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土资源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要:现阶段,我国国土资源面临的生态问题严重,生态国土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属性和功能,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
加强生态国土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
格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国土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发挥自
然资源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作用,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
部署落实到自然资源领域的各个环节。
基于此,本文对生态国土建设进行分析。
关键词:国土资源;生态;问题
1生态国土建设的内涵与社会价值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空间载体和构成要素,在现代化建设中具
有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的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融入到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随着生态文明战
略的不断深化,“生态国土”建设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和行动自觉。
作
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与目标,生态国土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
客观要求,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和生态功能为任务,并成为关系现代人居、生产生
活和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重大社会实践。
作为科学问题,生态国土是包含自然科
学与社会科学众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现代重大研究领域。
从世界范围看,马斯河谷
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大范围、
长时间的生态环境公害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环境与生态问题的持续关注,
并进一步引致学者对于人口、资源、环境与生态等科学问题的不断思考。
1970年
4月,声势浩大的环境保护运动,促使美国成立了专门的政府组成机构,同时通
过了水污染控制法和清洁大气法的修正案。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启动了“人与生物圈”计划,这项研究计划专门设置了生态国土问题研究的课题,集中了
当时国际在空间规划领域、生态环境领域等学者组成的专家组,推进以生态国土
问题为明确指向,全球范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规划设计等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
总体来说,我国生态国土的科学研究,慢于实践发展。
新中国成立很长一段
时间以来,我国的生态国土建设多侧重于生态环境的营建,如“三北防护林”“南水
北调”等重大工程。
21世纪以来,针对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在宏观层面上,倾
向于自然生态空间的整体保护与生态廊道的建设等,同时,注重顶层设计与生态
国土制度的建设;微观层面上,则以人居环境营造、品质社区打造为主要内容,
主要表现为城市更新与棕地改造利用等。
2国土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及高新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文明的脚
步日益加快,但与此同时,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
而生态环境问题
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自然本身的变化,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为原因,并且人为
原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加重要。
国土规划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的重要举措,但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国土规划中只重视对经济和社会资源的调整,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这也加剧了生态环境问题。
人们在开发利用土
地资源的同时,也应当要兼顾对土地和环境的整治与保护,否则若导致生态环境
过度透支和破坏,早晚将会引起重大的灾难。
尤其是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当中,对
于城市土地资源的规划,更要兼顾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努力走
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生态国土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系。
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自然资源
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在自然资源产权保护、用途管制、节
约利用、利益分配、资源保护、整治修复、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促进自然资源优化配置、持续利用、绿色发展和利益共享。
二是统筹资源保障开
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以最少的资
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大力拓展资源利用空间,保障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对资源的合理需求。
统筹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资源开发不破坏生态环
境系统的恢复能力,生态环境保护不影响国家资源供给安全。
三是统筹资源收益和分配的关系。
要加快资源税费金制度改革,合理确定中
央与地方资源收益分配比例,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资源收益
要充分体现共享原则,在保障国家权益的同时,向资源所在地适当倾斜。
资源收
益重点用于地方环境治理、生态补偿及民生保障支出,提高当地生活水平和可持
续发展能力。
4提升生态国土建设的对策
4.1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制定《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探索建立统一的确权登记系统,清晰
界定全部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
荒地、滩涂等所有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
建立权责明确的自然资源产权体系,制定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出让制度方案。
探索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分
级代理行使所有职责的体制,研究提出全民所有中央政府直接行使所有权、全民
所有地方政府行使所有权的资源清单和空间范围。
4.2统筹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
一是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构
建约束性保护、建设性保护、激励性保护、自律性保护相结合的耕地保护新格局。
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划定城市发展边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
基本农田并实行特殊保护。
坚持耕地保护数量质量生态并重。
探索多样化的耕地
保护补偿机制。
充分发挥耕地生产粮食、保护生态环境和传承农耕文化的多重功能。
二是大力推进国土综合整治。
坚持系统治理原则,坚持治地、治水、治海、
治山、治矿、治林相结合,整合相关工程项目和资金,探索建立统一整治修复的
体制和机制,实行“山水林田湖草”统一保护、统一整治、统一修复。
针对水土流失、污染,土地荒漠化、石漠化、沙化、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区域,从
生产安排、生态修复、工程改良等方面开展综合整治,使国土综合整治真正成为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平台。
4.3 管理制度与时俱进
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城市化建设进程快速深入,传统的土地规划已经无
法适应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实际需求,有必要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
国土资源管理
制度的建立要统筹各个部门之间的平衡关系,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
都是国土资源管理中需要统筹规划的部分,在之前原有的这种占有与补偿机制的
基础上,应该使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对于需要开垦的土地,需要作出完整的补偿
机制;而对于一些不能够开垦的土地,需要采取收费政策来依托。
这都需要保证
在良好的环境建设基础上,让土地类型化,并做到有重点有特色,使土地建设能
够真正的与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相互协调,确保土地的使用符合国家
的总体规划。
结语
综上所述,国土规划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土地资
源可持续发展,二者可谓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
我们在国土规划当中,必须
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努力促进国土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35(1):2-13.
[2]魏铁军,马永欢.生态文明旗帜下的海绵国土建设[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11):1253-1260.
[3]金卫华.浅析国土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08):152+156.
[4]姜楠,武长安.国土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J].住宅与房地产,2017(2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