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同济大学 景观生态学16景观生态分析
同济大学 景观生态学16景观生态分析
河谷廊道狭义而言是河道水体及其周 边的带状植被生境。广义包括河谷空 间范围涵盖的河道两侧的行水区、河 岸带状植被、坡地及带状山陵等。
交通廊道。
景观生态过程分析
景观扰动与演变分析
生态扰动的类型
按扰动产生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扰动和人为 扰动。
自然扰动指无人为活动介入的在自然环境 条件下发生的扰动,如火、风暴、火山爆 发、地壳运动、洪水泛滥病虫害等;
动,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依据扰动的机制可 以分为物理扰动、化学扰动和生物扰动。森林退化引起旧 局部气候变化和土地覆被减少引起的土壤侵蚀土地沙漠化 是物理扰动;土地污染、水体污染以及大气污染引起的酸 雨等是化学扰动。生物扰动主要为病虫害爆发、外来种入 侵等引起的生态平衡失调和破坏。根据扰动传播特征,可 分为局部扰动和跨边界扰动。前者指扰动仅在同一生态系 统内部扩散,后者可以跨越生态系统边界扩散到其他类型 的斑块。
扰动与生态意义
火扰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扰动类型,火扰动可以提高生物 生产力,机制在于消除了地表积聚的枯枝落叶层,改变区 域小气候和土壤结构与养分。同时火扰动在一定程度上可 影响物种的结构和多样性。
放牧是人类历史以来一种重要的人为扰动,不仅可以直接 改变草地的形态特征,而且还可以改变草地的生产力和草 种结构。但对于已有较长放牧历史的草原,放牧已经不再 成为扰动,草地的物种已经适应了放牧行为。
既满足各种生态功能又符合生态原则的斑块具有的特点应 是:以较大的斑块作为核心保护区,在其周围地区辅以许 多小型斑块并各自与核心斑块相接。斑块形式受到当地地 形与气候条件、坡向与风向关系的影响。
廊道特征与生态功能分析
廊道的定义
廊道在土地嵌合体中具有较为明显的空间 特征,其结构和功能与景观区域内的连接 度密切关联。廊道定义为一种狭长型的带 状栖息地,许多廊道的形成和地形、气候 与植被的分布密切相关。
扰动与生态意义
扰动的影响是复杂的。一方面,对自然扰动的人 为干涉的结果往往产生较多负面影响。适度的火 灾和洪水在较大程度上可以促进生物多样性保 护,但由于火灾和洪水常常会对人类活动造成巨 大经济损失,常常受到人类的直接干涉。人类对 自然扰动的人为再扰动,不仅仅导致生物多样性 减少,同样会导致人文景观多样性的减少。另一 方面,扰动在物种多样性形成和保护中起着重要 作用,适度的扰动不仅对生态系统无害,而且可 以促进生态系统的演化和更新,有利于生态系统 的持续发展。扰动可以看作是生态演变过程中不 缺少的自然现象。
践踏是造成生态系统产生空地,为外来物种侵人提供场 所,阻碍原来优势种的生长。适度的践踏减缓优势种的生 长可促进自然生态系统保持较高的物种丰富度。但不适合 季节和时机对物种结构的恢复生长的影响具有显著负面影 响。
外来物种入侵往往是由于人类活动或其它一些自然过程而 有目的或无意识的将一种物种带到一个新的地方,外来种 缛侵的结果是对本地种的扰动,最终成为对当地生物造成 危害的一个物种,对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消极作用。
廊道分析
包括植被廊道、踏脚石系统、河谷廊道和交通廊道四种。 (1)植被廊道。通常发生在线型的空间结构中,如河谷
两侧,交通走廊两侧、边界空间等。以边界空间为例,通 常是已建成的城市开发区与大型生态斑块之间的缓冲带。 其线型以不规则形式较佳。 (2)生态踏脚石系统。位于大型斑块之间由一连串的小 型植被斑块组成。连接程度的高低是踏脚石系统稳定性的 重要因素。连接度高的踏脚石系统具有类似于廊道的作 用。以簇群模式发展的踏脚石组合,才是一种最为稳定的 系统。踏脚石之间的间距必须在可视距离范围内才具备连 接功能,因此踏脚石系统的最大有效间距须视不同的生物 保护目标而定。
找出造成系统现实状态、功能和理想状态、功能 之间差距及其原因,提出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问 题的范围,初步提出系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景观生态分析的原则
整体优化原则 多样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斑块——廊道——基质分析
斑块是景观结构中最简单的一种形式。在整个区域范围 内,大型生态斑块是唯一具有完整的景观结构并保存有完 整的植被,足以保护水源及溪流廊道,维持斑块内生物多 样性为脊椎动物提供栖息地的区域。许多观点认为生态保 护就是保护所有未开发的大型斑块,但从景观生态学的角 度出发,原始斑块的保护并不一定是维护生态多样性的最 佳方案。许多小型的斑块或小斑块间相互串接而成的踏脚 石系统特别适于某些物种散布其间。小型斑块的存在使得 以林地为基质的大型斑块间产生更多样化的纹理,可补充 大型斑块的不足。
人为扰动是在人类有目的行为指导下,对 自然进行的改造或生态建设,如烧荒种 地、森林砍伐、放牧、农田施肥、修建大 坝、道路土地利用结构改变等。
生态扰动的类型
依据扰动的功能可以分为内部扰动和外部扰动。 内部扰动是在相对静止的长时间内发生的小规模扰动,对
生态系统演替起到重要作用。 外部扰动(如火灾风暴、砍伐等)是短期内的大规模扰
景观生态分析
王云才 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
景观生态分析目的
了解环境系统所包含的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 分布特征,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确定 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和合理利用限度。
分析环境对系统的限制、约束因素和程度,特别 是不利影响和障碍因子及其作用的大小,确定约 束的临界值或极值等;预测环境发展变化,特别 是人类活动对于环境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寻 求趋利避害、利用和保护相结合环境政策和对。
土壤物理扰动包括土地翻耕平整等,改变了土壤的结构和 养分状况。对于具有长期农业种植历史的地区,大多物种 已经适宜了这种扰动,影响往往较小。同时土壤物理扰动 可以导致地表粗糙度增加,为外来物种提供一个安全的场 所。土地翻耕有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可以减少物种的丰 富度。
扰动与生态意义
土壤施肥扰动是改变土壤养分或化学成分,化肥和农药施 用导致淡水水体的富营养化,促进某些物种的快速生长, 而导致其他物种的灭绝,造成物种丰富度的急剧减少。对 于比较贫缺土地更为有利于外来物种的人侵,增加土壤中 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