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工作实施方案一、监测目标逐步建立并完善重庆市学生营养状况监测评估工作制度,及时跟踪了解和科学评价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的效果,为宏观决策、进一步制定营养改善的有效措施、推动相关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内容本次监测分为常规监测、重点监测。
(一)常规监测在黔江区、城口县、丰都县、武隆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共12个区县进行。
各个区县按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家庭(个人)供餐3种模式将小学和初中进行分类,各类学校分别随机抽取不低于10%的小学(含中心小学和教学点)和初中,作为常规监测学校,每种供餐模式抽取的小学和初中学校应达到3所及以上;监测的小学和初中学校总数达到10所以上。
学校数量不足时,对所有的学校进行常规监测。
在常规监测学校中,按年级分层,以教学班为单位随机整群抽样,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每个年级抽取1-2个班,确保每个年级达到40人左右,要求男女生基本各半。
(二)重点监测在奉节县和武隆县开展。
在重点监测县的常规监测学校中,分别从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家庭(个人)托餐等3种供餐模式的学校中,随机选择2-3所小学和2-3所初中作为重点监测学校。
如某县仅存在1种供餐模式时,需抽取3所小学和3所初中;某县同时存在3种供餐模式时,则共需抽取6所小学和6所初中。
在重点监测学校中,按年级分层,以教学班为单位随机整群抽样。
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每个年级抽取1-2个班,确保每个年级达到40人左右参加重点监测,要求男女生基本各半。
三、监测指标收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县、参加监测的学校和学生的基本信息,定期开展各项监测指标的测定。
(一)学校和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生体检、问卷调查等信息与“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学校及学生基本信息挂钩。
每年开展监测前,与当地教育部门核实当年参加监测的学校和学生的基本信息。
1.学校基本信息。
包括学校代码、学校名称、学校举办者类型、学校驻地城乡类别、学校办学类型、补助标准、供餐模式和学校地址。
2.学生基本信息。
包括学校、年级、班级、学籍号、身份证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健康状况、身高、体重、是否享受“一补”等。
3.监测编号。
监测县和监测学校编号采用“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相应的编号。
如果当地没有统一编号,疾控中心需自行编号,并记录在案。
(二)常规监测指标1.监测县基本情况。
收集“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学生总数、不同供餐模式学校数和学生人数、寄宿生人数、享受“一补”人数等信息。
每年9月由各区县教育部门填报,加盖公章后提交。
2.学校基本情况。
采集学校学生总数、供餐模式及人数、补助标准、寄宿生人数、享受“一补”人数、学校食堂情况、健康教育课开设情况等。
每年9月由学校主管校长填报,加盖学校公章后提交。
3.学生膳食摄入情况。
采集学校食堂为学生提供的各种食物的入库量、结存量和用途,以及这些食物供应的早、中、晚餐的天数和就餐人数等信息。
由学校食堂管理员或其他供餐单位管理员每2个月上报一次,需加盖学校/供餐单位公章。
在奇数月上旬,上报前2个月的报表,如7月上旬上报5月和6月的《供餐单位供餐表》。
对于家庭(个人)托餐,由主要责任人签字。
4.学生因病缺课情况。
采集各学校每天应到校学生数、实际到校学生数和因病请假学生数(主要是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学生数)信息。
每月上旬,由学校的分管校长或卫生老师/校医上报前一个月的报表,需加盖学校公章。
例如,4月上旬上报3月的《学生出勤表》。
5.学生的身高和体重。
每年9月按照标准程序测定监测学生的身高和体重,身高和体重的测量设备应达到标准要求,监测结果及时上报。
(三)重点监测指标重点监测县、学校和学生在开展前述各项常规监测指标的同时,完成以下重点监测指标的测定。
1.学生基本情况。
采集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状况、食物摄入、饮食行为、营养知识、以及呼吸和消化系统常见病等信息。
每年9月,经疾控中心调查员讲解后,参加重点监测的小学三年级及以上学生和初中学生填写问卷。
2.血生化指标。
每年9月,由重点监测县疾控中心会同教育部门对参加重点监测的学生进行血样采集。
由经过培训并合格的专业检验人员采集血样,按照统一标准方法现场测定血红蛋白水平。
随机抽取参加重点监测的小学学生和初中学生,每个年级约40人,共360人,获得学生家长的知情同意后,采集静脉血5ml左右,分离、冷冻保存血清样品,由省疾控中心、营养所或其委托单位按照统一标准方法检测血清维生素A和维生素D等微量营养素水平。
3.学生学习成绩。
秋季开学时,学校提交重点监测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试主要科目的成绩,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和体育。
语文、数学、英语成绩均以百分制录入。
如某校语文满分100分,该学生的原始成绩85分,则上报分数为85分;某校数学满分120分,该学生的原始成绩90分,则上报分数为75分((90÷120×100=75)。
体育成绩为各项目测定的原始结果,如:测定立定跳远达到1.23米,则提交的立定跳远成绩即为1.23米。
四、评价方法通过监测评估,掌握不同地区参与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学生分布和经费使用方式,了解学校食堂的食物供给情况,并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膳食指导,达到均衡膳食的目的。
分析“营养改善计划”对贫困农村学生的营养状况、呼吸道和消化道常见疾病发生率、缺勤率、学生营养相关疾病和学习能力的影响。
通过不同地区、不同供餐模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比较,当年监测指标与历年指标比较,以及与全国农村学生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综合评价营养改善计划对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影响,并提出建议。
五、组织管理(一)职责分工。
市卫生计生委和市教委负责本市监测工作的组织管理,根据国家工作方案要求制定本市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督促指导工作。
市疾控中心负责对本市的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指导、质量控制及人员培训,对各区县上报的数据进行审核、分析,撰写技术报告并形成全市评估报告送市卫生计生委。
区县卫生计生委和教委根据监测方案,组织辖区内疾控中心和监测学校具体实施本地监测评估工作,由区县疾控中心形成监测报告和分析评估报告,报各区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领导小组和上级主管部门。
各区县疾控中心在监测学校的配合下,负责监测工作的具体实施,开展数据收集、录入,及时上报监测结果,规范管理监测资料。
监测点学校由学校领导及有关人员组成工作组,配合完成监测任务。
(二)经费保障。
中央财政安排20万元保障重点监测区县项目工作实施,常规监测区县经费由市财政疾控专项资金保障,不足部分按照《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各区县卫生计生委积极与财政、教育部门沟通,落实配套经费。
(三)工作队伍。
卫生计生和教育部门配合,共同开展监测,紧密结合学生体检、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学期考试等,开展各项具体工作。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加强营养科室建设,监测人员必须是卫生和/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接受岗前培训,熟练掌握检测方法,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四)资料管理。
监测资料属于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的一部分,监测工作具体实施部门和个人,未经主管卫生行政部门许可,不得擅自公布或发表监测信息资料。
原始资料归档保存在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备查。
各级执行机构详尽记录项目内容和进度并建立档案。
内容包括经费下拨与使用、培训、监测进度及监测结果、组织管理和技术督促指导等与项目有关的全部文件和技术资料。
(五)质量控制。
监测人员必须是培训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按照工作方案开展监测工作,新充实的人员必须接受岗前培训,熟练掌握监测方法,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现场调查要制定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参加监测的实验室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对所用仪器、器械进行定期校准,定期开展实验室间质量控制和内部质量控制。
建立监测数据的审核抽检制度,对现场监测资料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地抽查。
2017年度重庆市学生常见病及健康危险因素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一、监测目的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通过开展学生常见病及健康危险因素监测,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常见病基本状况及其主要健康危险因素,为进一步采取健康干预措施和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范围和条件(一)监测范围沙坪坝区、开州区、云阳县、奉节县、江北区和北碚区,共6个区县。
(二)监测学校全市共选择39所监测学校,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扩大监测范围,监测学校的选择原则上应兼顾城乡分布和寄宿制学校,各区县监测学校数量如下:1、沙坪坝区、北碚区和江北区每个区各抽取8所监测学校,包括小学2所、初中2所、高中2所、职业高中1所和综合性大学1所,3个区共计24所监测学校。
2、开州区、奉节县和云阳县每个县(区)各抽取5所监测学校,包括小学2所、初中2所和高中1所,3个县(区)共计15所监测学校。
三、监测内容和方法(一)学校卫生工作基本情况监测区县学校卫生工作基本情况,包括学校卫生工作开展情况、人员经费保障、政策支持和传染病监测等内容;监测区县中小学、大学学校卫生相关情况,包括人员经费保障、硬件设施、学生体检和健康教育情况等内容。
(二)学校环境卫生状况调查监测点学校饮水、食堂、厕所、宿舍卫生等内容,并在每个监测城区或郊县随机选择3所学校,每所学校监测6间教室(要选择开展学生常见病及健康危险因素监测的班级教室),对教室面积、课桌椅、黑板、采光、照明、室内微小气候及空气质量进行实地检测。
(三)学生健康危险因素及常见病情况每个监测点学校调查三个年级共240名学生,小学调查四至六年级学生,其他调查一至三年级学生,每个年级随机选择1至3个班80名学生(人数不足可在邻近学校抽取同年级学生补充)。
重点监测学生近视等常见病患病状况和危险因素,内容包括营养不良、超重肥胖、视力不良、龋齿、血压偏高、贫血等。
四、组织实施(一)职责分工市卫生计生委和市教委负责项目工作的组织实施,组织相关人员对各区县工作开展督促指导;区县卫生计生委、教委负责本辖区范围内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
市疾控中心确定专人负责监测工作,制定全市工作实施方案,开展技术培训,负责全市监测工作的技术支持;形成全市学生常见病及健康危险因素分析评估报告,并提出建议;评估报告于年底送市卫生计生委。
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负责协助、指导区县监测学校配合做好现场调查工作;及时共享监测学校已有健康数据。
项目区县疾控中心应组建监测工作小组并明确职责分工,做好现场调查、数据录入、审核及总结上报等工作。
项目区县确定的监测学校应当积极配合本地疾控中心开展相关工作。
(二)质量控制1.监测学校和监测对象的选择应遵循科学、严谨的原则。
2.市疾控中心在接受国家级培训后,对监测区县疾控中心监测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并考核;3.监测人员应当由专业人员组成,监测人员要实地监测学校环境卫生状况,相关测量仪器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4.监测人员认真组织学生填写调查问卷,确保收集真实可靠的信息,避免出现任何诱导和暗示;5.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教育部门要组织开展好现场督促指导和抽样复核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