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地球的卫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5课。
在第4课,学生已经了解了月相变化的规律,而月相之所以变化,是因为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绕着地球转动。
经过前面4课的学习以及日常积累,学生已经对月球有了比较多的认识,包括月球的月相变化规律、月球的形状、月球与太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等。
但月球还有很多值得学生探索交流的地方,例如月球的背面,月球环形山的形成等。
本课通过查看图片、查阅资料、模拟实验等活动丰富学生对月球的认识。
观察照片和模拟实验是探索宇宙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前面几课已经有了较好地体验和尝试。
本课将使用查找课外资料这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生课外学习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极大地丰富学生对月球的认知。
通过聚焦问题“月球是一个怎样的星球?月球还有什么秘密?”引入课题,学生作为地球居民,对于陪伴了地球几十亿年的“邻居”月球有多少了解呢?“秘密”一词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探索环节组织学生通过三种活动方式认识月球,活动一是让学生借助照片近距离地观察月球,了解月球的表面特征,通过观察图片来观察宇宙的实际情况,这是探索宇宙的重要方式之一。
活动二通过查找资料的方法了解月球,这也是认知宇宙的重要探究方式。
环形山是月球的重要特征,学生对环形山的成因很感兴趣,故活动三利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去验证环形山的成因。
此实验是本单元的第三个模拟实验,因为学生对模拟实验已经比较熟悉了,所以让学生自主分析提供的材料分别模拟月球上的什么,充分锻炼学生的模拟实验能力。
【学生分析】虽然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关于月球的知识,但是月球还有很多“秘密”吸引着学生,例如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月球的背面是什么样的,月海盆地又是什么样,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所不了解的。
至本课,学生对于模拟实验的理解已经比较深刻,可以利用本课的模拟实验情况对学生的模拟实验能力进行评价。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
2. 月球的表面有很多环形山。
科学探究目标1. 观察对比图片,发现月球的特征。
2. 学会查找资料、整理信息。
3. 能模拟制作环形山,认识环形山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1. 保持探索月球秘密的好奇心和兴趣。
2. 积极搜索整理信息资料,乐于与同学分享。
3. 接纳别人的观点,善于分享和敢于修正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不懈努力,人类对月球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完善。
2. 认识到月球环境不适合人类居住,进而更加珍惜爱护地球环境。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通过比较照片、查找资料和模拟实验三种方式去更加深入地了解月球。
难点:探索环形山的成因,清楚模拟的对象是什么,实验结果是如何证明环形山成因的,更加透彻地掌握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关于月球的图片文字资料,环形山材料(沙子、形状不同的球、模拟地球的沙盘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月球正面和背面的照片。
【教学过程】一、聚焦1. “秘密”分享会。
围绕聚焦问题“月球是一个怎样的星球?月球还有什么秘密呢?”组织“秘密”分享会。
先在小组内进行分享,然后在班级进行分享,教师及时板书。
教师也可以适当分享一些“秘密”,用来与学生交换。
2. 讨论探究方法。
如何获得更多“秘密”呢?有什么办法呢?设计意图:“秘密”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课前组织“秘密分享会”,可以让学生将课外了解的关于月球的信息充分“暴露”出来,这是一个单元前认知的调查,能够帮助老师及时调整教学。
在前面四课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在这里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月球有什么办法,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探索活动一看照片识月球1. 谈话:宇宙的天体离我们非常遥远,无法直接观察。
科学家和我们一样,在探索宇宙时,一般是借助各种天文设备所拍摄的照片来开展研究的。
2. 呈现照片。
给学生提供月球的正面和背面的高清照片,需要说明这些照片分别是由哪些探测器于什么时间拍摄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关注到技术的进步对科学探索的帮助。
给学生讲讲月球的背面是多么神秘,激发学生的探秘兴趣。
3. 及时更新。
学生更新第1课《仰望天空》活动手册中的维恩图中关于月球的知识。
设计意图:在该环节可以多展示一些天体(以月球为主)照片,并说明拍摄这些照片的航天器的名称、拍摄时间。
例如,科学家通过“嫦娥四号”拍摄的照片,了解到月球的背面是怎样的面貌,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技术进步推进科学研究的体会。
活动二找资料识月球1. 制作月球小档案。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太阳和月球的信息,并用一个小册子做成“月球档案”。
2. 交流小档案。
互相看一看小档案,了解更多的信息,对于感兴趣的信息,可以摘抄。
3. 查找资料。
第二种了解月球的方法是查找资料,这也是认知宇宙的重要探究方式。
课堂组织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如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天文图书、视频等资料,或者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电脑室查找资料。
4.及时更新。
学生更新第1课《仰望天空》活动手册中的维恩图中关于月球的知识。
设计意图: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的时间和资料毕竟有限,所以鼓励学生在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书籍、上网查找等)去收集月球的“秘密”,并制作月球小档案,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课外的积极性,收集到更多有趣的“秘密”。
查找资料环节,建议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采用去学校图书馆上课等更加新颖、丰富多彩的方式,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活动三模拟实验识月球1. 提出探究问题。
月球的表面有很多坑坑洼洼的地方,我们称之为“环形山”,那为什么月球有那么多的环形山呢?2. 提出猜想。
学生回答“可能是因为月球没有大气层,不同大小的陨石就会击中月球,从而形成环形山。
”3. 模拟制造环形山。
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实验步骤:(1)把细沙平铺在托盘里;(2)用大小不同的球撞击沙盘;(3)试着撞击出大小重叠的“环形山”;(4)讨论和描述实验过程,理解“撞击”是形成环形山的成因。
4. 画一画。
把模拟实验中撞击出来的沙盘“环形山”画在活动手册上。
5. 写一写。
把其它对月球好奇的问题写在活动手册上。
设计意图:模拟实验是科学家探索宇宙的重要方式。
环形山的成因,很有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的,为了验证,只能进行模拟实验,收集相关的论证证明解释。
在该环节,教师要着重训练学生的模拟实验整体设计能力,从提出问题到设想原因,再到模拟实验的操作和模拟实验如何证实猜想,都可以让学生去做,以此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课的三个活动都需要提醒学生及时更新维恩图。
三、研讨1. 讲一讲。
研讨问题1“通过前面的探索,我们知道了月球的哪些特征?”,由于学生多次更新维恩图,所以可以结合太阳和月球的维恩图进行讨论。
2. 想一想。
研讨问题2“根据我们查找的月球资料,月球适合人类居住吗?”,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首先要明白人类居住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再去对照月球是否具备这些条件即可,其实这些方面也说明了地球具有的独特性。
四、拓展1. 谈话: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有很多方面,一个很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就是潮汐。
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可以使地球上的海水升高或下降,形成有规律的涨潮和退潮。
那月球对地球的影响还有哪些呢?2. 课外任务:通过查找资料的方式,去寻找月球更多的“秘密”。
五、课堂小结在今天的活动中,我们通过比较照片、查找资料和模拟实验三种方式充分地收集和了解了关于月球的信息,知道了月球作为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表面有很多环形山。
我们还提出了一些关于月球的感兴趣的问题,在课后我们要积极去查找资料进行学习。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第1题,提醒学生及时更新第1课中的维恩图。
第2题,模拟实验结束后,将结果(模拟的月球表面)画下来。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月球表面环形山成因的理解。
第3题,鼓励学生提出比较关心的关于月球的问题。
学生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多多少少有一些疑问,鼓励学生选出比较关键的、感兴趣的问题填写下来,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心中的想法。
【板书设计】月球——地球的卫星《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4课。
在第2课和第3课中,通过对影子变化的研究,探索了太阳的特征以及对地球的影响,并明确了月球和太阳一个很大不同点就是月球有月相变化,而太阳没有。
月相是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
月球围绕地球转一周需要一个朔望月,在一个月之中,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在本课,学生将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本课围绕月相卡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得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本课不要求学生掌握月相变化的准确规律,只需要学生认识到在一个月之中,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即可。
聚焦环节,先向学生明确月相是月球和太阳相比一个很大的不同点。
探索环节,围绕月相图片展开,先让学生观察月相图片,认识更多的月相,再让学生尝试给这些月相图片进行排序。
学生排序后,可以用燕尾夹将月相图片夹在一起,快速翻动,这样便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月相的变化了。
研讨问题“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学生只要能够得出“弯—圆—弯”这样的简单规律就可以了。
拓展环节,鼓励学生在课外尝试去寻找“亮星”,观察月球和它周围的“亮星”的位置有何不同。
在本课中,只需让学生了解简单规律,而不需要涉及专业的月相名词,如望月、上弦月、朔月等。
【学生分析】学生从小就有观察月亮的经历,例如中秋节与家人赏月等。
虽然他们已经注意到月相会变化,如有时候呈圆形,有时候像小船一样呈弧形,但是他们很难将月相变化与时间对应起来,更多关注的是一天,或者某个时间的月相,而对月相在一个月之中的连续变化,知之甚少。
他们甚至会表达“一月是扁的,八月是圆的”,将月相变化规律放在一年中去界定,原因是他们没有在一个月的周期里持续观察月相。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理解一个月内,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科学探究目标1. 能通过观察月相、给月相图片排序、将月相图片装订成册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发现与描述月相变化规律。
2. 能对图片信息进行正确处理。
3. 能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1. 对月相变化规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观察月相的兴趣。
2.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别人观点的同时修正自己的认识。
3. 乐于征求小组组员意见,尝试多种方法调整月相图片排列顺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月相变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制作月相变化图片手册的方式,认识一个月内的月相变化规律,知道月相变化的规律性是月球的重要特征。
难点:给相近的月相图片排序;能够判断在一月之中的某个时间会出现什么样的月相。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月相变化图片(月相图片数量根据学生能力调整,但是尽量对称提供,比如提供了上弦月,就要提供下弦月,便于学生排序;月相卡片要标注哪一边朝上)、燕尾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