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典交响乐欣赏论文》0

《经典交响乐欣赏论文》0

题目:感受民族交响乐单位:xx大学xx学院作者:wangq1238
学号:xxxxxxxxx
感受民族交响乐
一年前欣赏过《保卫黄河》这一部分,至今记忆犹新。

今年有选修了交响乐欣赏的课程,从中学到了许多这方面知识,最近又巧遇校园交响音乐会。

更是欣赏到名曲名作和演奏现场的盛面,以及著名女指挥家张培豫的风采。

近距离的感受了交响乐,受益良多。

乐队编制为单管制乐队,由著名女指挥张培豫担任指挥,由XX大学艺术学院师生共同完成演奏。

整场音乐会以儿童话剧《彼得与狼》开篇,在指挥旁白解说的帮助下,大部分观众都“走进”了交响乐,然后演奏了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歌剧《蝙蝠》序曲《黄河大合唱》以及《雷鸣闪电波尔卡》最后在欢快的气氛中以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结束。

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了解到:她是一部史诗性大型。

1938年创作,由冼海星作曲,光未然作词。

作品共分八个乐章依次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每章开首都有配乐朗诵。

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

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

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

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

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语言激荡人心——啊,黄河!你奔流着,怒吼着,替法西斯的恶魔唱着灭亡的葬歌!你怒吼着,叫啸着,向着祖国的原野,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胜利的凯歌!向着祖国的原野,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胜利的凯歌!
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

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

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但是,我们难道永远逃亡?你听听吧,这是黄河边上两个老乡的对唱。

”《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通俗朴实的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的妇人悲惨的歌声。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着妇人“妻子儿女死得这样惨!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算!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

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我们心中默唱着。

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正如歌词“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一样也是全曲的高潮。

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由配乐诗朗诵和乐
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

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

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