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杨艳芳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1)彝族火把节民俗现象分析 .................................................................................................- 1 - 彝族火把节民俗基本分析 ........................................................................................- 1 - 彝族火把节为何为民俗以及所属类.............................................................- 1 -彝族火把节存在的地域和藏于的人群.........................................................- 1 -彝族火把节的基本形式....................................................................................- 2 -彝族火把节传承情况 ........................................................................................- 2 -内涵文化情况......................................................................................................- 3 - 彝族火把节民俗变异情况分析 ...............................................................................- 4 - 群众参与度变化 .................................................................................................- 4 -形式变化...............................................................................................................- 4 -社会交往内涵变化.............................................................................................- 4 - 影响彝族火把节民俗传承变异的因素分析.........................................................- 5 - 受环境与人口的影响 ........................................................................................- 5 -受文化的创新与移入 ........................................................................................- 6 -文化的丧失...........................................................................................................- 6 -因人类价值观的改变 ........................................................................................- 6 - 我认为30年后的彝族火把节民俗的传承情况...........................................................- 7 - 将会继续保留、消亡及会保留但有所变异的习俗...........................................- 7 - 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 7 - 火把节的社会教化功能的扩大......................................................................- 7 -由宗教性向经济功能的演变...........................................................................- 7 -娱乐功能的扩大 .................................................................................................- 8 -彝族火把节民俗现象分析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佳节,自汉唐起已沿袭一千多年。

火把节一般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历时三天。

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

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

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

因此又称过大年。

彝族火把节民俗基本分析火把节是彝族自己的传统节日,内容包罗万象,形式多姿多彩,节日中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包涵着各民族的文化现象及其深层的文化精神,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文化色彩,是云南少数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最集中、最充分的体现。

在全球化文化盛行的今天,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逐渐消亡,具有丰富文化内容的少数民族节日,是各族人民艺术文化的显著表征和重要载体,是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火把节为何为民俗以及所属类各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来源于绚丽多彩节日背后浓郁的人文精神,及其深层凝聚和高度浓缩的文化价值。

在火把节期间,各家各户不仅要祭祀地神、谷神,还要祭祀祖灵,举行摔跤、赛马、斗牛羊、打跳、选美等各种民间游艺活动。

彝族传统火把节,是川、滇、黔、桂四省区彝族共同的节日,在彝族血缘认同难以为续的现实语境下,火把节是进行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也是彝族传统文化活性传承的重要机制。

彝族传统火把节,具有祈求农作丰产,进行礼德教育,实施民间文艺传承以及整合彝区的文化意义。

彝族火把节是一种精神生活民俗,彝族火把节代表着彝族人民对火的崇拜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彝族的火把节来源于一个有关英雄战胜魔王(或天神)的传说,这位英雄与魔王双脚摔跤、角力,还教人点燃火把烧杀恶灵所化的蝗虫,保护了拍村寨和庄稼。

为纪念这一事件,每年火把节,就要象征性地复演传说中的故事,渐渐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

彝族火把节存在的地域和藏于的人群彝族分布在云贵川,大多数地方每年都会庆祝火把节。

其中四川凉山州西昌的火把节最为隆重,凉山州其他县和乡镇也会举办大大小小的庆祝活动,"火把之乡"普格县和布托县两地火把节也是值得参加的。

云南楚雄、昆明石林等每年也会举办火把节。

不论男女老少,到了火把节都会穿上节日盛装,点起火把,载歌载舞。

彝族火把节的基本形式火把节是流传在地区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活动,是彝族人民的年节,于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举行,节日时间长短不一。

节日期间,节日活动中都要燃篝火歌舞,举火把游田地,具体内容和形式各地、各支系不尽相同。

在民间,大多数地方节日过三天。

彝家村寨欢庆祝福、一派喜气,邻近的村寨约定地点举行节日庆祝仪式。

节日当天,彝家人以事先准备好的用松树做成的火把,分别向家堂、家人、灶房、畜厩、家门、田间地头祭祀,各处撒一把火把,祝福家人平安、家畜兴旺,祈求驱害除虫、五谷丰登。

之后,走亲访友,村邻串门、相互祝福,家家户户杀鸡宰羊、合家欢宴。

夜晚,火把通明,人们欢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欢度节日。

第二、三天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如集体游乐、斗牛、摔跤、打磨担秋、唱歌跳舞等庆祝节日,有的持续数日。

节日期间,除庄重的祭祀活动和热烈的歌舞、文体活动外,彝家人还烹饪美味佳肴,邀约亲朋好友聚饮,唱酒歌、欢庆自己美好的节日。

席间,有卜卦的习俗。

席毕,大家围坐在火塘边,老人给小孩唱古歌(讲述彝族的历史)。

彝族青年男女则会成双成对出现在篝火旁、松树林中、姑娘房里谈情说爱。

少数地方节日过三天以上,有的地方还进行地方特色的歌舞表演。

双柏县罗武支系的彝族,火把节从从农历六月二十三开始至二十七日结束。

双柏县法小麦地冲一带的彝族,火把节还要跳源于彝族原始的虎崇拜的“老虎笙”,场面壮观热闹。

禄丰高峰地区的彝族,火把节从六月二十日开始二十七日。

永仁凉山的彝族,火把节别具风格,从六月二十四日下午人们吹响牛角号开始,开展对唱、歌舞、跳脚、摔跤、赛马、射弩、打秋千等活动,一直到六月二十九日才结束。

武定一带的彝族纳苏支系过火把节还有斗牛、摔跤、打磨担秋等活动。

元谋小凉山一带彝族的火把节要唱《掌火歌》、《赞火歌》、《冲门歌》等。

彝族火把节传承情况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人的思想大解放,中国的节日传统不仅得到了复兴而且也在被不断创新、发展和合理利用。

彝族火把节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复合性的文化表现形式,居于彝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框架的核心地位,彝族服饰、彝族银饰手工技艺、口弦音乐、民族体育竞技与游艺、民间歌舞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粹都附丽于、展现于完整性的节庆活动之中。

早在2006年,彝族火把节就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第一批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后又入选“中国十大民俗节日”,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旅游业的广泛关注。

2014年3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这是我国首个国家层面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作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核心项目之一,彝族火把节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广泛传播的社会影响,亟待总结和提炼丰厚的文化底蕴,进而不断丰富新内容、发展新形式、开辟新渠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