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市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第一周测试卷
一、选择题,请选出最佳选项。
(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宋史》记载权臣吕惠卿之弟温卿以不法闻,大理正张近受诏治理,哲宗皇帝谕之曰:“此出朕命,卿无畏惠卿。
”张近对曰:“法之所在,虽陛下不能使臣轻重,何惠卿也?”材料体现了宋代()
A.司法实践中官员的法治意识B.司法事务独立于皇权之外
C.理学坚定了司法官判案立场D.礼法合一的传统受到破坏
2.在宋代,客户是指无常产者,绝大多数是佃户。
据统计,北宋初年客户约占总人口的40%,此后逐年下降,到宋神宗熙宁年间下降到30.4%。
这一变化反映了()
A.自耕农经济得到一定发展B.佃户成为耕作的主力
C.地主对农民剥削有所减轻D.土地所有权更迭频繁
3.有学者运用现存明朝进士登科史料中的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从明代初期到后期,平民家庭出身的进士占进士总人数的比例从75%跌至45%,而官员家庭出身的比例从24%提高到53%。
这主要反映出()
A.平民弃儒从商现象的普遍B.选官考试程序的不公
C.科举制度僵化程度的加深D.恩荫入仕机会的增多
4.明天启年间,入内直宦官刘若愚对批红情形描述如下:“凡每日奏文书,自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遵照阁中票来字样,用朱笔楷书批之,间有学的偏旁偶讹者,亦不妨改正。
”据此分析可知,明朝()
A.内阁票拟权得到一定维护B.内阁制是宦官专权的根源
C.皇帝决策时重视宦官智慧D.批红权与票拟权相互制衡
5.都统多尔济奏称:“今准夷荡平,回部向化,请令内地商人各随所愿,裹带茶叶、布匹等项,前往青海贸易,使柴达木等远处贫困蒙古得以牲只售换,于边疆生计,大有裨益。
”经军机大臣议复,
乾隆同意实行。
这则材料体现出清朝前期()
A.西北地区商业获得较大发展B.边疆地区力图扩大地方权力
C.新疆开始归属中央政府管理D.通过加强经济交流稳定边疆
6.康熙年间,一种以古代书籍尤其是经书作为考证对象的治学方法——考据兴起。
至乾嘉时期,考据成为专门的学问,学者们从古籍中寻章摘句,辨析考证,并形成著名的乾嘉学派。
考据学的兴盛反映了当时()
A.学术研究氛围的宽松B.儒家学说影响力式微
C.思想文化控制的严苛D.经世致用潮流的盛行
7.康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奏事进言的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
该制度()
A.不利于皇帝获取信息B.滋生因循守旧的风气
C.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D.弱化了对官员的控制
8.下表反映的是清朝人口与耕地变化情况。
上表表明清朝该时期()
A.南北人口结构趋向平衡B.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受到破坏
C.国家赋税收入日趋减少D.人口增长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
9.明清时期出现“典卖现在之产,稀图未然之益,合什伯小分为一大股”的典卖地产投资工商业的现象。
而山东人刘滋世卖田20余亩还债,以所余10两白银经商,结果起家致富,20年后,“田连阡
陌,家累数万金”。
材料说明()
A.商人购田阻碍扩大再生产B.土地经营市场化现象开始出现
C.出现地权与资本相互转化D.政府已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10.明清时期,江南苏湖地区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发达,“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
这说明()
A.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不发达B.苏湖地区出现了专业的手工工场
C.蚕棉业是当地农民重要生活来源D.家庭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更加明确
11.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
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
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A.摆脱儒学思想束缚B.彰显人的自我意识
C.动摇社会等级观念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12.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在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新的价值导向——经世致用。
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B.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C.反映了当时中国资产阶级的要求D.提出了反对封建制度,改造社会的主张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
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15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提举常平(管长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使用武人。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元朝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基本仿照汉法,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为前提。
地方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长官为丞相。
全国分十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
由中书省直辖的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称为腹里,有关事务由中书省下辖的六部掌管。
中书省和行中书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其长官均称达鲁花赤。
基层行政机构,农村有社、乡、都,乡设里正,都设主首。
城市有隅、坊,设隅正、坊正。
至元七年二月,元政府下令全国各地以自然村编社,50~100家为一社,设社长,专管农业。
元朝明令限制蒙古贵族在封地内自行派遣官吏之权,不允许其在封地内横征暴敛。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等《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宋代为加强地方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
(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朝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特点。
(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元时期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意义。
(8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古今中外历史大事年表》整理上表为17世纪40年代~20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政治经济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
答案
1..A2.A3.C4.A5.D6.C7.C8.D9.C10.C11.B12.A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1)措施: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任用文臣担任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设转运使,将地方大部分的财政收入收交中央;地方分权相互制约等。
(2)特点:继承中国传统地方行政机构管理;中书省、行省制具有创新性;带有民族特色;注重基层管理。
(3)意义: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分裂,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组织地方经济发展;行省制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初步奠定了明清以后的地方政治格局;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14.
论题:17世纪以来中外历史发展迥然不同。
阐述:17世纪和18世纪,明朝灭亡,清军入关,中国封建王朝进行了更替,清朝时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顶峰,而英、美、法等国资产阶级则逐步掌握了政权,资本主义加速发展。
19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英国极力对外扩张,为工业品的销售开辟海外市场,并掠夺原料,腐朽落后的中国成为其侵略目标。
1840年,英国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悍然挑起鸦片战争,由于中英两国社会制度的差距较大,1842年英国打败中国后,迫使中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动地开始了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