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维度空间整合为基础的城市设计初探——以益阳市中心城区资江两岸城市设计为例曾晔,熊伟,李冰华摘要;在城市规划面临转型的挑战下,作为非法定规划的城市设计也面临多重挑战与变化。
本文以益阳市中心资江两岸城市设计为例,摒弃城市设计偏重物质空间形态设计的惯例,探索建立一种“功能”、“形态”、“时间”、“记忆”、“感知”多维度空间整合的城市设计方式,以深化城市设计各要素和设计内容,从而推进城市空间与城市环境的更新与发展。
关键词:多维度城市设计益阳市整合1 引言随着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进一步深化,作为非法定规划的城市设计已成为城市规划设计行业的热门之一,它在城市建设管理与直观表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提升法定规划科学性的重要技术工具。
但城市设计在编制过程中,过于强调物质空间形态的塑造与表达,而对非物质空间的表达认知不足。
因此,如何在城市设计中进行多方面的融合,将成为未来城市设计的趋势。
2 多维度空间的基本构建途径多维度是一个复合型的概念,是相对于单一平面关系而言的。
城市是由不同的层级要素叠合而成,每一层级要素都有其自身内在的理性与机制。
在城市设计当中,多维度设计可理解为对应“连锁”概念,是整合不同类型的“城市片段”和元素,是完成兼顾形态维度设计的多维(认知的、社会的、视觉的、功能的和时间的)综合设计,也更关注于城市设计物质与非物质层面的强化与互补。
多维度的城市设计图1 多维度空间整合构架图是一个为人创造较佳场所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生产”它们。
多维度的城市设计的领域与属性既是统一的,又是多重的,应以此为依据,对其内部不同的专业内容进行整合,使专业之间触类旁通,串联成体。
如果以区域统筹观、历史人文观、以人为本观、生态保护观、和谐发展观为主导价值取向,根植于规划用地内的本土特定文脉语境之中,可将城市设计的多维度空间分为功能维度、形态维度、时间维度、记忆维度与感知维度,形成树枝状发展的逻辑链,以打破单一与单纯物质形态设计,创造复合多元的场所。
2.1 功能维度(Function)摒弃传统的城市用地的单一功能,以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的城市四大功能为理念,在城市规划用地的功能中,从用地现状出发,混合土地使用,加入新兴社会潮流下的互联网、物联网、运动、休闲、旅游等新生功能,形成复合多元的用地模式功能,发挥规划用地最大的效能。
2.2 形态维度(Space)从自然特征、城市形态、空间结构出发,塑造规划用地的整体空间形式,突出空间廊道、节点、界面、天际线、建筑形态、开敞空间、标志物等城市形态要素的设计,以“识别-界定-控制-再造”为手法,落实各功能要素的空间布局,形成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
2.3 时间维度(Time)时间奔流不息,永不静止。
在城市设计中,功能与形态的设计并不能如植物景观涉及一样,给人以时间的流逝感。
因此,以时间的线性视角为出发点,通过植物种植设计与市民时空活动、晨景、暮景、雨景、雪景、历史残片等方面的变化,特别是植物季相的变化,是城市设计中时间维度的核心所在。
2.4 记忆维度(Memory)城市有其演变的进程与残留的文化碎片,将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并置于城市设计系统之中,在本土历史长河之中寻找具有市民群体性记忆特征的物化实物(如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文化小品等),可作为城市设计的灵魂之一。
2.5 感知维度(Sensation)以人为本,对城市家具、园林小品、出行系统、慢行系统等城市公共物品进行精细化设计,满足市民乐、购、娱、闲、情、商、游的多种需求,充分满足人的各类心理感受。
3 设计实践探索3.1 项目概况与特征益阳市中心城区资江两岸区域地处资江两岸,位于城市核心区,西起资江四大桥,东至资江二大桥,北到五一路,南抵滨江路,全长15.1公里,河道宽度为300米-950米不等,滨江风光带以外控制用地宽度从130米-650米,规划总面积为12.9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积)。
作为一座因江而兴起的城市,资江两岸体现了益阳市“山水相依、山水相融”的城市特征,积淀了河运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等文化记忆,保留有益阳古城墙遗址、白鹿寺、五马坊牧师楼、斗魁塔等历史文化古迹。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状资江两岸功能混乱,土地利用不合理,公共设施用地较少,低层次的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比例较大,绿地总量偏少,历史文化古迹保护欠佳,滨江地段根本没能体现城市应有的活力与魅力,与其作为城市核心的地位完全不匹配。
为激活滨水空间活力,建设丽都益阳,益阳市开展了资江两岸城市设计工作。
3.2 五维空间设计方法3.2.1 功能维度构建方法1、梳理功能:突出四大综合功能以两岸现有的现状建筑、非物质文化等为切入点,梳理生态功能、城市功能、文化功能等三大主要功能,重点发展商业、居住、休闲、物流等用地与空间,建设和改造文化商贸集中区及历史街区,增加资江两岸的旅游休闲功能。
规划形成“一江两带,三轴四心,九片多点”的用地布局模式:一江即指“资江”,“两带”为资江北岸与南岸的绿化带,“三轴”为青溪路、金山路、马良路、龙洲路等形成的沿江城市发展轴,“四心”即文化中心、生态中心、商业中心、主题居住中心,“九片”包括江景居住生活区、传统文化体验区、综合商贸服务区、魅力滨水新住区、田园生态体验区、山水文化生态区、滨水主题新住区、乐活风尚休闲区、沿江港口工业区,多点为青龙洲、大码头、太一地产等多个重要的节点。
2、复合用地:混合土地使用,发展立体空间效能规划打破单一土地利用性质的惯例,采用“商业+居住”、“办公+居住”、“公建+居住”、“旅游+商业+游憩+休闲”的4类用地混合利用类型,并采用旅游综合体、办公综合体、商业综合体的3类综合体形式对其进行分类界定,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
规划单体建筑或建筑群空间上采取“地下2层停车+地下1层商业+地面绿地+地上居住、办公或公建”、“地下停车+地面商业+地上居住”、“地下停车、商业+地面旅游休闲”等空间布局模式,引导城市功能空间立体化发展。
3.2.2 形态维度构建1、空间形态:山水相融,形态各异遵循“起伏有致、收放有度”、“群体和谐、重点突出”、“色彩宜人、环境优美”的要求,采用高宽比、屋顶形式、地标设定、间奏美学作为形态空间修正因子,对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体量、建筑退后、建筑视线、建筑通风、建筑风格与形式、建筑色彩、标志性建筑等空间要素进行了规划与控制,形成“一核、四心、一山、一水、两岸”的空间形态格局,实现山与建筑、水与城市之间的交相融合。
图2 规划结构与功能布局图图3 整体空间形态结构2、滨水天际线引导:突出巧于因借主题以资江水面为近景、会龙山山群为借景,利用《欢乐颂》这一世界名曲为形态乐谱母题,以太一新城、会龙山两个制高点为引领,东西两翼依次渐减,并以人眼水平视角视域确定其对对岸区域的控制范围,采用层层退台、步步高升的视线控制手段,形成北低南高、跌宕起伏、高潮不断,南北辉映的效果,形成丰富的沿江景观界面。
3.2.3 时间维度构建1、季相变化:突出植物季相的设计通过对植物时间季相的有效把控和推敲,将规划区域分成“芦花飞雪、古韵流芳、峰峦叠翠、花海融春、碧草如茵、绿荫鹤舞”六大季相,分别体现以杜鹃、白玉兰、紫玉兰、樱花等为主的浪漫春季之景,以水杉、池杉、落雨杉、枫香、银杏、乌桕、芦花等为主的金色秋季之色,以三色堇、孔雀草、一串红等花卉和其他乔灌木为主的彩灿热烈的夏季之光,和广玉兰、松树等为主构成的寥寥冬季之风,形成“景、色、光、风”四季有别、四象合宜的绿化空间。
2、时间流逝:突破现状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种植设计在满足防洪的基础上,突破防洪大堤常用的钢筋混凝土形式,按道路空间、堤顶活动空间、大堤坡面空间、滨水滩地空间等层次实施立体绿化,对已建成的硬质堤坝实施改造,采用垂直挡墙绿化、阶梯式花坛和宾格等方法,在原有的堤岸上进行植物覆盖,利用种植槽等形成丰富多彩的软质绿化景观。
同时,沿河水向江滩分成挺水植物-水生植物-乔木植物的三层结构,大量采用水杉、柳树等落叶植物与乡土植物进行多样性植物种植搭配,形成错落雅致的多相景观。
3.2.4 记忆维度构建1、整合历史和文明的碎片,重构资江两岸独特的历史文化。
整合历史文化(三国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河运文化、名人文化等)、自然生态文化(湿地文化、生态文化为主等)、现代都市文化(休闲文化、工业文化等)3大类11小类的文化基因,重点保护历史建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雕塑等多种景观小品形式进行物化,在原资江十景的基础上重构新的资江十景,分别为:青洲烟雨、古渡归帆、三台晨曦、古城堞影、志溪叠翠、会龙栖霞、白鹿晚钟、裴亭云树、斗魁皓月、西湾春望,展示出资江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历史文化风貌。
2、局部文化节点:突出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以益阳老火车为例,保留和改造了原有的老火车站建筑,并将原来的老火车轨道进行保留,采用现代的橘黄、红色等色彩进行更新,使原来废旧的铁轨和建筑物焕然一新。
同时采用当代盛行的“LOFT”景观改造理念,采用钢架、木材等现代工业与自然材质进行混搭,用软质的乔灌木对新旧材料之间的对比进行软化,最终形成了既具有历史厚重感觉又间距时代特征的新文化景观,成为益阳市城市记忆的一个重要片段。
3.2.5 感知维度构建1、感知维度空间的选择以城市形象CIS(city identity system)系统理念为前提,突出城市空间的行为识别、视觉识别、环境识别的三大感知识别特征,重点对城市公共空间、慢行空间、植物绿化空间、城市色彩、通风廊道等城市公共活动较为集中、城市尺度宜人、绿化景观突出的空间进行设计,给出详细的设计解决方案。
2、亲水空间营造:尺度宜人,活动适人将河岸分为自然生态岸线、滨水休闲岸线、硬质草坡岸线、亲水游憩岸线等四类,重点关注对市民公共活动集中空间、散步休闲空间、绿化游赏空间、休息停留空间、商业配套空间五类空间中的不同亲水平台的尺度营造,规划设置祥云广场、碧津晓渡、西湾春望、大码头等25个亲水平台,对景观材质、植物配置、小品雕塑、园凳园椅等进行了仔细推敲,以塑造尺度亲人、闲雅清新、错落有致、以小见大、视野广阔的滨水、亲水、乐水空间。
3、慢行空间设计:移步异景,动态体感采用慢行与机动车分流的方式,将机动车交通流控制于滨水绿地空间外围,围绕资江滨水区的带状绿地空间布置慢行环线,自行车道全线贯通,并设置坡道可自由上下防洪堤,宽度控制在1.5-2.5米,采用彩色沥青铺装。
步行道宽度大于2米以上,满足3人以上通行,采用碎石或小尺度砖块进行铺装。
同时,充分利用现状二级平台设置自行车道,以500-1000米的服务半径为单位共设置自行车租赁点36处,每个租赁点设置15-20个自行车道。
图4 资江两岸城市设计成果体系3.3 五维空间设计的整合与构建以五维空间的城市设计手法为基础,通过强调山与水的对话、构建城与景的对话作为纽带,以宏观、中观、微观三大层面作为成果表达形式,形成“1+4”的城市设计编制成果体系,并将开敞空间设计、绿化景观、建筑形态、夜景亮化四大专题规划设计与总体城市设计相结合,以详细地段的设计作为归宿,建立了一套从全层面出发,以全空间为视角,以全要素控制为要求的城市设计成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