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发展心理学第七章 个体语言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第七章 个体语言的发展
区别: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言语是个体的心理 现象。言语是人脑的功能。个体死亡——言语过程 停止,语言存在。语言属于社会学研究的范畴;言 语: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2)语言是交际、思维的工具,言语是交际、 思维的过程。
联系:
交叉学科——心理语言学
(1)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虽然是在人类社会发展 中逐渐演化、发展的,但也不能脱离人的具体的言 语交流活动,同时,只有通过人的言语活动,才能 发挥语言的交际工具的作用。
(三)基本语法结构的掌握 语句的发展:我国儿童心理学的研究:
1、句型由简单到复杂。 2、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陈述句—疑问句—否定句—感叹句—被动句……
3、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 4、从不完整句发展到完整句。
(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1、从对话性语言发展到独白性语言。 三岁前主要是对话性语言,独白性语言主要在 幼儿期发展。
3、语言的功能:
(1)储存和传授人类知识经验的功能:人类生产、生 活的知识、经验能够世代传承,离不开语言、文字 这个工具。
(2)信号交际的功能:通过语言,人类彼此交流、 传递极为复杂的、丰富的思想、情感。
(3)思维的工具:人类个体掌握了语言之后,主要 凭借语言进行思维:概念是思维的支柱,而词是思 维概念的承担者——概括性的特点。
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于语言的 获得过程:
(1)儿童与成人相互作用中确实有很多 强化和模仿机会。
(2)儿童与成人语言的互动是影响儿 童语言获得的重要基础。
(3)虽然LAD的存在还没有得到神经生 理学上的证实,但从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只有人类才有语言上来看,这种独特的脑 机制确实是有可能存在的。
语言能够调节、控制心理活动及行为,使人类超 脱了动物界。
二、言语的概述
1、言语的概念:言语是个体运用语言来 表述自己的思想、与他人进行交际的过程。 言语的理解和表达是复杂的个体心理活动过 程。因而言语是人体的心理现象。
在言语过程中,不仅需要各种心理活动的参 与,而且需要人类特有的高度发达的语言中 枢的调节和控制才能完成。
2、从情景性语言过度到连贯性语言。 3、说话的逻辑性逐渐提高。 4、逐渐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
(五)内部语言的发展
1、特点: 1)内隐性:思考问题的语言 2)简约、片段、不完整:关键词的迅速跳跃 3)具有自觉分析综合的机制和自觉调节机制 内部语言是在外部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其过渡
期表现为自言自语。 2、幼儿的自言自语:表现为游戏言语和问题言语。
斯金纳提出用S-R技术鼓励儿童言语发展三种方式:
回声反应:当儿童正确重复父母某些词的发展,父 母立即给予鼓励。
对婴儿的请求作出言语的反应:当儿童表述一种需 要,它使用的这些词近似于这种需要,父母立即给 予鼓励。
操作性应答:当儿童对环境中的一种特定的刺激作 出优先的口语反应时,成人要对他肯定。
第七章 个体语言的发展
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探讨个体语言发展研究领域: 其一,是关于个体典型的语言发展过程的
描述。 其二,解释语言的习得和发展以及相关的
研究发现。
第一节 概述
一、语言
1、语言的概念: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用于 交际的符号系统。即:是语言的基本材料词 汇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构成的用于交际的符 号系统。
内部 思维的语言。具有内隐性、 言语 简约性和片段性、跳跃性。
3、个体言语发展的条件:
(1)要有正常语言发生的生物基础 发音器官的成熟:
人的发音器官:呼吸器官、声带、喉头、 口腔、鼻腔和咽腔 大脑神经中枢的成熟:语言中枢成熟水平的差异性 导致儿童语言能力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影响儿童开口说话的月龄、发音的清晰、对周 围语言刺激的敏感性、语言内容、语用方式等等。
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 三、强调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的语言获得理论
一、强调后天的语言获得理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强化说:
代表人物:斯金纳B.F.Skinner 主要观点: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语言的决定性的 影响。主张语言的形成、获得与行为一样,是通 过联想的原则,经选择性强化形成的。 即:主张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
每一种特定的语言都具有本民族的特殊性。社会 成员必须掌握本社会集团的语言才能与其它成员进 行交流。
(2)生成性:
一方面是指,每一种语言都能根据有限的语言规 则和词汇生成无数的句子。 ——新词的产生。
另一方面是指掌握语言的个体运用有限的语法规 则和词汇生成许多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自己的语言特色。
强调给儿童提供好的语言环境。 质疑:儿童模仿成人语言,并不意味着模仿产生语言。 布朗实验:儿童对成人语言的模仿随年龄的增长而逐
渐减少。
二、强调先天的语言获得理论
乔姆斯基的先天论 假设:人类不同的语言存在一种基本的形式——
普遍语法,同时人类习得语言的时间和方式也存在 普遍性。不同的民族之间,儿童掌握母语的阶段和 各阶段表现出来的特征极为相似
(2)言语能力受个体掌握语言状况的制约。
2、言语的分类
对话 情 景 性 、 反 馈 性 、
口头 言语 直接简单
外部 言语
言 语
言语 独白 没有别人言语支撑, 言语 长而连贯的言语
是人类言语活动的基本形式,是 指个体凭借自己的发音器官发出 某种语音,来表达和交流的活动
书面
凭借文字来表达自己思想。
言语
(一)简单发音阶段(半岁前) (二)开始听懂成人说的词
(7至8个月) (三)最早说出第一批词
(10个月至1岁)
二、语言的形成期:语言的雏形。 一岁以后是语言的形成阶段,到2、3岁就
能自如地交流和表达。 (一)单词句阶段(一岁至一岁半)
用一个单词表达一个句子。最早掌握的 词是名词。1岁半以后语言的理解能力 迅速发展。
特点: 1、固定化:词往往同固定的物体甚至物体的 背景联系起来。 2、语义笼统:语义理解范围过宽。 3、以词代句:语音不清晰,语义不明确。 4、单音重复,以音代物。
(二)简单句阶段(一岁半至两岁) 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迅速发展,出现句法结
构完整的句子—电报性语言,剔除句子的修 饰成分。 1、句子简单、短小。 2、句子不完整。 3、语序颠倒。
(三)复合句阶段(2至3岁) 主导句依然是简单句,复合句占30%。
1、两岁前儿童的语言是涉及当前存在的事物 和当前的需要,而这一时期孩子开始表达 当前不存在的事物。
2、用句子表达事物之间的简单的关系。 3、开始表达时间概念。 4、能够使用评价性语言。 5、能够用语言组织和支配简单的行为。
三、儿童语言的发展期
(一)语音的发展: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 壳,四岁前儿童已经掌握了本民族的全部语 音。
大脑皮层的发展对语音的调节和控制机 能加强,建立语音自我调节机制。(听觉控 制机制和动觉控制机制)
中国儿童语音发展特点: 韵母发音的正确率较高, 声母发音的正确率较低,
从出生到3、4岁,
语音的扩充 儿童能够发出的
语
语音越来越多。
音
发
展
出生时能够掌握全世
趋
界任何民族的语言,
势
但由于本民族的语音
语音的收缩 习惯,只需用一定方
式发出某些音,发音
机制固定,学习其它
语音感到困难。
(二)儿童词汇的发展:
词汇是建构语言的基本材料。 1、词汇的数量迅速增加。
幼儿期是词汇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3岁:1000—1500个 4岁:1600—2000个 5岁:2000—3000个 6岁:3000—4000个
(2) 要有正常的语言环境
第二节 儿童语言的发展
一、语言的准备期
——前语言期,
语言的儿童多数心里 领域的发展始于出生和出 生前,但语言不同,1岁 左右才会发出可辨识的单 词,并且要到18个月才开 始将单词联合起来使用。
一般把儿童出生到能够说出的 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之前这 一时期划为前语言时期。
1)完整、详细,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 2)简短、零碎,常常是遇到问题时出现,是思维
的有声表现。
第三节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探求个体语言发生和发展的内在机制。 一、强调后天的语言获得理论:强调后天的学
习和经验在语言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一)强化说 (二)模仿说 二、强调先天的语言获得理论:强调遗传的、
首先,语言以其物质化的语音和字型能够 被人直接感知,词汇包括音、义、形。词汇 标志着一定的客观事物;语法规则反映人类 思维的逻辑规律,是构成语言的基本框架,
其次,语言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音义 统一的人类交际的工具。
2、语言的特征:
(1)社会性:语言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 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类 共有的特征。
质疑:
1、理论的根据不是实际观察,而是从对较低级 的动物做试验后得出的类比。
2、强化不能解释儿童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听、说 本族言能力的事实。S—R联结有限的数量不能解释 语言行为丰富多彩的变化。
3、亲子观察表明:成人对儿童语言的强化多集 中于内容的真实性,这种强化难以解释语法学习。
4、语言具有生成性,儿童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 不仅扮演被动的角色,而具有无限的创造性。强化 说不能圆满解释这种特点。
思考与练习:
1、试述言语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2、解释以下名词:单词句、事件可能性策略、非言
语策略、词序策略、牙牙语 3、儿童话语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4、儿童使用形容词发展过程有哪些特点? 5、生成转换理论的核心是什么?
5、不能解释处在不同环境中的儿童在学习语言 时的程序是基本相同的。
6、不能解释错过了某个年龄段——关键期,语 言的学习会非常困难。
(二)模仿说
代表人物:阿尔波特、怀特赫斯特、班杜拉等。 主要观点:
主张婴儿语言的获得是在没有强化的情况下, 通 过观察和模仿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