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洲地理分区整理笔记

非洲地理分区整理笔记

第八章非洲第一节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一、非洲的地理位置:1、面积:3031×104km2,为世界第二大洲。

2、经纬度位置:大陆东起索马里半岛哈丰角(51° 24' E) 西至塞内加尔境内佛得角(17° 33' W)南起南非境内厄加勒斯角( 34° 51' S) 北至突尼斯境内本—塞卡角( 37° 21'N) 赤道横贯中部。

3、海陆位置:西临大西洋,东临印度洋,北临地中海二、大陆轮廓单调1 、形态完整且北宽南窄:2、海岸线平直:缺少海湾、半岛和岛屿三、地理位置及其大陆轮廓的地理意义:1 、经纬度位置使非洲东西、南北最大长度相差无几,扩大了海距,增强了非洲气候的大陆性特征。

2、从南北所跨纬度看有3/4 的面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热带大陆;3、赤道横贯大陆中部, 形成了非洲地理景观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的特色。

4、非洲大陆北宽南窄,扩大了东北信风控制的范围,再加上东北信风来自亚洲陆地,更加深了非洲北部的大陆性和干热特征。

5、水平轮廓单调, 海岸线平直减弱了海洋的影响, 使非洲成为一个干热的大陆;缺少天然良港,对非洲内外联系都有不利影响。

第二节古老高原大陆一、地形基本特征1 、高原为主:2、断裂地形广泛发育—东非大裂谷位置:非洲大陆中部,从南向北纵贯东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经红海延伸到西亚的死海和约旦河谷。

组成:东支:赞比西河口—马拉维湖—坦桑尼亚中部纳特龙湖—肯尼亚图尔卡纳湖—埃塞俄比亚—红海、死海—约旦河谷西支:马拉维湖—坦葛尼喀湖—基伍湖—阿明湖—蒙博托湖,该湖以北,裂谷逐渐消失裂谷形态:谷壁陡峭、谷底平坦、附近多火山,地壳不稳定成因:东非大裂谷带是一断裂陷落地带,它是在地壳运动过程中,由巨大的断裂作用形成的。

影响: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不利于交通3、褶皱山脉很少且分布在高原边缘地区。

二、古老大陆1 、从构造单元来看,几乎全部是古冈瓦那大陆的一部分,古陆台面积占全洲总面积的95%;仅南北两端有一小块属后期褶皱带,南端开普地区属海西褶皱区, 西北端阿特拉斯山地属海西和阿尔卑斯褶皱区。

2、从岩性来看,主体是一块形成于5.7亿年至40 亿年前的前寒武纪地盾,古老的变质岩、花岗岩出露地表的面积约占全大陆面积的57%。

3、从地质发展历史来看,原是南大陆古冈瓦那大陆的一部分,后来才分裂成非洲陆块,构造较坚硬稳定,自古生代以来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断裂作用发育。

第三节非洲的气候一、气候特征1、干燥:非洲的干燥气候区约占全洲面积1/3。

2、暖热:年均温大于200c 的地区占全洲95%。

3、气候带南北对称:撒哈拉沙漠面积:横贯非洲大陆北部,东西长达5600公里,南北宽约1600 公里,面积约945 万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32%。

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范围:位于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以南(约350N),140N 以北;西起大西洋海岸, 东到红海之滨。

景观:空气湿度低,云量小,晴空万里,骄阳似火二、气候形成因素:(一)位置、轮廓和面积:位置:赤道中贯,纬度低—形成热带和亚热带气候。

南北回归线穿越南部和北部—干燥气候区广布东北与亚洲大陆相接—加强了北非气候的干燥轮廓:海岸平直—加强气候干燥性面积:大陆中心距海遥远—气候干燥,各地区距海远近有差异—气候区域差异大(二)地形:影响局部气候阿特拉斯山脉、德拉肯斯山脉、喀麦隆山、埃塞俄比亚高原、马达加斯加岛、山地垂直气候(三)洋流:1、加纳利寒流:降低夏季的陆地气温,同时容易形成浓雾,但降雨机会不多。

2、本格拉寒流:吹经其上的西风气流受到强烈的降温减湿的影响,在沿海地带形成凉爽多雾的天气,但不易降雨,形成纳米布沙漠3、几内亚暖流:对吹经其上的气流增温增湿,使几内亚湾沿岸雨水充沛。

在加纳附近,具有离岸的性质,起了寒流的作用。

4、马达加斯加暖流和莫桑比克暖流:水温很高,蒸发强烈,流经其上的东南风获得大量的水汽和热量,为马达加斯加岛和南非东部提供丰富的雨水。

5、索马里洋流:夏季:在流经索马里沿岸的过程中成为离岸流,索马里海岸出现多雾少雨的天气冬季:盛行东北风,形成一股自东北向西南流的寒流。

因此,索马里一带终年都在近岸寒流的影响下,降水稀少,气候干燥。

三、大气环流(一)大气活动中心: 非洲大陆外围:1、永久性气压中心:南印度洋、南大西洋、北大西洋副高中心2、季节性气压中心:1 月:亚洲冷高压、地中海热低压7 月:亚洲热低压、地多雨区: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 少雨区:撒哈拉沙漠中海冷高压非洲大陆内部季节性气压中心:1 月:北非冷高压、南非热低压。

7 月:北非热低压、南非冷高压。

(二)气压形式: 一月:北非三高相连、南非两高一低北非冷高压与北大西洋副高、亚洲高压连成一片 南非热低压介于南大西洋与南印度洋副高之间。

七月:北非一高两低、南非三高相连北非的热低压则与亚洲大陆的热低压相连。

南非冷高压与南大西洋、南印度洋副高连成一片 (三 )盛行风 :1月: a 北非一盛行东北信风(哈马丹风)b 、南部非洲西侧一西南风c 南部非洲东侧一东南信风d 非洲大陆北部一受西风和地中海低压控制 7月: a 非洲北部一盛行东北风 b 、非洲西侧一西南季风 c 南部非洲东侧一东南风(四)气团与天气: 北非热带大陆气团源地:撒哈拉高原 影响范围:北部非洲 特点:干热 天气特征:晴朗、 炎热、干燥 赤道大陆气团:天气特征:燥热、多雷雨 赤道大西洋气团影响范围:几内亚湾沿岸 性质:暖湿 南印度洋热带气团 影响范围:非洲大陆东南部、 马达加斯加岛 气:多雨五)热带辐合带: 干热的东北信风和潮湿的西南季风辐合而成 三、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1 、气温分布特点: 绝大部分地区年均温在 200C 以上; 年均温由赤道向南北递减 ; 北非的大陆性远强于南非 ;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极端气温的分布: 极端高温 — 撒哈拉、红海、亚丁湾沿岸 极端低温 —高原、高山地区 2、降水分布特点: 降水的地区分布不均匀:规律:由赤道及其两侧的热带地区向南、向北递减,直至沙漠,再向外,雨 量由增多。

源地:热带海洋湿影响范围:扎伊尔盆地特点:暖热、潮天气:多雨 性质:暖湿 天降水的时间变化:季节变化:赤道附近小、草原地带干湿季明显、沙漠带小、南北两端干湿 季明显 年变率:四、气候区域:赤道多雨气候区:热带干湿季气候区: 热带干旱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亚热 带湿润气候区:亚热带半干旱气候: 第四节非洲的陆地水一、河网分布与气候、地形的关系:1、主要流域:外流区域:大西洋流域占51%、印 度洋流域占18%内流和无流区域:占31% ,分布于 干旱沙漠区2、 主要辐聚和辐散中心:辐散中心:东非高原和西非富塔贾隆高原 辐聚中心:刚果盆地和乍得盆地3、 河网分布与气候的关系:100N — 100S :河网密度最大 100S —23026/S:河网较密 100N —23026/N :河网稀疏地中海气候区:时令河二、 地表径流的地区分布与季节变化;1、地区分布一极不平衡赤道及其附近径流丰富 向南、向北逐渐减少热带干旱区最少南北端突然增大2、径流季节变化:补给水源:雨水补给为主补给类型:1. 扎伊尔型赤道多雨区河流的代表。

①水量丰富②流量稳定2.沃尔特型几内亚湾沿岸河流的代表。

河网稠密,径流量很大,但流量的季节 变化显著。

3.塞内加尔型热带干、湿季气候区河流代表。

本型流量曲线也呈现一高一 低的情况,4. 沙漠型 流量小而变化又大,洪水期持续的时间很短5.地中海型地中海气候区河流代表,径流季节变化大,洪水期出现于冬季三、 尼罗河1、概况:长度: 6600km 以上 流域面积:约 280× 104km2 河口平均流量:约 2200m3/s非洲的气候类型匚也带沙遵况侵□担蒂車原乞慎 O 高山也桟■也荷晦桃毛仅並崩帶学馬怪源头:东非高原布隆迪境内归宿:自南向北入地中海2、白尼罗河:上源:卡格拉河河流全年水量变化很小:3、青尼罗河: 源于埃塞俄比亚西部塔纳湖水量变化大:四、刚果河(扎伊尔河)全长:437Okm ,居全洲第二位。

流域面积:369 × 104km2 河口年平均流量:39000m3/s 源头与归宿:上游钱贝西河发源于赞比亚北部高原,干流流经刚果盆地,向西南注入大西洋流量:因流经热带雨林地区,水量丰沛水能丰富:四、主要湖泊:1 、类型:裂谷型:位于裂谷带内,形状狭长,深度较大凹陷洼地型:水域广阔,但深度较小2、维多利亚湖面积一6.9× 104km2湖盆成因—位于东西两大背斜隆起断裂带之间的向斜带内。

水位—变化极小。

对气候显著影响—湖面广、蒸发旺盛,湖区多雷雨;在盛行的偏东风吹送下,湖西地区多雨。

3、坦噶尼喀湖湖盆成因:裂谷型。

形状狭长:自西北向东南延伸面积:约3.29万km2 湖水深:平均约700m水位变化小:因位于赤道常年多雨区内第五节非洲的植被土壤和自然资源一、植被土壤带:1 、分布规律:植物种类繁多,区域差异明显;热带、亚热带植被占优势;植物的特有种较多;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以赤道为中轴,南北对称分布。

2、类型:热带雨林-砖红壤区:分布:刚果盆地、几内亚湾沿岸、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植物:种类丰富、多乔木、植被群落结构复杂动物:爬行类、两栖类、热带草原-红壤红褐土类型区:分布:热带雨林区的外围植物:旱生草本植物和乔木,季相变化明显动物:斑马、长颈鹿、非洲狮分布:北非撒哈拉沙漠和南非卡拉哈里沙漠、纳米布沙漠植被:贫乏、以旱生灌木和少数草本植物为主动物:昆虫、爬行动物亚热带森林-褐色土类型区:分布:地中海沿岸和南非西南端植被:硬叶林和常绿灌丛动物:北非蛮羊、北非鹿二、丰富的自然资源1、热量资源:2、土地资源;3、植物资源森林—覆盖率22%,分布于刚果河流域和几内亚湾沿岸草原—分布于50S 以南和10N—170N之间4、水力资源:占世界27%5、矿产资源:变质矿床:铬、钒、钛、钴、铂、金、铀、铁岩浆岩:金刚石分布于非洲南部沉积矿床:南非的煤、锰矿;北非的硝酸盐、西非的铝土矿、北非、西非的石油和天然气第七节非洲的人文地理状况一、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1.增长快: 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2、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26 人,地广人稀分布极不平衡:人口稀疏地区:撒哈拉、卡拉哈里和纳米布沙漠区人口较稠密地区:(1)滨海地区:殖民统治的中心和据点(2)内陆高原:地势高亢,气候较温和湿润(3)铁路沿线:沿线经济发展较快(4)干燥地区的沿河及“绿洲”:灌溉农业比较发达(5)岛屿:自然条件较好3.农业人口比重高,城市人口增长快4. 人口低龄化现象突出二、种族黑种人:占55%,分布于撒哈拉沙漠,埃塞俄比亚高原以南白种人:占26%,分布于北非混血种人:占19%,分布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和撒哈拉沙漠的南缘三、政治地图的变化1、古代非洲—文明发祥地之一2、15 世纪—一战前:奴隶贸易3、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四、贫困的大洲及其成因:(一)贫困表现:1.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经济水平低下2. 畸形经济结构尚未改变3.生产力分布极不平衡(二)贫困原因:1、殖民主义掠夺2、生产资料占有和收入不合理3、政治和社会不稳定4、人口增长过快5、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6爱滋病病毒肆虐五、非洲农业生产:(一)特点:(1)农业是非洲最重要的经济部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