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1. 路面设计原则、设计依据及标准、路面结构设计及路面材料要求等1.1.路面设计原则在满足交通量和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按照当地筑路材料供应情况,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节约投资的原则,进行路面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有利于机械化、工厂化施工的路面结构方案,使路面设计在使用年限内满足本路段的交通承载力、耐久性、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要求,确保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按以下原则进行路面设计:路面设计依据交通量、道路等级、交通组成等基础资料,考虑沿线气候、水文、地质及筑路材料分布情况,密切结合湖南省等级公路路面施工技术经验及施工区域的气候条件,本着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的原则,结合路基工程进行综合设计。
结合当地的实际条件,积极推广成熟的科研成果,对行之有效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在路面设计方案中积极、慎重地加以运用。
1.2.路面设计依据及标准1.2.1.路面设计依据现行的国家或部颁规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040-201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湘交基建【2010】355号文《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干线公路建设管理的通知》、《湖南省普通干线公路路面设计指导意见》湘交基建【2011】486号文等;《关于将祁阳木梓圩至金洞牛头山公路祁阳境内非城镇段路面设计变更的函》、《关于将祁阳木梓圩至金洞牛头山公路公路路面设计变更的函》(祁木牛字【2014】1号)◆沿线筑路材料调查及试验成果;◆沿线土质调查、地下水位情况调查结果;◆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本项目实测轴载调查。
1.2.2.路面设计标准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以100KN的单轴-双轮组荷载为标准轴载,以行车荷载和温度梯度综合作用产生的疲劳断裂作为设计的极限状态,结构设计基准期为20年。
1.3.路面结构设计1.3.1.路面结构设计根据实测轴载调查,本项目沥青混凝土路面属于重交通荷载等级,水泥混凝土路面按特重交通荷载等级。
故本项目采用以下路面结构城镇段土质路基路面结构层(总厚度77厘米):表面层: 4cm厚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下面层: 5cm厚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封层: 1cm沥青表处封层上基层: 18cm厚5%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 18cm厚5%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 16cm厚3%水泥稳定碎石垫层: 15cm厚天然砂砾石质路基路面结构层(总厚度62厘米):表面层: 4cm厚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下面层: 5cm厚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封层: 1cm沥青表处封层上基层: 18cm厚5%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 18cm厚5%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 16cm厚3%水泥稳定碎石老路加铺路面结构层(总厚度44~48厘米):表面层: 4cm厚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下面层: 5cm厚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封层: 1cm沥青表处封层上基层: 18cm厚5%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 16~20cm厚5%水泥稳定碎石非城镇段:土质路基路面结构层(总厚度82厘米):面层: 30cm厚C30现浇水泥混凝土封层: 1cm沥青表处封层基层: 18cm厚5%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 18cm厚3%水泥稳定碎石垫层: 15cm厚天然砂砾石质路基路面结构层(总厚度67厘米):面层: 30cm厚C30现浇水泥混凝土封层: 1cm沥青表处封层基层: 18cm厚5%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 18cm厚3%水泥稳定碎石老路加铺路面结构层(总厚度46~56厘米):面层: 30cm厚C30现浇水泥混凝土封层: 1cm沥青表处封层基层: 15~25cm厚5%水泥稳定碎石隔离层旧路:处治后旧水泥混凝土路面1.4. 沥青混凝土路面材料、混合料要求、级配组成沥青路面使用的各种材料运至现场后必须取样进行质量检测,经评定合格后方可使用,不得以供应商提供的检测报告或商检报告代替现场检测。
沥青路面集料的选择必须经过认真的料源调查,确定料源尽可能就地取材。
质量符合使用要求,石料开采必须注意环境保护,防止破坏生态平衡。
集料粒径规格以方孔筛为准。
不同料源、品种、规格的集料不得混杂堆放。
1.4.1道路石油沥青为提高上面层沥青混合料的使用性能,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气候、分区及交通使用要求,本项目选择使用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当缺乏所需标号的沥青时,可采用不同标号掺配的调和沥青,其掺配比例由实验决定。
掺配后的沥青质量应符合下表要求。
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沥青必须按品种、标号分开存放。
除长期不使用的沥青可放在自然温度下存储外,沥青在储罐中的贮存温度不宜低于130℃,并不得高于170℃。
桶装沥青应直立堆放,加盖毡布。
道路石油沥青在贮存、使用及存放过程中应有良好的防水措施,避免雨水或加热管道蒸汽进入沥青中。
1.4.2 SBSⅠ-D改性沥青SBSⅠ-D改性沥青技术要求制造改性沥青的基质沥青应与改性剂有良好的配伍性。
供应商在提供改性沥青的质量的报告时应提供基质沥青的质量检验报告或沥青样品。
改性沥青宜在固定式工厂或在现场设厂集中制作,也可在拌合厂现场边制造边使用,改性沥青的加工温度不宜超过180℃。
使用前改性 必须搅拌均匀。
1.4.3乳化沥青本项目粘层采用阳离子乳化沥青PC-3。
乳化沥青技术要求1.4.4粗集料沥青层用粗集料包括碎石、破碎砾石、筛选砾石、钢渣、矿渣等,粗集料必须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生产或者施工单位自行加工。
粗集料应该洁净、干燥、表面粗糙,质量符合下表规定。
当单一规格集料的质量指标达不到表中要求,而按照集料配合比计算的质量指标复核要求时,工程上允许使用。
对受热易变质的集料,宜采用经拌合和机烘干后的集料进行检验。
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表面层粗集料宜采用玄武岩,以提高路面的抗磨性,提高路面使用寿命,采用玄武岩有困难的可选用优质石灰岩代替,但应符合上表要求。
1.4.5细集料沥青路面的细集料包括天然砂、机制砂、石屑。
细集料必须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采砂场生产。
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质量要求如下表。
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要求沥青混合料用天然砂规格沥青混合料用机制砂或石屑规格机制砂宜采用专用的制砂机制造,并选用优质石料生产,其级配应符合S16的要求。
1.4.6填料沥青混合料用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过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
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流出,其质量应符合下表要求。
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要求1.4.7纤维稳定剂在沥青混合料中掺加的纤维稳定剂宜选用木质素纤维、矿物纤维等。
1.4.8沥青面层混合料要求、级配组成及施工要求沥青面层集料的最大粒径宜从上到下逐渐增大,并应与压实度厚度相匹配。
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应符合工程设计规定的级配范围。
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宜根据公路等级、气候及交通条件选择粗型或细型混合料。
粗型和细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的关键性筛孔通过率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标准,二级路宜参照一级路的技术标准执行。
密集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马歇尔实验技术标准1.5.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及材料特性1.5.1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设计◆面层板块划分及接缝设置原则普通混凝土面板一般采用矩形,其纵向和横向接缝应垂直相交,纵缝两侧的横缝不得互相错位,纵向接缝的间距(即板宽)宜在3.0~4.5m范围内选用,横向接缝的间距(即板长)应按面层类型和厚度选定,普通水泥混凝土面层宜为4~6m,面层板的长宽比不宜超过1.35,平面面积不宜大于25m2。
钢筋混凝土面层宜为6~15m,面层板的长宽比不宜超过2.5,平面面积不宜大于45m2。
①纵向接缝纵向接缝的布设应视路面总宽度、行车道及硬路肩宽度以及施工铺筑宽度而定:1、一次铺筑宽度小于路面宽度时,应设置纵向施工缝。
纵向施工缝应采用设拉杆平缝形式,上部应锯切槽口,深度宜为30~40mm,宽度宜为3~8m,槽内应灌塞填缝料。
2、一次铺筑宽度大于4.5m时,应设置纵向缩缝,纵向缩缝应采用设拉杆假缝形式,锯切的槽口深度应大于施工缝的槽口深度。
纵缝应与路线中线平行。
在路面等宽的路段内或路面变宽路段的等宽部分,纵缝的间距和形式应保持一致,路面变宽段的加宽部分与等宽部分之间,应以纵向施工缝隔开。
加宽板在变宽段起终点处的宽度不应小于1m。
拉杆应采用螺纹钢筋,设在板厚中央,并应对拉杆中部100mm范围内进行防锈处理。
施工布设时,拉杆间距应根据横向接缝的实际位置予以调整,最外侧的拉杆距横向接缝的距离不得小于10mm。
②横向接缝每日工作结束或因临时原因而中断施工时,需设置横向施工缝,其位置尽可能设在缩缝或胀缝处,设在缩缝处的施工缝采用设传力杆的平缝形式。
设在胀缝处的施工缝其构造与胀缝相同。
横向缩缝可等间距或变间距布置,重交通荷载公路的横向缩缝,应采用设传力杆假缝形式。
传力杆的设置不应妨碍相邻混凝土板的自由伸缩,钢筋表面应做防锈处理。
在邻近桥梁或其他固定构造物处,或者与其他道路相交处,应设置横向胀缝。
胀缝条数应根据膨胀量大小设置。
胀缝宽宜为20~25mm,缝内应设置填缝板和可滑动的传力杆。
传力杆应采用光圆钢筋。
③交叉口接缝布设两条道路正交时,各条道路宜保持本身纵缝的连贯,而相交路段内各条道路的横缝位置应按相对道路的纵缝间距做相应变动,保证两条道路的纵横缝垂直相交,互不错位。
两条道路斜交时,主要道路宜保持纵缝的连贯,而相交路段内的横缝位置应按次要道路的纵缝间距做相应变动,保证次要道路的纵缝相连接。
相交道路弯道加宽部分的接缝布置,应不出现或少出现错缝和锐角板,当出现错缝、锐角板时,宜加设防裂钢筋和角隅补强钢筋。
在次要道路弯道加宽段起终点断面处的横向接缝,应采用胀缝形式。
膨胀量大时,应在直线段连续布置2~3条胀缝。
1.5.2水泥混凝土面板配筋面层板的平面尺寸较大或形状不规则的异型板、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桥头搭板过渡板、路面结构下有箱形或管状构造物(其顶面距面板底面距离小于1.2m)通过、高填方、填挖交界段等有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时,面层采用设置接缝的钢筋混凝土面层。
◆面板配筋钢筋混凝土路面面板纵横向配筋采用C12钢筋,纵向钢筋间距一般为20cm,横向钢筋间距一般为25cm。
钢筋网与拉杆或传力杆相互干扰时,应酌情调整其相互位置。
纵向钢筋设置于面板顶面以下1/2~1/3板厚处,横向钢筋位于纵向钢筋之下。
纵向钢筋搭接长度一般不小于35倍钢筋直径,搭接位置应错开,各搭接端连线与纵向钢筋的夹角应小于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