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面试小学数学教案【篇一: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圆锥的体积试讲教案范例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
2、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3.圆锥有什么特征?拿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指给学生看。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三)进行新课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转化)------长方体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
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
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a.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 (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
(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和“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
(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三)巩固反馈1.口答。
填空2.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a 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b 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
(提问学生多人)c 教师板书: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3.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
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4、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5、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2)例1 是直接求体积,例2是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
这堆沙约重多少吨?2、选择题。
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⑴立方米②3a立方米③ 9立方米(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 )立方米(1)6立方米(2)3立方米(3)2立方米2、学生操作: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指名发言。
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
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的圆锥体。
【篇二:2015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统计试讲教案】2015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统计试讲教案统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内容。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学生在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智能目标;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情感目标: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探索重点】1格表示2个单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学具准备】统计图表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想不想见见它?(拿出小海豚)小朋友们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小海豚,见到你们真高兴!今天我来呢是有事想请你们帮忙,电视台的叔叔想把这四部动画片中的其中一部再播放一次,可他不知道该放哪部,他告诉我说二(1)班的小朋友喜欢看哪部的人最多,他就放哪部。
你们能帮帮我吗?(能)师:那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喜欢哪部动画片的小朋友最多呢?(之前把四部动画片的名字写在黑板上,用纸条贴住,之后在上面写上序号)生:调查看看咱们班喜欢哪部动画片的小朋友最多。
[评析: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这里创设了这个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积极参和思考。
同时渗透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二、体验统计过程师:请小朋友们把自己最想看的动画片的序号写在纸上并投在票箱里。
(学生活动)师:你猜,我们班喜欢哪部动画片的小朋友最多?你们用什么方法就能知道?(学生讨论,引出课题:统计)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班的小朋友最想看哪部动画片。
开始统计啦,你准备用什么符号来记录?理由是什么。
(学生汇报。
)三、汇报统计结果,展示统计方法师:有和黑板上记的不一样的吗?我们一起把统计的结果填在统计表里。
(注意统计人数是否和实有人数一致)[评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充分的自由合作、小组交流的空间。
学生畅所欲言,展示了本组的学习成果,从中体验到合作学习带来的成功愉悦。
同时,学生在互相评价中,初步体会到画“正”字的统计方法更加准确、直观。
]四、制作统计图(1)师:我们已经把喜欢的动画片的人数统计出来了,赶快把统计的结果小海豚看看。
(模拟小海豚声音:我,我,我不大明白,到底喜欢哪部动画片的人数最多呢?)(2)探索完成统计图●尝试师:小海豚好象看不懂统计表,有没有其他的统计方法能让它一眼就能看明白?这就用到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统计表(出示统计图方格纸)咱们先来观察一下这份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生:统计表的横线下面画着动画片的图像或名字,表示统计的项目,竖排表示数量。
)师:咱们根据统计表中的数试着涂一涂,完成统计图。
(统计图)每个小组桌子上放着1份统计图,4人合作完成,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学生尝试活动,发现疑难:格子不够)●探讨师:格子不够该怎么办?请每组的几个小朋友研究研究。
(小组交流不同的方法,讨论尝试发现:一格表示2个人比较合适)(演示)一格表示两个人,两格表示几个人?三格表示几个人?(依次出现数字)大家觉得这种方法行吗?请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用“一格表示2个人”的方法在另一张统计图上再来画一画。
(学生活动)●交流展示学生作品(注意单数的画法)师: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人”的方法,我们终于画出了统计图。
当统计的人数很多时,你觉得一格还可以表示几个人?3、看图提出并回答问题师:让我们赶快把统计图拿给小海豚看看。
(1)(模拟小海豚的话)这下,我一眼就看明白了。
师:小海豚看明白了,你看明白了吗?谁来说说,你看明白了什么?(学生汇报)(2)根据这幅统计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汇报)(模拟小海豚的话)小朋友们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人”的方法画出了这么清楚、这么漂亮的统计图,并且通过统计图还发现了许多许多的知识,你们真了不起!三、巩固深化(1)(演示小海豚的话)对了,我这有份我们海豚王国的小朋友们的饮食情况。
你们能根据“正”字图填写好统计表,再画出统计图,以便我能更清楚地了解他们的饮食情况吗?(2)师:听明白了吗?好,现在小组开始行动吧,看看哪个组又快又准。
(学生活动)(4)师:看着这幅统计图,你能知道什么?(学生汇报)(5)师:看了这张统计图,你有什么话要对海豚王国的小朋友说?(6)(演示小海豚的话)谢谢你们的劝告,我会把你们的意见告诉我的朋友们的。
四、课后延伸(1)师:你们一个个真不愧为小小统计员。
下面让我们看看小海豚还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
(2)(课件演示小海豚的话)今天我真高兴,谢谢你们帮助我!这个季度我们王国的丰收园里的水果有香蕉、苹果、菠萝、西瓜,为了感谢你们对我的帮助,我要把最新鲜的水果摘下来送给你们,可我还不知道你们班小朋友最喜欢吃什么呢?(3)师:请小朋友们在课后把我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统计一下,根据大家统计的结果小海豚就知道哪些水果可以多摘哪些可以少摘了,这样大家就都能吃到自己喜欢吃的水果了!【篇三:小学数学教师资格面试《混合运算》教案】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面试备考已经拉开序幕,一篇优秀的教案对面试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国家教师资格测试网特为考生献上小学数学教师资格面试《混合运算》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过程和方法】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交流、计算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难点】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三、教学准备教学图片、课件、直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