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第八章带传动PPT课件
F0
F0
1
2
初 拉 力
F0
F2
Ff 1
F1
F0
Ff F1 F2 Fe
2 Ff 有效拉力
2F0 F1 F2
带传递的功率为:P Fev kw 1000
d
2
F2
F
fddN
dN
d
2 F dF
F1
dN Fd
fdN dF
dF fd F
d
F1 dF
2
fd
F F2
0
F
fddN
F2
F1 F2ef d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23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D2
D11
≠C
弹性滑动曲线:
i n1 D2 n2 D1
弹性滑动区 打滑区
0.01 ~ 0.02
Fec
Fe
§8-3 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一. 设计准则和单根V带的额定功率
带传动失效形式: 1. 打滑
2. 带的疲劳破坏
带传动设计准则:
保证带传动不打滑,并使胶带具有一定 的疲劳强度和寿命
保证不打滑条件:
Fec
F11
1 efv
1A
1
1 efv
保证V带有一定的疲劳强度条件:
max 1 b1 c 1 b1 c
P0
Fec v 1000
[
] b1
c 1
1000
1 efv
Av
基本额定功率 P0
二、原始数据及设计内容:
已知条件:传递功率P、转速 n1, n(或2 传
z
Pd
(P0 P0 )K K L
7.确定初拉力 F0
F0
F1
F2 2
Fc
1 2
Fec
efv efv
1 qv2 1
500 Pd ( 2.5 1) qv2 zv Kα
8.确定压轴力Q
Q
F0
§ 8-4 V 带轮的设计
F0
V带楔角θ= 400 ,带轮轮槽角φ< 400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v F2 2
v2
n1
n2
v1
F1
v1
由带的弹性变形引起带与带轮的滑动
称为弹性滑动
v F2 2
v2
n1
n2
v1
F1
v1
弹性滑动使从动轮圆周速度低于主动轮
圆周速度: v1 v2
滑动率 v1 v2 100% v1
v1 v2 v1
v2
v Dn 60 1000
v2
n1
n2
v1
v1
i
n1 n2
动比)、传动位置要求、工作条件等
设计内容:确定带的型号、长度、根数 、传动中心距、带轮直径、结构尺寸等
三.设计计算方法和参数选择
1.确定设计功率 Pd KAP 2.选择带的型号
按 Pd , 由n1选型图选择带的型号
3.选定带轮的基准直径 D1, D2
为避免弯曲应力过大,应使 D1 Dmin
为避免离心应力过大,应使
D
b1 b2
为避免弯曲应力过大,应限定 D1 Dmin
3.离心应力
离心拉力 Fc qv2
Fc
离心应力
c
qv2 A
Fc
注:2dFc
cos
d
2
dl rd
v2 q
r
dl
为避免离心应力过大,应限定 v vmax
2
c
b2
b1
n1
n2
c
1 max
max 1 b1 c
三.带传动的弹性滑动与打滑
v
πD1n1 60 1000
vmax
一般应使 v 5~25m/s
4、确定中心距a和带长Ld
a 过小则 1 小 ;a 过大则 带产生颤动
0.7D1 D2 a0 2D1 D2
计算带长 Ld, 由 Ld, 选
Ld
5.验算包角 1
要求 1 1200
如不满足,可加大中心距或加张紧轮
6.确定带的根数z
第八章 带传动
§8-1 概 述 一、带传动的类型
平带传动 V带传动
二、V带的类型与结构
帘布结构
1. 顶胶 3. 底胶
1
2
3
4
线绳结构
2. 承载层
4. 包布层
普通 V 带型号:
Y、 Z 、 A 、 B 、 C 、D 、E
节宽 bp
基准长度 Ld
基准直径
D
§8-2 带传动工作情况分析
一.带传动中的力分析
第三篇 机械传动
一、机器的组成
机器通常由动力机、传动装置和工作机组成
二、传动装置
定义:是实现能量传递及运动转换的装置(承上启下) 作用:1)能量的分配与传递
2)运动形式的改变 3)运动速度的改变
三、传动类型的选择
主要指标:效率高、外廓尺寸小、质量小,运动性 能良好及符合生产条件等
主要考虑因素:①功率的大小、效率高低②速度的 大小③转动比的大小④外廓尺寸⑤传动质 量成本的要求
dN
2 F dF
F1
欧拉公式
对V带: F1 F2efv
} Fe F1 F2
F1 F2ef F1 F2 2F0
Fec
2F0
ef ef
1 1
最大有效拉力与下列因素有关:
1、初拉力 F0
2、包角
3、摩擦系数 f
二、带的应力分析
1.拉应力
1
F1 A
2.弯曲应力
b
E
h D
2
F2 A
D1 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