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声波”故事
1980年,一艘名叫“马尔波罗”的帆船在由新西兰驶往英国的途中突然神秘地失踪;20年后,却在火地岛附近被人发现。
船上的一切都原封不动、完好如初。
就连已死多年的船员也都各就各位,保持着工作状态。
科学家对他们的神秘死亡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经过长期研究,终于发现,原来他们正是死于海上风暴产生的次声。
更为神秘的是1881年底美国快速机帆炮舰爱伦奥斯汀号所经历的一件事。
这年12月12日,快速机帆炮舰巡游时,在北大西洋中发现一艘无人帆船。
该船内除无人外,一切正常,水果、瓶装酒、淡水、食物完好无缺。
舰长格里福芬命几个水兵留在帆船上,由他的军舰拖着这条船航行。
离海岸还有3天路程时,海上狂风大作,拖船用的缆绳断裂,黑夜茫茫,两船失去了联系,呼叫无音。
第二天,当爱伦奥斯汀号发现该帆船时,舰长派出的水兵都不见了!此时离纽约只有300公里,眼看就要到家了。
格里福芬舰长又用重金买动了几个人到那艘帆船上去。
这一天能见度很好,微风习习。
黎明前,爱伦奥斯汀号舵手发现船偏离了航线。
当他回头再看拖着的帆船时,不禁大吃一惊:帆船不见了!就这样,这艘帆船的失踪成了航海史上又一个神秘的谜。
对于无人船案件,科学家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谜底:海洋之声。
确切地说,此类事件的出现,大都可能是受到海洋次声波的作用而造成的。
海洋次声波一般在风暴和强风下出现,其频率低于20赫兹。
以波浪表面波峰部波流断裂的程度,决定次声波的能量。
如果是大风暴,次声波的功率可达数十千瓦。
而次声波属弱衰减型能量,因而可以传得很远。
当海船遇到这种强能量的次声波时,次声波会对生物体造成辐射。
某些频率的次声波,可引起人的疲劳、痛苦,甚至导致失明。
同时,过强的次声波常使人们惊恐导致人员失踪。
频率低于20赫的次声波与容易与人体发生共振,使人体共振器官或部位发生位移和形变而造成损伤。
次声波与人体发生共振的频率和强度不同,对人体的各种器官和部位损伤程度也不同。
强度相同、频率不同的次声波可对不同器官和部位造成损伤;频率相同的次声波的杀伤程度视其波强度而定。
次声波对人可产生精神的和机械的损伤。
其主要症状有:全身不适、无力、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眼球震颤,严重的可发生神志失常、癫狂不止、腹部疼痛、内脏破裂等。
国外实验证明,10赫135分贝的次声波,可使小白鼠的内脏濒临坏死状态;0.5赫170分贝左右的次声波,可使狗的呼吸困难,甚至停止。
次声是不易被人察觉和听不见的声音,在大气中传播衰减很少,与大
气沟通的掩体和工事难以防御。
次声波是一种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传播距离远,穿透力很强的声波。
它既能穿透空气、海水、土壤,也能穿透飞机机身、舰艇外壳、坦克车体,以及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构件。
对于人体来说,当然更不是次声波的对手。
作为未来的高科技武器,激光和粒子束等武器虽然在空气中有着巨大的威力,但一入水中便威力大减或丧失殆尽。
次声武器正是由于其高超的穿透能力,使之异军突起,大显身手。
试验表明,穿透海水和潜艇艇体的次声,轻则使人头晕、恶心、耳鸣、心动过速、四肢麻木、神经系统紊乱;重则造成人的心血管破裂,急骤死亡。
未来的次声武器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主动式次声武器,即利用次声的振动来达到杀伤的目的。
发出这种声波的主要工具之一是压缩空气哨子。
主动式次声武器可攻击来自水面、水下、空中等多维空间的敌人。
另一类是被动式次声武器。
这类武器主要用于抗击敌方的次声武器和自然界各种灾害所产生的次声,如太阳磁暴、海啸、电闪雷鸣、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试验以及各种机械的撞击声等。
被动式次声武器主要是运用反相器等电子器材,使被动式次声武器在接受到主动式次声武器和自然界所发生的次声波后,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出与主动式次声波波形相反的次声波来,对其加以中和。
鉴于上述情况,目前有的国家已建立了预报次声波的机构。
当它接受到危及生命的次声波时,就立刻向有关方面发出预报,以减少“海洋之声”给航海人员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