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数学作业的分层布置
许多学生一进入初中,就明显感觉到初中数学“难学”,加上有的教师在作业布置上不仅没有分层要求,而且还随意拔高,补充一些难题,如果学生做不出来,教师还会在课堂上露出不满情绪,致使学生对学好数学的信心不足,兴趣降低,长期下去,还会强化学生“我怎么也学不好数学了”的负面心理暗示,使学生成绩出现过早的分化,使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思想成为一句空谈。
长期以来,笔者逐步探索在作业布置上按教材的大纲和中考考试说明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层次的不同,将每天的作业都分成“最低要求”、“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三部分。
在一般情况下,把基础知识题作为“最低要求”,需要一定技能才能解决的题作为“一般要求”,而需要较高能力才能解答的题就作为“较高要求”。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发现学生有对自己降低要求的趋势时,就适当把一部分高一个层次的题“变作”低一个层次的题;相反,当某个内容比较难学或某个时段学生情绪比较低落时,可以适当把一部分低一个层次的题“变作”高一个层次的题。
总之,要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作为调整标准。
有的教师担心这种做法会鼓励学生“偷懒”或是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但事实上,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自尊心和好强的,从交上来的作业看,在没有实行这种办法时,只能达到“一般要求”的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不服输”的精神鼓舞下,基本都能以“较高要求”作为自己的目标。
这种做法也要求教师要随时掌握每一个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感受,而不是教师自己经验式的理解,因为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准都是千差万别的,而且当个别学生出现问题时要通过单独的辅导和做思想工作解决,不能就个别现象调整对整体的要求。
只要操作得当,这种做法的效果还是很好的。
从现在初中阶段使用新教材的情况来看,结果普遍一般,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往往只是在课堂形式上追求一种“形似”,而没有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没有接受和理解新教材的理念,所以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笔者主张教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不断思考,从而使新课程的新方式、新理念及其应该产生的效果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上都能得到充分体现。
【组稿编辑:李介华】
(作者单位:413409湖南省桃江县修山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