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布局与设施
(一)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清楚,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域分开的基本要求。

(二)功能区域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

清洁区包括办公室、会议室、休息室、储藏室、培养基室和试剂室等。

半污染区指连接清洁区和污染区的卫生通道(或室)。

污染区包括送检标本存放处、处理室、临床生化检验室、临床微生物检验室、临床免疫检验室、分子生物学检验室、临床检验室等。

(三)实验室分为清洁区和操作区,实验室设计应该便于清洁。

实验台应坚固,表面应不透水,耐酸碱腐蚀、耐热、耐有机溶媒。

(四)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并符合以下要求:流动水、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洗手液、干手设施。

二、医务人员管理
(一)成立医院感染监控小组,成员由科主任、细菌室组长、感染监控人员组成。

医护人员每年接受医院感染继续教育培训,熟悉医院感染相关知识。

(二)实验室操作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帽子。

手上有伤口时应戴手套工作。

在进行烈性菌(如霍乱、布鲁杆菌、炭疽、鼠疫等)检验时,实验室人员均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防护眼罩、橡皮手套及靴等。

实验室衣帽应经常更换,被污染后要随时更换。

(三)实验室内不得存放生活用品,不得有生活垃圾。

严禁吸烟、进食、喝水、储存食物和饮料。

(四)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五)职业暴露防护:实验室操作时应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尽量少用注射器针头和其他锐利的器械,必须使用时,应注意勿发生意外针刺割伤。

意外发生职业暴露后,严格按《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职业暴露防护制度》进行暴露后的相关处置工作。

(六)必要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接种与实验有关的有效疫苗。

三、消毒隔离管理
(一)保持实验室内清洁卫生,清洁区应注意保护不受污染,每日定时开窗通风,操作前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操作完毕,要对室内空气和环境表面进行消毒处理。

(二)标本采集、接收和整个检验步骤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止本人、他人和环境受污染。

采集标本时不能污染容器的外部,运送过程中防止容器破碎和标本外溢以预防交叉感染。

(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杜绝交叉污染;对每位病人操作前后洗手或手消毒。

(四)一次性医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吸取标本液时,应使用吸球或机器吸取器。

(五)尽量减少出入实验室的次数。

所有操作应尽可能防止产生气溶胶。

(六)已检查标本与各种器具应及时消毒、清洗。

实验室内配有高压消毒锅,对所有的废弃的病原体培养基、菌种保养液等进行就地灭菌,以避免在送消毒过程中扩散病原微生物,污染环境。

可重复使用的容器根据物品性能经清洗消毒或灭菌后备用。

(七)凡必须保留的菌种,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的规定妥善保存,不得随意发放菌种。

(八)无菌物品如棉签、棉球、纱布等及其容器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使用时间不超过24小时。

(九)工作台面实验前、后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有标本液污染时立即消毒,地面用含氯消毒液湿拖,上、下午各1次。

清洁用具标识清楚,按不同用途分开放置与使用,不得混用。

每天使用前后用500mg/L有效氯浸泡消毒,有明显污染时用1000mg/L-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消毒,清洗后悬挂晾干。

(十)医疗垃圾存放在无渗透、无破损的黄色塑料袋中,使用后的损伤性废物存放在利器盒中,废弃标本及其容器有专门密闭不漏水的双层污物袋(箱)存放,由专职人员存放到医疗垃圾暂存点集中处理。

四、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一)感染监控人员每月对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压力蒸汽灭菌的监测。

(二)监测超标项目及时查找原因,并落实整改措施,重新监测至合格。

(三)各项监测结果认真记录、存档,定期进行分析。

精品文档word文档可以编辑!谢谢下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