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学习动机的激发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学习动机的激发
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 ①渴望实力、成就和面向世界的自信 心、以及渴望独立与自由; ②渴望名誉与声望。希望得到来自别 人的尊重;受人赏识、注意或欣赏。 思考:为什么有些小学生会有自卑感、
虚弱感或无能感?
自我实现的需要:
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学习动机的培养的建议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习动机
——维护好奇心 满足学生的缺失性需求 ——爱与归属 ——自尊 让学生确切了解学习的性质 帮助学生设定他们的目标 让每个学生均获得成功的经验。 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反馈。 指导学生正确归因。
反馈时要注意的问题
(1)反馈可分为课堂质疑的反馈、课后练习反馈
唤起功能 指向功能:为什么学,学到什么程度 强化功能:高的动机水平能取得高的学业 成就;高的学业成就也能增强动机的水平 维持功能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
(一)根据学习动机作用的久暂以及它与活动目 标的关系 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二)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 内部学习动机 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引起 学习者的兴趣所在及追求的目的 外部学习动机 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由学习者或学习活动以 外的客观因素引起的
一、学习动机含义及其功能
(一)学习动机的内涵 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 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 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讨论:学习动机较强的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什
么体现?
基本成分: 学习需要 学习期待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学习需要——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 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主观体验形式: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 向。 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附属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 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 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成就动机的三个组成部分在动机结构中所占 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通常随年龄、性别、 人格特征、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 化而变化。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可以增 强动机作用;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 为什么? 动机是以学习行为为中介来影响学习效果的。 而学习行为除了受学习动机的调节和控制外, 它还要受学习基础、教师指导、学习方法、学 习习惯、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健康状况等一 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 计。 影响因素: 父母对子女的要求 原来的学习成绩 学生在班级中的成绩名次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水平 诱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 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分积极诱因和消极诱因 学习期待与诱因的关系
(二)学习动机的功能
在个体行为表现时给予需求的满足(强 化),就会强化保留该行为的外在动机。 可能造成的问题: 学生只为外在诱因而学习,为追求奖励而 读书,为追求分数而求知。但能得到奖励 的毕竟是少数。其他学生因得不到奖励而 学习动机低落。 学生在外在动机的影响下往往对学习的深 入程度不够,不易产生学习的迁移。
第七章 学习动机的激发
本章学习提要:
学习动机概述 学习动机含义及功能 学习动机的种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理论 强化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学习动机的培养 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概述
案例:小学生中不爱学习、不会学习的现象 原因? 何为动机? 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 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为什么这次成功 了/失败了?
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
稳定性
结果归因 责任归因
内在性
可控性
稳定
不稳定
内在
外在
可控
不可控
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 任务难度 运气好坏
身心状态 外界环境
成败归因理论的教育意义
1.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 2.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
思考:两个同样获得考试成绩优秀(失败)的学
认知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 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 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个体想要通过学业成 就而赢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问题: 这种内驱力从何而来? 学校中哪些教育手段是利用这种自我提高的 内驱力?
小明数学考了50分
题目太难 准备不够 脑筋突然短路 身体突然不适 老师教学问题 黄历说:诸事不宜
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
(一) 成败归因理论的基本内容 归因:个人在行为之后,对行为结果成功与失败的认知解释。 任何人都有探索自己行为成败原因的倾向。 个人以后类似行为动机的强弱取决于其对行为结果所做的归 因。 解释行为结果时,个人所做的归因是复杂而多向度的。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正向一致 学习动机 学习行为 学习效果 十 十 十
负向一致 正向不一致 负向不—致 — — — — 十 十 十 — —
应当把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水平 作为重点来抓。
学习动机的理论
强化理论(自学)
成就动机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 自我效长性需要
自我实 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基本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基本需要与成长需要的最大不同: 基本需求一旦满足其需求程度就会降低。 成长需求强度反而因获得满足而增强。
归属和爱的需要——社交的需要
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学的关怀 爱护理解;
要点
成功——能力归因(或兴趣)
失败——努力归因(或学习策略)
思考题:利用动机理论解释案例
有一位同学,他的家庭情况不好,父亲生 病在家,母亲身体又不好。他认为命运不 公平,但又没有办法,比较悲观。
班主任了解情况后,不仅鼓励他,还给他 讲述了许多逆境中出人才的例子,激励他 奋进。同时,班主任还向学校提议,给他 减免部分学费。该同学在大家的帮助下, 逐步从消极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不仅精神 面貌焕然一新,学习成绩也上去了。
如何面对 成功机率 大约50% 的任务?
一个人稳定的追求 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能满足个体需 成就的个体倾向 要的刺激物
力求成功的动机 避免失败的动机
某人对某一任务是否 成功完成的主观概率
成就动机理论的教育意义
条件: (1)根据学生个人的能力,创造一定条件放 手让他们去独立完成,以激励他们强烈的成 就感; (2)给学生的学习任务难度要适中; (3)对学生的进步要有明确的、及时的反馈。
忽视了个人的自我实现与社会生活条件之间的关系
及其社会价值。
教育启示:
要对成长中的个体给予良好的教育环境, 使其各种基本需求获得满足后,个体才会 自发性的继续成长。
志存高远——动力的源泉
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
动机强度 = F(动机水平×期望×诱因)
成就动机——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
和考试后的反馈,不同的反馈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2)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否已经达到了学习 目标,而且还要让学生知道他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 或是否偏离了目标; (3)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反应比让他知道什 么是错误的反应更重要; (4)反馈要及时,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
生由于归因不同,以后的学习动机有什么不一样?
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免除习得性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
将成败因素视为自己的责任(努力)积极 归因。 将成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或其它外在因 素。消极归因
习得性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 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 状态与行为。 当个体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时,会导致学习与 生活中积极主动性的丧失。这将给其一生的发 展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
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 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 物。 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 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 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需要层次理论的演进
对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
比较系统; 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 比较客观、准确。
否定了人的需要的社会历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