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失败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失败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失败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成长与完善,人们越来越关注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作为对会计信息质量提供有效保障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也就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

但近年来,上市公司的财务丑闻与审计失败案例却不断上演,甚至越演越烈,给审计机构、企业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导致注册会计师在公众中的信赖程度急剧下降,审计失败的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因此,研究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原因、探讨审计失败的防范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针对审计失败这一问题,付出了许多努力,针对审计失败的界定、原因和治理对策展开了积极的探讨,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1 国内研究现状
1.1 审计失败的界定
王红(2009)和于雷(2008)认为,“审计失败,是指注册会计师由于没有遵守公认审计准则而形成或提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

”该观点说明注册会计师只有没有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没有尽到审计责任时才会产生,即注册会计师有主观的过失或欺诈行为。

宋丰林(2006),则认为“审计失败是指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得出了与企业客观事实不想符合的审计结论。

”此观点还包括审计单位存在严重的错误和舞弊,而审计机构和人员未能查出,或给出了不正确的审计结论。

即不论注册会计师有没有遵守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只要注册会计师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就产生审计失败。

之所以会有这两种不同的观点,是因为理解角度不同而产生的。

前种观点是站在审计人员的角度,根据现实情况,结合审计人员能力,指出审计人员在没有遵守审计准则的情况下导致的审计失败。

而后种观点是站在社会大众的角度,不管审计人员是否遵守审计准则,只要审计结果没有达到社会要求就说明审计失败。

目前,我国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辑出版的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审计》也赞同第一种观点。

也就是说,排除了审计人员遵守审计准则结果发表了
错误的审计意见而导致的审计失败。

1.2 审计失败的原因
1.2.1 审计失败的内部原因
梁媛(2009):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丧失独立性。

指大部分事务所在为统一客户提供审计业务的同时也提供非审计业务,而且非审计业务的收入高出审计业务,这就使审计人员主观上对被审单位放松警惕,使独立性收到影响。

而苏哲(2008)指出,影响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因素有:审计体系和证券市场的特殊环境、市场竞争不规范、审计委托制度存在缺陷、非审计业务的影响和经济利益诱使审计合谋。

郑晖(2006)说,大量的审计失败案例表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造假是审计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这主要是由于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不是完全知情,掌握的信息与被审计单位不对称造成的。

周祖学(2009)认为,因审计主体资格限制方面、注册会计师审计委托规定方面以及注册会计师职业权限规定方面存在的问题,约束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力量,从而使得在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力量对抗中失利也在所难免。

韩聪、胡淑娟(2008)还指出,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严密也是不小的因素。

很多大型事务所对下属分行的管理不力,上机事务所对下级分所的管理权仅停留在表面,使分所的审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得到保证,进而导致审计失败。

除此,李明娟(2006)认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模式的选择也是其中不容忽视的原因。

宋丰林(2006)在内部因素下归纳出了以下几点: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了解的不够;未能正确的制定审计方案;未能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错误的使用审计程序;主审人员未能指导、复合助理人员的工作和有效利用专家的工作;审计人员缺少专业胜任能力;未收集到充分适当审计证据;缺少足够的审计资源;审计人员丧失应有的职业谨慎;未能实施审计项目的三级复核制度;没有制定适合本机构的审计质量控制标准。

1.2.2 审计失败的外部原因
钟争光(2003)认为被审计单位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①错误、舞弊和违反反法规行为。

即被审计单位的会计部门或其他管理部门发生某些严重错误和舞弊而注册会计师未能查出导致审计失败。

②经营失败。

审计单位在经营失败时,也可能连累到注册会计师。

出现经营失败时,审计失败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

翟志华(2007)认为企业舞弊行为存在2点:①上市门槛高,企业管理层
为上市进行舞弊,提供虚假财务报告。

②上市公司的制度缺陷不容忽视。

我国的上市公司大多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企业质量得不到保证,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为了“业绩”,热衷于采用更加激进的造假手段来粉饰。

郭建(2006)指出,审计市场供求关系的扭曲也是原因之一。

近年来,会计事务所数量激增,出现了“小、多、差”的趋势,为了争揽生意,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不是审计质量与职业道德的高低,而成为使用不正当手段竞争。

总之,内外因结合,再加上我国特殊的审计环境,使我国审计失败的原因错综复杂,变得更加多样化。

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审计失败的研究以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最为发达的美国为代表,这方面的文献也较多。

2.1 审计失败的原因
关于审计失败的定义,美国审计学者A A Arens和J K Loebbecke在他们的著名审计著作《当代审计学》(1991)中把审计失败定义为是“指注册会计师由于没有遵守公认审计标准而形成或提出的错误的审计意见。


2.2 审计失败的原因
在审计失败原因上,L Deangelo(1981)的两篇研究审计市场实证问题的文章最具代表性,他的研究成果广泛地被其他研究审计独立性和审计质量的学者所引用,他重点提出审计独立性和审计质量的问题:审计服务的价值在于独立审计人员发现并报告已审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错报或舞弊的能力。

这种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独立人员已是具有发现错报或舞弊的能力,这种能力受独立审计人员拥有的审计技术和实践经验影响;二是具有在发现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或舞弊之后还能够以合适的方式报告和披露的能力,这种能力受职业道德约束。

前者体现了独立审计人员专业技术层面的能力,即专业胜任能力,后者则表明了独立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即“独立性水平”。

L Deangelo在他的另一篇实证论文中说: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越大,其审计质量相对越高。

他认为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越大,对签约客户的“准租金”
越高,独立性也就越强。

也就是说,会计师事务所“低价揽客”,相当于是为其审计质量交了保证金,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越大,保证金数量也就越大,相应地,审计行为的独立性也就应当越高。

这个结论是建立在事务所内部的代理成本与事务所规模无关的前提假设上的,然而,在现实中,这种假设是完全不成立的,全球规模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安达信”的审计失败案例就是最好的例子。

St.Pierre和Anderson(1984)分析了大量的针对注册会计师的诉讼,发现有近一半的客户发生破产或重大的损失;Palmrose(1987)也发现了客户的经济状况与审计诉讼的相关性。

她发现随着经营状况的恶化,审计诉讼的比例也上升,在几乎一半的审计诉讼案中涉及经营失败或客户存在财务困难。

Chow 和Rice(1957)、Krishnan•J和Stephens(1996)的研究都发现,审计师变更与变更前最近会计年度的保留审计意见之间呈正向变动关系。

当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会影响审计师变更。

处于财务困境的公司更倾向于聘请与其在重大问题上持相同意见的审计师。

证劵市场中上市公司解除原委托审计关系可能是由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为获得对自身有利的审计意见和实现特定的目标(包括:新的融资计划、饰财务困境、提升股票价格等)而单方面采取的解聘或购买审计意见的行为,导致审计失败。

Palmrose(1988)的研究结果表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与该事务所所涉及的诉讼活动存在反向变动的关系,而且可以将会计师事务所涉及的诉讼活动发生次数、赔偿金额等作为衡量该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实证的研究中,Palmrose将“八大”事务所和“非八大”事务所分成两组进行对比,经过对1985年至1985年这二十年间会计师事务所涉及到的所有法律诉讼案件进行详细研究后发现,“非八大”事务所涉及诉讼的频率明显高于“八大”事务所,所以,“八大”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他的研究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一个道理:强化审计师的法律责任意识和提高审计师诉讼成本,从而降低审计师由于职业不谨慎和违背职业道德所带来的预期收益,是约束和控制审计师行为的有力措施,也是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途径之一。

3 对审计失败研究的展望
总结上述国内外有关文献,分别对审计失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可以发现在这个问题上国外比国内研究得更早更深入。

我国现处于资本市场新兴时期,注册会计师事业相较于其他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起步晚,发展也较缓慢。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队伍在不断壮大的
同时,审计风险也越来越大。

在对大量研究文献的阅读基础上,本文从审计失败定义入手,运用相关所学知识,归纳总结了审计失败的因素,同时具体分析了我国近年刚发生的夏新电子审计案例,提出了对审计失败的防御措施。

因此,本文的研究对如今高度关注的审计质量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