简洁明了如图6所示。
在图7中三轴压缩的路径的如AB线,三轴拉伸的路径如AC线。
应力路径又分成总应力路径和有效图5 加荷方式与应力路径应力路径。
正常固结土的应力路径如图8(a)所示,总应力路径是一条以σ3为原点、与横坐标成45°的直线AD;有效应力路径则是从σ3开始的一条曲线AH,它与总应力路径曲线之间的水平距离,为孔隙水压力。
超固结土的应力路径如图8(b)所示,M点为曾经受到过最大固结应力,A 点为弱超固结试样的围压,总应力路径沿着AC线至C点破坏,因为超固结土产生正的孔隙水压力,所以有效应力路径曲线始终在总应力路径的左边,从A点沿着曲线至D破坏;B点则是强超固结土的应力路径。
从中可以看出超固结土的应力路图6 应力路径曲线图7 正常固结土的CD应力路径图8 固结不排水(CU)的压力路径径与曲线的形态与正常固结土不同,这说明超固结土试样,在轴压下的孔隙水压力最初变化很小,待应力接近或超过M点后孔隙水压力才逐渐变大。
在固结排水剪试验里,应力路径比较简单因为试验中孔隙水压力始终保持为零,故总应力路径也就是有效应力路径。
在不固结不排水试验里,只有总应力路径。
应力路径曲线如图中的AB线。
在实际试验里会见到形态各异的有效应力路径曲线,只要按以上关系去认识,就有助于对试验的分析,并确定破坏点。
③将一组试样的应力路径曲线上的破坏点,用直线c连接起来,将是与摩尔圆相割(如图9)的直线。
而强度包线f是和诸摩尔圆相切的直线。
显然c线的倾角、和截距,须要根据两条直线的几何关系,经过换算才能得出强度包线的参数。
设两条直线与横坐标的夹角分别是α、φ',与纵坐标的截距分别是d和c'。
则两条直线的参数存在如下关系:φ'=sin-1tanαc'=d/cosφ'这就是土工试验标准、规程中列出的,根据应力路径连线求抗剪强度参数c'、φ'的算式。
证明以上关系的成立,可以从一个摩尔圆与两条直线的几何图形来理解:a、把c或f直线与横坐标相交处,可看作一个点圆,因此两直线必相交于一点。
b、比较以c线与f线交点至摩尔圆圆心为公共边的两三角形,通过以下关系计算φ'值:sinφ'=tanαc、比较以c线或f线交点至坐标原点为公图9 摩尔园切线的解析关系共边的两三角形,通过以下证明计算c'值:c'×ctgφ'=d×ctgα用tanα取代ctgα并置换成sinφ',c'×ctgφ'=d/sinφ'于是 c'×(cosφ'/sinφ')= d/sinφ'由于各应力点正是摩尔圆的顶点,通过其纵横坐标值可以使直线c在数据处理中有了解析解。
它适用于总应力、也适用于有效应力条件下求φ(φ')和c(c')。
具体操作是,首先用统计的方法,对c线上各(极限摩尔圆半径)点作线性回归计算,求得其截距d和斜率tanα。
即:σ)σ(-将纵坐标(σ1-σ3)/ 2以y 表示,横坐标σ以x 表示,线性回归计算公式如下:线性回归计算可编辑出程序、或套用现成的计算程序,应用计算机十分方便。
这种统计关系是依据误差理论中的最小二乘法原理,所得直线距各测点的偏差的平方和最小,通过相关系数来评价试验结果的线性离散程度。
式中的回归系数tan α为斜率,回归常数项d 为直线在纵坐标上的截距,r 为相关系数。
5.摩尔—库仑理论材料破坏的基本条件是,应力达到最大正应力、最大剪应力或最大应变。
从试验和观察上得知,若某一条件或几个条件组合达到某一极限时,材料将受到破坏。
把这种条件称作破坏准则或强度理论。
不同材料适用的强度理论不相同。
金属材料用屈雷斯卡(Tresca )和冯米赛思(V on Mises ) 理论较好;一般材料或硬粘土、具有裂隙粘土的脆性断裂状态,适宜用最大压(拉)应力理论或最大弹性应变理论来解释破坏;对于土来说,应用最大剪应力理论比较适合。
因为在工程上,如承受建(构)筑的荷载、挖方或填方边坡受外力和土体自重作用、挡土结构受到的土压力等,是凡地基土稳定性的课题。
都涉及到一部分土体可能沿着某个面相对于另一部分土体的滑动。
视这一现象的出现为剪切破坏或产生塑性流动。
土体内部的滑动可沿任何一个面发生,只要该面上的剪应力等于或超过了它的抗剪强度。
库仑是最早(1776年)提出以最大剪应力作为破坏的量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