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甫诗三首 登高》

《杜甫诗三首 登高》


新课讲授
三、翻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 儿在徘徊。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 奔腾而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 独上高台。
新课导入
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沦落天涯的游子在萧瑟凄凉 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同样是深 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图。那 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让我们 怀着仰慕的心情一起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 去触摸他的灵魂。下面我们来学习被誉为古今七律之首的绝 世名篇——《登高》。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新课讲授
五、思考探究

6、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
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 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 心如焚。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 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 “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 出力。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新课讲授
二、理解词语
1、常:表明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2、作客:客居他乡。 3 4 5、苦:是极、很之意。 6、恨:是“遗憾”之意,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
多为国家出力。 7、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要求:想象丰富、 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 3、收集古诗歌中有关于秋的诗句,并小组交流。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感谢观看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新课讲授
五、思考探究
5、 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 “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 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倍感老病孤独,身 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第二单元
4 蜀道难 5 琵琶行 并序 6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 其一 咏怀古迹 其三 登高 7 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马嵬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登高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一、新 课 导 入 二、新 课 讲 授 三、课 堂 小 结 四、课 后 作 业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新课讲授
五、思考探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使人感到非常冷。既 有身体的,又有心灵 的。更主要是心的。
使人听到它的叫 声非常悲凉。
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 小,很孤单。
这不是一只快乐的鸟, 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 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 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新课讲授
五、思考探究

2、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
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
(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在外,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的
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生命之短暂 意境:苍凉、雄浑而悲壮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新课讲授
六、艺术特色
• 1、情景交融; • 2、气象宏伟; • 3、沉郁顿挫。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课堂小结
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 气氛,三联表现感情,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 白发日多,护病断炊,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时间之永恒 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新课讲授
五、思考探究
3、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 “落 叶”、“长江”这四个意象? 猿鸣—— 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落木—— 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 生命的晚秋。
长江—— 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新课讲授
五、思考探究
4、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 情感?
这些字词写了诗人离乡万里、漂泊万:表明离国别家, 漂泊路途之远。 他乡、人到老年、孤独无依的情景,包含了诗人对家乡和 亲人的眷念,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多难忡忡忧心。
• 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写俯仰之见闻 。 颔联:写远望之所见 。 颈联:抒写羁旅孤独之愁。 尾联:叹时世艰难和个人忧愤 。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新课讲授
五、思考探究

1、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
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 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 愁的酒杯。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新课讲授
四、概括大意
• 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全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 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 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 景起笔,悲情落笔。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课后作业
1、背诵《登高》,完成《名校学案》相关练习。 2、反复朗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
新课讲授
一、创作背景
九月九日是中国的重阳节,那是一家人登高祈求长寿的 欢快节日。可是有这样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老眼混浊,满 身疾病,年过半百,只能漂泊异乡。此时“安史之乱”已结 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 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 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步履蹒跚的登上长江之滨的夔州,面 对处于战乱的国家,面对万里之外的故乡,面对漫天的落叶,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 赏,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