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要求

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要求


生物相容性
• 聚合物器械可能含 • 单体、低聚物、溶剂、催化剂、添加剂、 填充剂和加工助剂等残留物和可沥滤物.
• ( ISO10993.1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3部分:聚 合物医疗器械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
生物相容性
陶瓷器械可能含有极微量的外来化学 相和/或化学成分(极限溶液试验、模拟溶液 试验).

• (ISO10993.14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4部分:陶 瓷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
生物相容性
• 金属材料在生物环境中(钠、钾、钙、 镁、氯、重碳酸盐、磷酸盐和有机酸、蛋 白质、酶和脂蛋白之类的有机分子)可能发 生一定程度的降解,不同的降解产物可以不 同的方法与生物系统发生反应.
(ISO10993.15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5部分: 金属与合金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
血液相容性

通过改性(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技 术手段),可大幅度改善材料与生物体的相容性。 • 如材料表面肝素化有明显的抗凝血和抗血栓 性能,此主要是通过肝素与血小板第Ⅲ因子(A T3)共同作用于凝血酶,抑制了纤维蛋白原向 纤维蛋白的转化反应以及材料表面肝素化还能阻 止血小板在材料表面的黏附、聚集,达到抗凝血 的目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79年美国国家标准局和牙科协会 (ANSI/ADA-1979) 首先发布了“口腔材料生物学 评价标准”。 1982年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 发布了“医 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项目选择标准” (ASTM F 748-1982)。 198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了“口腔 材料生物学评价标准”。 1984年加拿大颁布了“生物材料评价试验方法 标准”。 1986年,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毒理学和生物 学专家制定了“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指南”。
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评价
(ISO 10993或GB/T16886)
生物相容性
• 一、定义 • 医疗器械:依据ISO10993.1定义:制 造商的预期用途是为下列一个或多个特定 目的用于人类的,不论是单独使用还是组 合使用的仪器、设备、器具、机器、用具、 植入物、体外试剂或校准物、软件、材料 或者其他相似或相关物品。

第二阶段,在Ca参与下,凝血酶原激 活物催化凝血酶原(因子Ⅱ)转化为具有 活性的凝血酶(Ⅱa)。 • 第三阶段,在凝血酶、Ca和因子ⅩⅢ 的催化下,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 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通常情况下,材料表面与血液接触的 数秒钟内首先被吸附的是血浆蛋白(白蛋 白、r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接着发生 血小板粘附、聚集并被激活,同时一系列 凝血因子相继被激活,参与材料表面的血 栓形成,以及免疫成分的改变、补体的激 活等,血管内形成血栓将引起机体致命性 后果 (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我国在7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生物医用材料和 医疗器材的生物学评价方法,1987年卫生部颁布 的“医用热硫化甲基乙烯基硅橡胶标准”(WS51-87)中对一些生物学评价方法专门作了规定。 • 1996年,我国开始系统建立了生物医用材料 和医疗器材的生物学评价项目选择和生物学试验 方法的标准草案[生物材料和医疗器材生物学评价 标准]。 • 自1997年开始,将ISO10993系列标准转化 成国标GB/T16886的工作。
血液相容性
• 为提高生物医用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以 及其他性能,满足医学临床的需要,除注 重本体材料外,还应关注材料表面的性能, 通过对其表面进行改性来提高生物材料的 性能。
血液相容性
• 材料表面的改性是指在不改变材料及 其制品本体性能前提下,赋予其表面新的 性能。经对材料与生物体相互作用机制的 大量研究表明:生物材料表面的成分、结 构、表面形貌、表面的能量状态、亲(疏) 水性、表面电荷、表面的导电特征等表面 化学、物理及力学特性均会影响材料与生 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 生物相容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会议解释:生物相容性是指生命体组织对 非活性材料产生反应的一种性能。 • 一般是指材料与宿主之间的相容性, 包括组织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
生物相容性
• 二、生物相容性评价 • 生物材料的特征之一是生物功能性, 即能够对生物体进行诊断、替代和修复; 其二是生物相容性,即不引起生物体组织、 血液等的不良反应。
(一)、组织相容性
• 组织相容性要求医用材料植入人体后与人体 组织、细胞接触时,不能被组织液所侵蚀,材料 与组织之间应有一种亲合能力,无任何不良反应。 • 当医用材料植入人体某部位,局部的组织对 异物的反应属于一种机体防御性对答反应,植入 物体周围组织将出现白细胞、淋巴细胞和吞噬细 胞聚集,发生不同程度的急性炎症。
生物相容性
• 生物相容性评价和最基本内容之一是 生物安全性,在广义上应包括对材料的物 理性能、化学性能、生物学性能以及临床 应用性能等方面的评价。 • 狭义上则仅指生物学评价。目前国际 标准化组织、欧美、日本及我国安全性评 价主要指狭义的生物学评价。
生物相容性
• 生物安全性是指生物医用材料与人体 之间相互作用下,必须对人体无毒性、无 致敏性、无刺激性、无遗传毒性、无致癌 性,对人体组织、血液、免疫等系统无不 良反应。
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 198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 “194技术委员会”,专门研究生物材料和 医疗器材生物学评价标准。目前该委员会 已起草发布了20个ISO10993系列标准。
生物相容性评价标准(1989年194技术委员会)
• • • • • • • • • • • • • • • • • • • • ISO10993.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 ISO10993.2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2部分:动物福利要求 ISO10993.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3部分: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毒性试验 ISO10993.4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4部分: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选择 ISO10993.5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ISO10993.6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6部分: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 ISO10993.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7部分: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 ISO10993.8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8部分:生物学试验参照样品的选择和定性 ISO10993.9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9部分:潜在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框架 ISO10993.10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0部分:刺激与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 ISO10993.1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1部分:全身毒性试验 ISO10993.12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2部分:样品制备和参照样品 ISO10993.1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3部分:聚合物医疗器械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 ISO10993.14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4部分:陶瓷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 ISO10993.15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5部分:金属与合金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 ISO10993.16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6部分:降解产物与可溶出物的毒性动力学研究设计 ISO10993.1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7部分:可沥滤物允许限量的确立 ISO10993.18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8部分:材料化学表征 ISO10993.19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9部分:材料物理化学、形态学和表面特性表征 ISO10993.20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20部分:医疗器械免疫毒理学试验原理和方法
医疗器械分类
• 一、表面接触器械
• 包括与以下部位接触的器械
– a) 皮肤:仅接触未受损皮肤表面的器械;如各种类型 的电极、体外假体、固定带、压迫绷带和监测器; – b) 粘膜:与粘膜接触的器械;如接触镜、导尿管、阴 道内或消化道器械(胃管、乙状结肠镜、结肠镜、胃 镜)、气管内管、支气管镜、义齿、畸齿矫正器、宫 内避孕器; – c) 损伤表面:与伤口或其他损伤体表接触的器械;如 溃疡、烧伤、肉芽组织敷料或愈合器械、创可贴等。
生物相容性
• 材料:任何用于器械及其部件的合成 或天然的聚合物、金属、合金、陶瓷或其 他无生长物质,包括无生命活性的组织。 • 生物材料:通常指能直接与生理系统 接触并发生相互作用,能对细胞、组织和 器官进行诊断治疗、替换修复或诱导再生 的一类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特殊功能材料, 亦称生物医用材料。
生物相容性
生物相容性
• • • •
• • • •
这些目的是: ——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缓解; ——损伤的诊断、监护、治疗、缓解或补偿; ——解剖或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调节或者支 持; ——支持或维持生命; ——妊娠的控制; ——医疗器械的消毒; ——通过对取自人体的样本进行体外检查的方式 提供医疗信息。
三、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 为保障医疗器械在临床使用的安全有 效,美国是最早立法的国家, 1976 年美国 国会通过了《医疗器械修正案》,授权食 品与药品管理局( FDA )管理医疗器械, 建立并实行售前审批制度。随后西欧、日 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政府也相继进行 强制性管理。
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 •
医疗器械
白细胞
吞噬细胞聚集
淋巴细胞
发生不同程度 的急性炎症
组织相容性
• 当生物材料有毒性物质渗出时,局部 炎症不断加剧,严重时出现组织坏死。长 期存在植入物时,材料被淋巴细胞、成纤 维细胞和胶原纤维包裹,形成纤维性包膜 囊,使正常组织和材料隔开。
组织相容性
• 如材料无毒性,性能稳定,组织相容 性良好,则半年、一年或更长时间包膜囊 变薄,囊壁中的淋巴细胞消失,在显微镜 下只见到很薄的1~2层成纤维细胞形成 的无炎症反应的正常包膜囊。
• 血液凝固大致可分三个阶段(图): • 第一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 (释放凝血因子Ⅲ,进入血浆,与因子Ⅶ和Ca一起形成复
合物,它可催化因子X变成活化因子X(Xa)。血浆中的 因子Ⅻ接触到损伤血管暴露的胶原纤维而被激活,在血小 板释放的血小板因子和Ca参与下,相继激活某些凝血因 子(Ⅺ、Ⅸ、Ⅷ、Ⅹ,Ⅴ),共同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