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特色①余秋雨在写作散文之前,就已经是一位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大学者。
一切能够用学术方式表达清楚的各种观念,他早已在几百万言的学术著作中说清楚。
因此,他写散文,是要呈现一种学术著作无法呈现的格调,那就是白先勇先生赞扬他的那句话:“诗化地思索天下”。
他笔下蕴藏的“诗化”灵魂,是“给一系列精神悖论提供优美的仪式”。
②余秋雨写作散文前已经有过深厚的人生体验。
他出生在文化蕴藏深厚的乡村,经历过十年浩劫的家破人亡,又在灾难之后被推举为厅局级高校首长,还感受过辞职前后的苍茫心境,更是走遍了中国和世界,把这一切加在一起,他就深知中国的穴位何在。
因此,他所选的写作题目,总能在第一时间震动千万读者的内心。
即使讲历史、讲学问,也没有任何心理隔阂。
这与一般的“名士散文”、“沙龙散文”、“小资散文”、“文艺散文”、“愤青散文”有极大的区别。
③余秋雨在小说、戏剧方面的创作,皈依的是欧洲二十世纪最有成就的“通俗象征主义”美学。
诚如他在《冰河》的“自序”中所说:“为生命哲学披上通俗情节的外衣;为重构历史设计貌似历史的游戏”。
更大胆的是,《空岛》的表层是历史纪实和悬疑推理,而内层却是“意义的彼岸”。
这种“通俗象征主义”表现了高超的创作智慧,成功地把艰深的哲理化解在人人都能够接受的生动故事之中。
人物评价①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
他的著作,至今仍是世界各国华人社区的读书会读得最多的作品。
他创造了中华文化在当代世界罕见的向心力奇迹,我们应该向他致以最高的敬意。
(白先勇评)②余秋雨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贡献巨大。
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
(贾平凹评)③北京有年青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
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金庸评)④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余光中评)不同态度①反对拿模糊的个人经历去黑。
比如参加文革小组、诈捐之类。
②赞同拿个人作品去“黑”网友感受1)中学时代。
阅读《文化苦旅》,以及后来的《霜冷长河》、《行者无疆》和《千年一叹》等。
非常喜欢这种“历史大散文”的感觉,可以说,看到了教科书之外的另一种历史,或者说是历史观。
但到后来,阅读视界打开之后,像很多读者一样,先前觉得清丽动人的文笔,开始感到黏稠滑腻。
当然了,拿散文和学术作对比,毕竟不太恰当。
但是有了这些阅读经验,特别是接触到一些原始的历史典籍后,反观余秋雨,就像成年人不愿意再吃别人嚼过的食物一样,的确会有读不下去的感觉,觉得不够味,硬度也不够。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余秋雨开创了一个时代,对后来的百家杂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对时代的意义也在这里,他的文化敏锐性也在这里。
遗憾的是,在今天这种戏谑、调侃、自黑甚至有些漂浮的表达“范式”下,余式抒情似已不合时宜,且不能幸免于调侃。
余秋雨或许出于自爱,不自觉陷入到一种与时代风潮的对抗中。
年轻人最是无情,他们调戏一番后早已去做自己爱做的事了,余还在喋喋自辩,这就显得有点自矜、自夸。
他的文化敏锐性,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似乎也消失了。
2)大学毕业到现在。
读了余秋雨所有的学术著作,《世界戏剧史》、《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论》和《观众心理学》。
《世界戏剧史》不作推荐,毕竟太厚了,非专业的人士没有必要去读,当然我也不是专业的。
后三本,就我目力所及,仍是相关领域最能让人读下去的著作。
阅读这三本书的感觉,跟阅读李泽厚《美的历程》的感觉类似,就是“从内容到语言的精美”。
我怀疑,特别是《中国戏剧史》,是不是受到《美的历程》很大的影响。
这几本书,读起来就是一个字:爽。
当然,李泽厚的感觉更爽利一点,余秋雨的感觉更深入一些。
要说,余前期的学术著作含金量很高,高于后来的那些历史大散文。
散文面对的读者更大众一些,学术面对的读者更专业。
后者显然不适合抒情,但余氏抒情仍然星星点点地分布其中,这时候的抒情与枯燥的理论结合在一起,反倒让人觉得很舒服。
余最让人佩服的是他的概括和辨析能力,晓畅明白,干净利落,入木三分,绝不拖沓。
别人的说理可能枯燥,余氏说理让人有润泽之感。
若欣赏戏曲、话剧、电影等,看了余秋雨的这几本书,你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说不定会更新自己对戏剧的认识,重构自己的欣赏坐标。
在公共空间里,戏曲、话剧、电影是影响最大的艺术形式了。
所以,这几本书里能够读到余秋雨从戏剧出发,对心理学、美学的用功之深。
八十年代学术根底始终是余秋雨最大的知识源泉。
在学术时期,余式抒情已经有所体现,但因为学术的性质,并未泛滥,恰恰润泽了学术的枯燥,并使其几本学术著作显得灵动活泼,文采和哲思兼备。
九十年代带着学术的积累,余秋雨走出书斋,将余式抒情与历史感觉贯穿起来,开了一代文风。
来到新世纪随着时代的变化,随着人们阅读口味的变化,余式抒情遭遇讥讽。
因为他本人的矜持和不肯自黑,成功赢得了更多“余黑”。
如今的余秋雨,醉心于中华文化深层密码的挖掘,这种挖掘他本人极其郑重其事,但却逐渐远离了公众的口味。
有人说,“从一个有着深深的人文情怀并且还未入世的学生来说,从不觉得他的文章是矫情,而是初心,各位想想自己曾经年轻的时光,会不会觉得矫情呢?我觉得他的文学感受力很强,表达能力更是一流,至于他写的内容可能说是侧重于文学一些,所以观点的确带有主观感情色彩,不过这难道能说明他的水平不高吗?我倒觉得更是性情中人,难道要为了迎合大众而降低自己的文学品味吗?”审美是主观的,从自己当下的审美出发,爱我所爱,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审美是有个体差异的;就个体而言,一生中也多有变化。
更不用说,人还会被时代的审美所裹卷,身不由己陷入某种“偏见”之中。
历史地看,每一种意见都是偏见。
余秋雨爆红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呢?我们整个民族都刚从文化禁锢中走出,还没有走多远,公共空间里的语言表达还保留着很多僵化的东西。
历史、文化、美学……这样的大字眼,我们实在是久违了。
这个时候,余秋雨出现了,以他优美的文笔、深沉的哲思为断层的文化搭建了一座桥梁。
这种搭建,现在来看是建立在通俗的基础上的。
也就是说,不是学术上的搭建,而是在公共空间的搭建。
大家很少见到这种文风,所以一下子喜欢上了。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现在会觉得矫情和腻味呢?很简单,时代又变了。
这么说吧,如果一个孩童很纯真,这是一种自然美;但一个中年男人很纯真,就很吓人了。
同样的,一个成熟的中年男人很有魅力,一个早熟的孩童却让人生厌。
皱纹在少女的脸上是很丑的,但在老奶奶的脸上就是一种美,沧桑美。
从时代的审美来看,当时的人们喜欢余秋雨,是喜欢他的优美和良好的历史感受力。
现在的人们已经接触了太多信息,听过了百家杂谈。
如今的人们更喜欢调侃、戏说、自黑、段子,味蕾变得粗糙,不容易花费很长的阅读沉浸于满是形容词的长句中。
对于这部分人而言,现在去看余秋雨,就好像看到一个动不动就喜欢抒情的中年男人……当然,如你所说,每个人都年轻过、青春过,喜欢诗歌和大海,这当然没有错。
我也喜欢余秋雨,但是已经很少读他的散文。
只不过,我一直的观点是,曾经喜欢过,不管现在的观点如何,谈论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敬重和温情。
语录①假如你想要一件东西,就放它走。
它若能回来找你,就永远属于你;它若不回来,那根本就不是你的。
②如果真的有一天,某个回不来的人消失了,某个离不开的人离开了,也没关系。
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的身边,在此之前,你所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
③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正可以对另一个人的伤痛感同身受。
你万箭穿心,你痛不欲生,也仅仅是你一个人的事,别人也许会同情,也许会嗟叹,但永远不会清楚你伤口究竟溃烂到何种境地。
④在Google上输入“故事”,可以得到113000000条结果,但输入“结局”,却只能得到44900000条结果。
可见,并不是每个故事,都有结局。
⑤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
⑥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
⑦不关顾别人的存在,其实恰恰是对别人存在状态的尊重。
⑧光天化日之下的巨大身躯,必然会带出同样巨大的阴影。
⑨、既然大树上没有一片叶子敢于面对风的吹拂、露的浸润、霜的飘洒,整个树林也便成了没有风声鸟声的死林。
⑩缺少精神归宿,正是造成各种社会灾难的主因。
因此,最大的灾难是小人灾难,最大的废墟是人格废墟。
①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②一切伤口都保持着温度,一切温度都牵扯着疼痛,一切疼痛都呼唤着愈合,一切愈合都保留着勉强。
③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人珍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自嘲,善于修正,让人生的前前后后能够互相灌溉,互相滋润。
网友对批判余秋雨现象的感受很久以前就发现了一件事:那就是凡大多数人都炮轰的作家我比较欣赏,譬如那曾被鲁迅痛批的梁实秋,与鲁迅反目成仇、玩物丧志、一事无成的周树人,以自由散漫闲情称著、有资本主义余孽之称的林语堂,近一点的还有以文化散文驰名、却已经被骂臭骂怕、自称不是作家的余秋雨。
这事让我反思了无数个夜晚,思考的结果却是:我没有任何理由不欣赏这些可爱的人。
我若不喜欢这他们,那我还能喜欢谁去?我情商很低,对政治不感冒,所以那些文坛上混得开的道德标兵和革命红苗我向来不怎么看好,什么葛红兵呀,什么摩罗呀,什么余杰呀,这些标榜正义的激进派战士在我眼里只是贩卖文字的二流工作者,严格意义上他们算不上作家,没见过他们能写出一本出色的小说,至少,在我是这样认为的。
我崇尚自由,习惯散漫,喜率真待人,尤看不得虚伪和造作,以及那习惯讨好者,什么郭沫若呀,什么丁玲呀,看他们谄媚的作品我总有点反胃;我是性格温和的自然主义者,不喜骂人,那以骂人为乐的天生骂人狂,什么王朔呀,什么李敖呀,在我看来,他们总有一丝无赖和傲慢,血液里叫嚣着的骂人因子,依然是偏执在作崇,当然,必须承认的是,他们都很有才华,很有天分,且李敖较王朔才华更甚。
当然,不喜欢那些“大家”,并不代表我不了解他们,相反,越看不顺眼,我越想多看。
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没有足够的了解,就没资格作任何评论。
他们的书,我一本也没少读。
这一篇,我想为我曾经唯一崇拜过、至今仍很欣赏的当代作家,开启了文化散文这一先河的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说点什么。
在那场声势浩荡的“余秋雨批判现象”浪潮中,我只是默默地观看着战况,从激越到平息,我没发一言。
那骂人的“艺术”,我至今学不会欣赏,也不敢苟同。
我只看重作品,于我得益的,我敬,反之,我弃。
人,太复杂了,不好判断,也没必要去判断。
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
”我本人十分认同这个观点。
余秋雨的所有作品都体现了这个特点。
他写的《艺术创造工程》理论十足,美学术语繁多,逻辑性极强,本应晦涩难明,但由于语言生动形象,在理性的基础上平添了少许感性,让人读来丝毫不觉枯燥;他写的诸多文化散文,浪漫浸入至骨髓,本嫌过于感性而易显其矫情,但因为他扎实的文化基底,对中华文明自成体系的评论高度,专业的艺术理论,博学旁征,硬是赋予了作品厚重的文化感和历史感,让人捧起作品心里便感觉沉甸甸,不失其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