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繪製業務流程圖接上篇《業務流程圖繪製流程分享(一)》,本篇將對上篇中間的第四部分——如何繪製業務流程圖展開更多討論。
本來寫完上篇,我發現沒有太多必要單純討論這一部分內容,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講,缺的不是具體的做法,而是做這件事情的意義以及目標性的明確。
一旦對這件事情的意義和目標有深刻認同,那自然會產生較大的動力去研究How這個層次的所需方法和技能。
時間管理也如此,很多時間管理技巧牛逼的人未必能夠把時間管理做到位,因為內心克服不了強大的拖延症,而克服拖延很多時候是一個心理問題而不是技巧問題……咳咳,這不是在說我自己嗎?業務流程圖的表達的6個關鍵問題話又扯遠了,扯扯扯回來啊。
那麼為何還專門狗尾續貂(恩,原文也不見得是貂,成語有限,暫時湊合吧),又來這麼一篇How的枯燥乏味的文章呢?因為在上篇文章後,Heidi 確實在郵件裡收到一些郵件,詢問業務流程圖的具體操作指南——這東西很好,這東西很有用,但是似乎上篇都是講的“真實的道理”,但是具體怎麼做呢?我應該注意什麼呢?……所以,乾脆也分享一下吧。
但在書寫過程中,我發現一個大難題在於收集整理出更生動易懂又典型的案例。
不能使用工作中的實際案例,但是短時間又難以找到合適的。
所以本人對這部分不太滿意。
也希望各位讀到本文的人,能夠提供更多案例分享。
—————————————————-分割線——————————————————————————-1. 業務流程圖的“烹飪三部曲”在繪製業務流程圖前,思考如何精美,如何交互,使用什麼工具,都不應該是重點。
真正重點的是將業務流程圖的關鍵要素給搜集一番。
請試圖回答清楚以下幾個問題,否則不要開始繪製流程圖:o整個流程的起始點是什麼?整個流程的終結點是什麼?o在整個流程中,涉及到的角色都是誰?o在整個流程中,都需要做什麼事情?(可是是一個會議,可以是一個任務)o這些會議和任務是可選還是必選的?o分別產出什麼文檔?這有點像一個頭腦風暴,能夠幫助你將所需用到的原材料獲取到,有了這些“米”和“水”,那就不愁去如何烹飪了。
在專案管理中,上個月,我們也試圖給去規範化一個資料產品的設計開發流程。
這是一個資料產品的專案,而我們都不是對此很有經驗的人。
所以我們召集到所有相關的角色,組織了一次頭腦風暴及卡片分類法的混合式應用。
o讓大家頭腦風暴出自己認為在專案裡必須的節點,如“需求調研”,“需求分析”,“kick off會議”,“PRD撰寫及確認”,“資料評估”,“技術架構”,“DEMO繪製”,“指標演算法定義”,等等。
o在頭腦風暴過程中,主持人將這些節點都寫到白板上,等沒有新的節點誕生後,大家一起對節點進行合併歸類。
之後呢?o將這些剩餘下來的真正有價值的節點,撰寫到即時貼上,開始進行排序。
在排序過程中,可以由一個人先主導,他會按照自己的理解,將各個節點放到按角色排布的泳道中,並設計好先後的順序。
在他進行的過程中,其他人不斷進行提問:“這項任務開始前,需要什麼樣的條件?”“這個任務是必須的嗎?”然後一起調整先後順序。
直到最終沒有人有任何重大的異議。
o之後拍照留念。
然後可整理成電子文檔,如project或者excel版本(使用excel做專案管理?)但是,業務流程圖和上述專案中的流程不太相同的是:專案中的各種活動節點有更寬泛的可配置性,任務A和任務B是否並行,還是串列,如果專案組成員達成共識,是可以調整,並且多做嘗試的。
所以可以用集思廣益的做法去頭腦風暴出一個暫定比較合理的流程。
而業務流程圖的梳理,有兩種:o一種是基於現實發生的業務流程如實反映。
這顯然不是你一個團隊能夠YY的結果。
更需要走到現實環境中,去調研,去梳理,去確認。
o另一種是基於流程優化的方案,當你已經掌握了目前的流程現實如何運作時,基於分析,討論,能夠判斷出流程中不合理的地方,給出一個更完善或者有更效率、成本更低的新的流程出來——或許你要求增加一個部門,或者你需要刪減一個環節,或者中間的若干步使用新開發的系統去取代。
總之,大多數時候,你要想做第二種流程圖,必然要先將第一種給梳理出來。
所以,第一種如實反映的流程圖是躲不過的。
既然如此,基於YY或者頭腦風暴是不現實的。
我們需要走到前線去,掌握現實中業務是如何運作的。
而且很多時候,越細節越好。
那怎麼做呢?基於有限的知識與經驗,我可以給如下建議:1. 調研——2.梳理呈現——3.評審確認三部曲,如圖所示:2. 調研——問正確的問題,多問問題,多問幾個人除了在本部分開始的那幾個問題要顧及到,其實調研過程解決的仍然是who,what,why,how,以及wher e的問題:誰,在什麼情況下,做了什麼事情,這個事情需要什麼前置條件,又輸出了什麼,這個事情在哪裡完成的?搞明白這幾個問題,我們的調研就可以圓滿完成了。
流程圖的表現,要回答這幾個問題:o Who——誰?部門,角色,崗位o What——什麼事情?o Where——在哪裡做的?在我梳理的業務流程圖上,where更多表示是文檔還是各種系統,用來表示資訊化的程度。
比如當我們梳理中發現,有一項登記,是用excel而不是業務系統來進行的,那麼在這裡的where就可以表示為:excel文檔。
o Document——那產生的這份文檔叫什麼名字?也寫出來,代表有檔的傳遞,而以後要進行資訊化的話,此份人肉文檔也是需要被消除而被系統取代的。
(相反,如果這項工作是在某個系統裡操作的,where就可以寫成“人事系統”,文檔可以繼續存在,即該系統中的表單名稱:“員工登記表單”)o Condition——條件。
在這種條件下,下一個活動還能夠繼續,即用邏輯連結線的方式來表示一項活動的輸入和輸出,指向某個活動的箭頭就表示此活動的前置輸入條件。
o Dicision——決策。
有些活動會產生一個條件判斷,根據不同的判斷結果從而走不同的分支流程。
比如輸入員工資訊的時候,可以根據員工之前是否就職過,選擇不同的流程,對於已經就職過的,選用之前的工號而不用生成新的工號。
舉個案例(如果不太恰當,請意會)。
假設你受命要調研兩家餐飲店的業務流程,目的是給他們提供性價比最高的點餐系統。
在調研中:1. 你首先可以要求精通業務流程的人給你系統講解一遍。
2. 調研具體操作的人,來驗證他給你講解的是否全面和偏差。
3. 實地觀察和記錄(花點時間走遍業務流程)三種方式相互結合使用。
第一種方法可以讓你首先建立一個系統觀,瞭解大體枝幹,但是很難切入到可能會出現問題的細節。
第二種方法太依賴於問題的品質以及問問題的場景。
有很多結論的不正確其實是因為問錯了人或者問問題的方法不對。
那麼就需要借助第三種,在觀察中再進行驗證。
比如,你現在找到了一個廚師:你主要負責做什麼菜系?熱菜。
那菜單都是誰給你的?我們的服務員。
她都怎麼提供給你?她負責客人點菜後,然後手寫一個單子,給我放到視窗上。
單子上都會寫什麼?桌號,菜名等那如何客人點的是冷菜呢?恩,有複印本,直接拿一份給冷菜間。
那你怎麼開始工作呢?從洗菜到切菜,一直烹飪都是一個人嗎?哦,不,我只負責烹飪。
當接到功能表後,首先我的助理會進行擇菜,刀工進行切菜,這樣如果有幾個菜就完全可以並行。
當你們做好後呢?放到窗口,按鈴,喊桌號和菜名,傳菜員就會傳菜。
……在這些問題中,就涉及到了“分單”,“切菜”,“擇菜”,”烹飪”,“傳菜”,“上菜”幾個活動,也涉及到了“服務員”,“廚師”,“助理”,“刀工”,“傳菜員”幾個角色。
幾個活動的次序也比較清楚了。
而另一家餐飲店的業務流程卻是不一樣的,你同樣抓住一個廚師進行詢問:要做什麼菜,功能表是哪裡來的?列印出來的。
所有菜都會在這裡列印嗎?哦,只有熱菜在這裡列印出來,冷菜、酒水就會在冷菜間和酒水間列印出來。
印表機是誰在操作的?沒人操作,它會自動列印不同的單子給我們。
……下面的問題,可能廚師就不瞭解了,要問點菜員了。
請問你是怎麼點菜的?拿設備啊,客人點菜就按幾下,確認就好了。
之後呢?之後就可以將功能表列印出來。
不同的菜系會在不同的烹飪間列印嗎?是的,我們可以分單打印。
是在這中心印表機裡完成分單。
然後,你可以繼續調研烹飪後的傳菜和上菜流程。
3. 梳理並呈現你的調研和觀察使你擁有了“烹飪”所需的原材料。
o角色:部門、崗位或人o活動:做了什麼事情o次序:做這些事情的次序如何o規則:什麼情況下到什麼事情還記得我們之前提過的流程圖要素嗎?回顧下:接下來的任務是不是很簡單,對,就像填空題一樣簡單。
將活動/事件按照一定的規則填到由部門和時間兩條維度決定的框框裡。
這個階段是paper work,你需要將調研階段收集到的原材料用更直觀明瞭的方式呈現出來。
從而能夠更好進行評審和確認。
也為以後的流程評審和優化做準備。
在剛開始,筆和紙的原始搭配仍然是最好的起步工具。
你可以暫時忽略掉美觀或者可複用的因素。
但是當你對要呈現的流程已經有足夠的信心時,就可以借助軟體工具了。
3.1 複雜流程的分解不可能將所有的活動都放到一張圖裡呈現。
“業務流程是有層次性的,這種層次體現在由上至下、由整體到部分、由宏觀到微觀、由抽象到具體的邏輯關係。
這樣一個層次關係符合人們的思維習慣,有利於企業業務模型的建立企業部門之間的層次關係表。
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先建立主要業務流程的總體運行過程(其中包括了整個企業的大的戰略),然後對其中的每項活動進行細化,落實到各個部門的業務過程,建立相對獨立的子業務流程以及為其服務的輔助業務流程。
”——引自《百度百科》業務流程詞條對於很多新人來講,業務最難的在於劃分業務流程圖的層次上。
首先,明確你要梳理的業務流程的範圍——用大的粗略的關鍵節點,講清楚這個業務流程範圍中的故事,就是頂層業務流程圖。
你的頂層業務流程圖是業務全域故事的簡單表達,但是請注意這裡的業務全域不見得是公司整體的業務全域,而是你界定好的業務範圍。
比如,下圖是餐廳的日常運作流程圖,若你界定的業務範圍是面向顧客的點餐和結帳流程,那麼這就是頂層業務流程圖。
但是若你界定的是整個餐廳的運作業務流程,那這顯然還是一個子集——並沒有包含餐廳的採購、供應商管理、一級庫存管理等工作。
其次,先從頂層的業務流程分解開始,由粗至細。
頂層業務流程圖的梳理原則:1. 界定範圍內的業務全域故事。
2. 包含該範圍內的關鍵節點。
並且,當被質疑說某某環節怎麼不存在時,自己要清楚它在下一層分解中應該被包含在那個關鍵節點中。
比如,贈送10周年優惠券,應該會在結帳節點分解中出現。
而列印分單,會在點菜節點中分解。
而準備兒童座椅應該是接待入座環節。
3. 頂層流程圖分解出來的關鍵節點未必都會細化分解下去,生成二級以及三級的流程圖。
這要看該節點涉及到的“活動”以及“角色”是否複雜。
再看一個案例,對傳統生產型企業的進銷存主業務流程進行分解。
橙色的代表被分解點,已經可以分解為四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