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应积极为就业做准备在当前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出现农民工和中职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你对就业准备好了吗?一、中职生要从入学开始为就业做准备1、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努力学好专业课。
中职生能在当今社会参与激烈的竞争,就必须突出中职生的特点,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
中职生必须学好本专业的课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有条件的要考取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备后用。
2、注重个人素养的培养中职生就业,需要一技之长,但更需要个人素养,如纪律观念、合作观念、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吃苦精神、创新意识、礼仪举止等。
一个中职生能否受用人单位欢迎,能否受同事欢迎,能否得到提升加薪,除了专业技能之外关键在于具备不具备这些个人素养。
3、树立一线意识和发展意识现在一般的高职毕业生就业,都在生产服务一线,中职也就理所当然了。
无论是岗位还是薪酬,企业给予中职毕业生的都是一个较低的起点。
但是,谁能得到岗位调整或晋升,谁能得到加薪,并不取决于你是中职生还是高职生,而取决于你在现岗位的表现,因此,中职生一定要有长远意识,埋头干好本职工作,相信付出终有回报。
4、正确定位自己,转变择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并抛弃专业对口的强烈愿望。
教学中,教师要帮中职生给自己准确定位,即中职生是技能型人才而非高学历人才。
若是非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不去,到民营企业、服务行业或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似乎就不认为就业,这样就是典型的非理性选择,是不现实的,从而也就会影响顺利地就业。
另外,大学毕业生就业都很难专业对口,何况中职呢?所以,中职生一定要抛弃专业对口的强烈愿望。
二、中职生就业要克服几种心理误区中职学生面对就业常常会出现不少外显和内隐的心理障碍: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随意性心理;缺乏前瞻性就业意识;就业被动性心理;就业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差,主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意识不足……为使他们更好地认识社会,提高其社会适应性和持续发展能力,心理辅导员有必要在中职生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多角度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就业心理教育辅导,切实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从而有力地提高学生就业应聘的成功率。
当前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出现农民工和中职毕业生就业需求旺盛的现象,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及家长,你对走出社会就业准备好了吗?一、中职生就业要克服几种心理误区1、就业期望值过高在薪资待遇方面:很多中职生初次就业月工资要求不低于1000元;在工作环境方面:很多学生希望在恒温无尘的环境下工作,甚至要求在办公室工作;在行业选择方面:很多学生趋向于选择IT、通讯电子类企业;在公司规模方面:很多学生趋向于选择大型国企,大型跨国公司与行业内著名企业。
这些要求与中职生自身的综合能力相比,明显属于就业期望值过高。
2、就业随意性心理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就业目标、职业兴趣、跳槽(辞职)原因、职业选择等缺乏明确认识。
3、缺乏前瞻性就业意识前瞻性就业意识就是能在就业中确立长远的眼光,善于发现在职业中隐藏的发展潜力。
许多学生愿意选择已处成熟期的企业,愿意做大企业的员工,不愿意选择处于上升期的企业,不愿意做。
实际上,上升期的企业的员工,中小企业的基层管理者更有发展的机会。
4、就业被动性心理在实现就业这一问题上,相当多的中职生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心理,表现了过多的不作为。
主要依赖学校推荐就业,父母亲朋找关系实现就业。
相反,靠自己在就业市场上实现就业的,自己动手设计就业推荐材料的,自己在企业劳动实习被企业留用的占极少的比例。
5、就业自卑心理学生的就业自卑心理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低学历,使自身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二是在外地就业的情况下,外劳与本地劳动力存在的事实差距易使外劳产生自卑心理。
6、主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意识不足主动融入心理差,特别是主动融入当地人的社会生活圈的心理差,很多学生固守自己的生活圈,人际圈,而没有想到拓宽的必要性;妒忌心理作崇,特别妒忌与自己条件相当而比自己更突出的人;不知道和自己的直接上司融洽关系,很多学生认为(组长,线长)是绿豆大的官,自己凭什么要服从他,从而导致彼此关系紧张;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大局意识,团队精神。
7、怕苦畏难心理很多学生在学校就在校期间就缺乏吃苦精神,不能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为末来就业做好理论准备。
在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不愿意出差、加班,不能独自克服在外地工作时生活上的不方便等。
8、欠缺创业意识中职生在谈到通过自主创业实现有效就业时,往往过多强调创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困难。
有的认为自己不是那块材料,创业对自己来说过于遥远。
很少有学生表示出强烈的创业愿望,二、中职生要从现在开始为就业作准备1、转变择业观念,正确定位自己,“先就业,再择业,再深造学习”从入学第一天起,中职生就应该给自己准确定位,即中职生是技能型人才而非高学历人才。
因学历较低,在人才市场上中职生很难与大学生争饭碗,这样,所谓热门专业的“含金量”也就显得不足。
但是,中职生如果把观念换一换,突出自己拥有一种或多种职业技能的优势,“先就业,再择业,再深造学习”,那么当初自己选定的这个热门专业就应该能在人才市场上发挥作用,给自己就业找到一席之地。
现在仍有相当数量的中职学生和家长一提到就业,仍是非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不去,到民营企业、服务行业或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似乎就不是就业。
这是典型的非理性选择,是不现实的,从而影响就业。
2、抛弃专业对口的强烈愿望中职生就业很难专业对口,因为中职生就业基本在生产一线,流水线作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都很难专业对口,何况中职呢?3、树立一线意识现在高职毕业生,一般的高专毕业生就业,都在生产服务一线,从普通工人干起,中职也就理所当然了。
4、树立发展意识(长远意识)无论是岗位还是薪酬,企业给予中职毕业生的都是一个较低的起点。
但是,谁能得到岗位调整或晋升,谁能得到加薪,并不取决于你是中职生还是高职、高专生,而取决于你在现实岗位的表现,因此,中职生一定要有长远意识,埋头干好本职工作,相信付出终有回报,天道酬勤。
5、坚持务实态度,不好高骛远中职生求职时必须务实,踏踏实实地从低做起,千万不能眼高手低。
要正确认识社会和自己,就业起点不一定太高,先就业后择业,从低做起,充分发挥中职生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用技术的特点,踏踏实实地干,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6、学好专业课,努力做到一专多能要使中职生能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与众多的大专生、本科生竞争,就必须突出中技生的特点,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
中职生必须学好本专业的课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考取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根据自己的需要,考取其他专业的上岗证,为将来就业掌握多门技术,创造更多条件。
如:数控专业要求学生一上岗就能操作数控机床,能简单编程,能基本看懂图纸。
钳工专业能熟练操作普通机床,能看懂图纸,能设计简单的工艺流程。
幼师专业要能唱歌,能跳舞,能讲故事,能书写美术字,能绘儿童画,能做手工,能授课。
计算机专业要录入速度快,软件操作精,网页制作美。
……7、注重非职业技能即个人素养的的培养中职生就业,需要一技之长,但更需要个人素养,如纪律观念、合作观念、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吃苦精神、创新意识、礼仪举止等,这是中职生就业最需要的职业素养。
一个中职生能否受用人单位欢迎,能否受同事欢迎,能否得到提升加薪,关键在于具备不具备这些个人素养。
8、要有浓厚的创业意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个合格的士兵。
中职生不要妄自尊大,但更不能妄自菲薄。
现在正是中小企业、个私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是青年创业的黄金时期。
中职生有实用技术,有市场意识,有务实踏实的精神,完全具备自主创业的条件。
利用自身优势,走出就业误区中职生就业,你准备好了吗?2008-06-17 10:43:50本报记者黄扬梅中职毕业生就业高峰期即将来临。
中职生就业的优势在哪?有哪些误区?记者4日走访了一些中职学校,了解相关情况。
中职生就业“用技能说话”中职生就业优势在哪?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职毕业生受青睐,其原因主要在于中职生就业拥有“一技之长”。
正如一些毕业生在接受采访时戏称自己求职就业时“用技能说话”。
清城区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就业办主任罗国洪表示,中职生优势不在学历和理论水平,而是实际技能水平,中职生是受过良好的专业技术教育而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人才,在人才市场中有一定的竞争能力。
现在职校不单要求学生要拥有毕业证书、相关专业技能资格证书,还要有英语等级证书或口才和写作证书等,“多证合一”使得毕业生能迅速适应用人单位工作需要,上手快、技术熟练等。
再加上中职学校面对市场办学,而努力实现办学模式灵活多样化、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素质,为学生毕业后实现多渠道就业提供帮助。
中职毕业生适应能力强中职毕业生适应能力强是一个重要的优势。
根据我市多家职校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中职毕业生能够在上岗后三个月左右胜任工作;90%以上的中职毕业生能够在上岗后六个月内胜任工作;只有小部分中职毕业生需要一年以上的工作适应期。
对此,市华南职业培训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朱昌朋表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职毕业生可塑性大,所学的专业技能知识能够很快应用于实际操作,而且他们的敬业精神较强,能从低做起,比较能吃苦。
那中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误区呢?自我期望值高,专业要对口市某职业技术学校的小何,日前参加一次就业面试时失败了,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是:小何在求职过程中,过于注重薪酬待遇和福利了。
记者在采访发现,薪酬待遇和福利是很多中职生求职时考虑的首要问题。
不少老师无奈地说,部分中职毕业生对高薪的追求会使就业渠道变窄。
根据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意向调查发现,不少中职毕业生择业中优先考虑的因素按照重要程度排列依次是:地区、薪酬待遇与福利、发展空间和前景、家庭期望等。
而地域因素之所以如此受到重视,主要是因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将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经济待遇和物质生活质量的高低。
据某企业人事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一些中职生初次就业月工资要求不低于1200元;并希望在恒温无尘的环境下工作,甚至要求在办公室工作;在公司规模方面,学生趋向于选择著名企业等等,这些要求与中职生自身的综合能力相比,明显属于就业期望值过高。
记者还发现,绝大部分中职毕业生求职时都存在专业要对口的强烈愿望。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10名中职毕业生中,有8名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希望专业对口,其中2名学生认为专业最好能够对口,如果条件不允许,也不强求。
“先就业,再择业,再深造学习”针对中职毕业生求职时的误区,清城区职业技术学校就业办副主任余桂焕建议:学生务必要改变择业观念,正确定位,树立起先就业,再择业,再深造学习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