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分常用中药材配图片

部分常用中药材配图片

部分常用中药材(配图片)
茯苓
-----------------------------
别名:茯菟、茯灵、茯蕶、伏苓、伏菟、松腴、绛晨伏胎、云苓、茯兔、松薯、松木薯、松苓。

性味:甘、淡,平。

归经:归心经、肺经、脾经、肾经。

功能:利水药;渗湿利尿药。

主治:用于水湿证,如小便不利,水肿,停饮,等等,为利水渗湿的要药,因药性平和,利水不易伤正气,故可用于湿热、寒湿症,根据“湿”的寒、热性质不同,配伍有关药物应用。

用于脾虚证。

脾虚体倦,食少,大便溏烂者,可与其它药同用。

用于心悸、失眠等症,取其宁心安神的功效。

桂枝,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主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

春、夏季剪下嫩枝,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小段用。

【性味归经】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发汗力较弱)。

【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功能主治: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

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助阳化气,散寒止痛。

黄芪
黄芪,别称:棉芪,黄耆,独椹,蜀脂,百本,百药棉等。

性味归经:
性味:甘,微温。

归经:归肺、脾、肝、肾经。

功效主治: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

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

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附子
性味归经:辛、甘,大热;有毒。

归心、肾、脾经。

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主治:用于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泻厥逆,肢冷脉微,心腹冷痛,冷痢,脚气水肿,风寒湿痹,阳痿,宫冷,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阴疽疮疡以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麦冬又名沿阶草、书带草、麦门冬,为百合科沿阶草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

须根较粗壮,根的顶端或中部常膨大成为纺锤状肉质小块。

【性味与归经】甘、微苦,微寒。

归心、肺、胃经。

阳作仁原创麦冬花叶图册(20张) 【功能与主治】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用于肺燥干咳,阴虚痨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

五味子,俗称山花椒、秤砣子、药五味子、面藤、五梅子等,唐等《新修本草》载“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故有五味子之名。

【五味子】五味子虽五味俱全,但以酸咸为主,其性虽温,但非温燥可比。

长于收敛肺气而滋肾水,所以有敛肺气、滋肾阴、涩精止泻、生津敛汗、等作用。

适用于肺虚久咳,心衰气短,肾虚精滑,自汗盗汗,津枯口渴,久泻不止等症。

凡肺肾亏虚,精气耗散或气津两伤而无实邪者,皆可应用。

芍药,别称:将离、离草、婪尾春、余容、犁食、没骨花、黑牵夷、红药等。

芍药分白芍和赤芍。

白芍的功效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应用于①肝血亏虚,月经不调②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③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用法用量:煎服,5~15g;大剂量15~30g。

赤芍跟白芍是截然不同的,赤芍属于清热药其功效为:清热凉血,散淤止痛。

应用于,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痈肿疮疡;肝郁胁痛,经闭痛经,跌打损伤等。

元参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玄参的根,主产于浙江、四川、湖北等地。

别名:元参、浙玄参、黑参、乌元参。

味苦咸。

性微寒。

无毒。

正禀北方水气。

兼得春阳之和以生。

可升可降。

阴也。

恶黄、干姜、茴香、山萸。

反藜芦。

勿犯铜铁。

主治:主腹中寒热积聚。

女子产乳余疾。

补肾气。

令人明目。

【通用】凉血滋阴,泻火解毒,发烧烦渴,自汗盗汗,便秘,吐血鼻血,咽喉炎,肺结核。

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痈肿疮毒,用量9~15g。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