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翻译复习学案

文言文翻译复习学案

文言文翻译复习学案编写人:夏舟舟【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求。

2、通过课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课外的文言语句的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过程】直译:方法一:保留法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器物、书名、度量衡的词,皆保留不动。

1、用横线划出应保留的词: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③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④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2、翻译:1、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

(贾谊《过秦论》)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沟通他们的意见。

2、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08安徽高考)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过问,如果陛下不放逐伯献,我就不能接受诏令。

方法二:替换法古代表年岁、风俗的词要换,词类活用词的词要换,古今异意的词要换,通假字要换。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垂髫”古代年岁,三四岁至八九岁儿童)老人和小孩,都十分悠闲,各得其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朝廷;乡野)处在朝廷的高位上就为他的百姓担忧;处在边远的乡野之间,就为他的君主担忧。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一月;一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边疆)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污浊的官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做官的人)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言语)沛公不胜杯杓(酒力)弱冠——男子二十及笄——女子十五耄耋——八九十期颐——一百岁萧墙——内部黔首——百姓阡陌——田间小路七庙—帝王的宗庙万乘——帝王、帝位神器—帝王的印玺、帝位、国家权力垂拱——毫不费力交通——纵横交错。

下车——刚到任乞骸骨——请求告老还乡除、拜、迁——授官视事——到职工作致仕——辞官或退休解释画线词:召有司案图。

有司:主管官吏。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有司:主管部门。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

疏远、信任(单换双)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嫉妒(古今异义)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如同云一样(名作状)4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为--哭泣(为动)解释句: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安徽卷)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彬左手持干戈,右手取俎豆,斯须取一印。

彬左手拿刀枪之类的玩具,右手拿俎、豆之类的食器,一会儿拿了一枚印章。

未几夫齁声起。

一会儿,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

某曩日误认公孙瓒为英雄;今观所为,亦袁绍等辈耳!无何他二人就言归于好。

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方法三:删削法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虚词删去。

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句中停顿词、倒装句子的标志词、偏义复词的虚指成分。

夫战,勇气也。

翻译时去掉夫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

翻译时去掉__者___、____也_____。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翻译时去掉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翻译时去掉之也。

停顿助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翻译时去掉也。

结构助词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翻译时去掉出。

偏义副词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孔雀东南飞》)翻译时去掉公。

(“公姥”偏指“姥”:婆婆)就可以告诉婆婆,及时把我遣送回娘家。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翻译时去掉浅。

翻译句: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

(《山海经·北山经》)——再朝北二百里,是发鸠山。

“发鸠”属地名,保留;“之”是音节助词,又无相应词语可对译,删除不译。

方法四:增补法1、单音节变成双音节因为长句。

于是就创作了这篇长句既复用,又皆幼君。

仕情顿而索寞。

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2、省略句中的主、谓、宾成分,介词,数词后面的量词。

沛公谓张良曰:“(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竖子,不足与(之)谋。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3、数词后增加量词、分数词加量词: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一食”中的“一”是一顿之义,量词“顿”省略。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一”指一粒,量词“粒”省略。

概数: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卫风"氓》)“三”指多年。

序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一”指第一次,“三”指第三次。

两数相加乘: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归有光《项脊轩志》)“三五”是指阴历十五。

急走趋之,乃二八姝丽。

(蒲松龄《画皮》)“二八”即十六岁。

分数: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司马迁《陈涉世家》)“十六七”就是十分之六七。

曩与吾祖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十无一”即十分之一,“十无二三”即十分之二三。

“一”的特殊用法“一”在文言文中十分活跃且具有多种意义,用法灵活,常用义项有“相同”“一样”“统一”“满”“全”“都”“整体”“一体”“专一”“竟、乃”等。

例如:①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归有光《项脊轩志》)“一”是一体、整体之义。

②而或长烟一空。

(范仲淹《岳阳楼记》)“一”义为全。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荀子《劝学》)“一”指专一。

④六王毕,四海一。

(杜牧《阿房宫赋》)“一”即统一。

⑤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范仲淹《岳阳楼记》)“一”即满、全。

⑥一至此乎。

(《史记""滑稽列传》)“一”即竟、乃。

古代有些表示长度、重量的数词,常与量词融为一体,相当一个数量词。

常见的有:咫(八寸)、仞(八尺或七尺)、寻(八尺)、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跬(半步,跨出一只脚)、常(两寻,十六尺)、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一亭(十里)、舍(三十里)、锱(六铢,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钟(六斛四斗)。

方法五:移位法。

调换为正常语序: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主谓倒装)后秦击赵者再。

(定语后置)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惟你是问。

(宾语前置)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宾语前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定语后置)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翻译: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

(07年辽宁卷)译文:“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07年湖南卷)译文:使七十个穿着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意译:指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格比喻、借代、引用、用典、委婉等等意义及夸张的说法、委婉的说法、互文的说法等,直译时会不明确。

1、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2、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也不厌也。

(2006年四川卷)译文: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

“万钟”的“钟”是古代的容量单位,“万钟”即一万钟的俸禄,代指优厚的俸禄,是借代的修辞格;“箪食”的“箪”是竹制的用以盛食物的器具,因此用“箪食”指代粗陋的饮食。

3、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句中“缙绅”是借代。

“缙”是“插”的意思,绅是“大带子”。

古代做官的人,把做官用的笏板插住腰带里。

在这里,“缙绅”是用做官的人的特征来代替做官的人。

翻译时要把“缙绅”所替代的内容“做官的人”翻译出来。

4、峰极危者,必跃而居其颠;洞极遂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

(2002年上海卷)“猿挂蛇行”是比喻的修辞方式,应译为“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

如果不了解此修辞就很容易翻译错误。

5、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李密《陈情表》)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

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

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6、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对曰:“十而岁矣。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触龙说赵太后》)“填沟壑”就是死后没人埋葬,把尸体扔在山沟里,这里是表示谦恭,对自己的死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翻泽时把它的意思说出来就可以了。

原句的意思是:“年龄虽小,但希望在我死之前把他托给太后。

”7、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8、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