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9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9

二者紧密相联:仅讲禅而不及悟,则流于空泛 浮廓,不可捉摸;仅讲悟而不及禅,则入而不能出, 仍堕入江西诗病。
因此二者的关系是悟之极致即为禅,禅的境界须以悟 为先。
严的妙悟实际上是兼气象、格调二者为一炉,兴趣即 是气象;妙悟即是悟格调,气象格调合一。
所以严羽的审美观是相对宽泛的,并不仅以“神韵” 为唯一标尺。故严羽所论境界,既有优游不迫,又有 沉着痛快;既讲五法(体制、格律、气象、兴趣、音 节);又讲九品(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 悲壮、凄婉)。
第十二章 元好问的诗歌理论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 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生活在金 元之际,其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集中在《论诗 绝句》三十首中。
以绝句论诗,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形 式,这一形式始于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主 张对前贤清词丽句的汲取,对转益多师的肯定 等)。
妙悟与兴趣
别材是指诗歌创作所需要的一种特殊才能,亦 即“妙悟”:“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 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别趣 乃就诗歌之吟咏情性之本质,亦即“兴趣”而 言。严羽又指出知识与道理可以提升诗人的才 华,加深诗歌的情感。
以兴趣(气象)为中心的批评论是严羽诗论的 重要内容。兴趣,有时也叫“气象”、“兴 致”,是由钟嵘的“兴”和司空图的“味”合 成而来。
诗禅说的理论体系
3、以禅喻诗 严羽对其以禅喻诗很自负,但实际上北宋人吴可(思道)在
《学诗诗》中已经以禅喻诗: “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
闲拈出便超然。”(《学诗诗》之一) “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传。跳出少陵窠臼外,丈
夫志气本冲天。”(《学诗诗》之二) 严羽的诗禅说有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以妙悟为中心,包含
李清照的词论
宋代词论围绕豪放与婉约词风展开争论。 婉约词派认为词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与诗歌不同,故
不能用写诗的方法写词;词应有自己的“本色”与 “当家语”。这一主张的代表作是李清照的《论词》。 李清照(1084-?)号易安居士。在《论词》中指出 词“别是一家”,主要理由: 1.诗词声律运用不同,词要有适于歌唱的音律; 2.语言层面要具备铺叙、典重、情致、故实等特点。
由于二者所处的环境不同,故出发点并不一致,理论 的趣向也有不同,比如元更重视内容,更重自得,更 重视风雅比兴的诗论传统,表现出与王若虚相近,而 与南方的严羽不同的一面。
这在对诗风的好尚上也可以看出,元更喜北方刚健质 朴的汉魏古风: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 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 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池塘春草谢家真,万古千秋五字新。传语闭门陈 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年华。诗家总爱西昆 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推崇汉魏古风
元与严羽是同时代人,同为文学批评大家,一处南, 一处北,他们的诗论有许多相近的地方,譬如都推崇 汉魏盛唐,贬抑宋诗,重视悟境等。
以禅喻诗
2、以妙悟为中心的创作论 严羽谓“论诗如论禅”,“大抵禅道惟在妙悟,
诗道亦在妙悟。” 《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以禅喻诗,莫
此亲切。是自家实证实悟者,是自家闭门凿破 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 妙悟的根据和出发点是禅,即别材别趣,其要 害是反对以理为诗,以文为诗,以模拟书本、 剽窃为诗,主张诗境亦如禅境,如镜花水月、 兴象风神。
《摸鱼儿·雁邱词》
《摸鱼儿·雁邱词》是元好问作品之代表作: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 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 及,山鬼暗啼风雨。天地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用绝句论诗,形式短小而随意,如轻骑兵;不 足之处是诗的形式容易引起意义的模糊。
提倡充实、求真、自然风格
《论诗绝句》三十首,以作家作品评论为主,也有对 创作原理和创作方法的论述。他与王若虚的思想相近, 如提倡充实、求真、自然等: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 《闲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贾谧)
识、第一义、顿门、透彻之悟、镜花水月这五个相互联系、 又逐步深入的基本要点。 应该注意的是,严羽的以禅喻诗,只不过是拿禅境与诗境相 比,拿禅理与诗理相比,并不是主张以禅语入诗,或以禅理 入诗。
以盛唐为法
4、“以盛唐为法” 以妙悟论诗,落脚处乃在“以盛唐为法”,因为“盛唐诸
公,全在境象超诣”(翁方纲《石洲诗话》)。在严羽看 来,盛唐诗歌包含这样几个艺术特征,这也是严羽对诗歌 的基本要求: 第一,有浑然一体的整体意象美,此即“羚羊挂角,无迹 可求”,又谓之“浑”。 第二,有韵味深长的朦胧含蓄美。此即所谓“尚意兴”。 《诗法》:“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 第三,有不落痕迹的自然美,此即所谓“透彻玲珑,不可 凑泊”,又谓:“盛唐人,有似粗而非粗处,有似拙而非 拙处。” 第四,有抑扬顿挫的格律美。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9
第十一章 严羽的《沧浪诗话》
《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诗话著作, 有系统的理论主张。共有五个部分,全为一卷:
“诗辨”为总纲、理论。 “诗体”论体制、风格、流派。 “诗评”论作家作品。 “诗法”讲写作。 “考证”是对文字、年代、篇目、作者的考订。
别材、别趣说
《沧浪诗话》论诗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何为好诗; 二是如何作好诗。为解决第一个问题,他提出了“兴趣 说”;为解决第二个问题,他提出了“妙悟说”。
1、别材、别趣说 《沧浪诗话》指出“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遂以
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盖于一唱三叹 之音有所歉焉。”故此,严羽提出“别材”、“别趣”: “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 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致。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 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 而意无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