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第6课《黄河颂》课件(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1)

语文:第6课《黄河颂》课件(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1)


《黄河大合唱》
大型合唱音乐作品 作词:光未然 作曲:冼星海 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
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 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 雄气概,反映中华民族英雄 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八个乐章
《黄河船夫曲》 《黄河颂》 《黄河之水天上来》 《黄河对口曲》 《黄水谣》 《黄河怨》 《保卫黄河》 《怒吼吧!黄河》
句注意重读,如“掀”“奔” “劈”等。
3、“啊”读时应深沉,声音稍微延长。“黄河” 读的高昂,表明在歌颂。
4、“象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 的铿锵有力。
5、全诗应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
诗人反复吟唱:“啊!黄河!”, 我们 应该怎样来读出这三层的情感与气魄呢?
是摇篮,舒缓深沉
是屏障,坚强有力 是臂膀,高亢激昂
时代背景: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帝 国主义侵略了我国的华北地区,全国掀起了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 家也积极地投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 中来,他们通过自己创造的形象反映现实斗 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光未然1939 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 《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导入课文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 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 挥洒激情赞美过它;多少仁人志士为它抛头颅、 撒热血;多少浪迹天涯的游子对它魂牵梦绕。
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 响乐《黄河大合唱》曾感动了一批又一批的中 华儿女为祖国而战斗。
今天,让我们吟诵着《黄河颂》,走进它的 词作者——著名诗人光未然那充满强烈民族精 神和爱国情感的心灵世界。
题目介绍: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 着眼于对母亲河——黄河的颂歌,在结 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 密传承的。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 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 各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 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们的榜 样,像它一样伟大、坚强。
9、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 万条铁的臂膀”?
(1)这是个比喻句,,诗人将黄河比喻成一 个巨人,黄河的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 域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的千万条“铁 的臂膀”。
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 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 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 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 传遍整个中国。
黄河的基本走向
欣赏图片
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的感受吗?
黄河公伯峡
壶口瀑布
黄河上游景观
黄河龙口

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的感受吗?
6.诗歌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的?
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
(历史贡献)

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
↓(地理优势)来自黄河激励了中华民族 虚
7、 歌词反复出现 “啊!黄河!”有何作用?
(1)使得歌词主体部分层次分明,结构清晰: 即“颂黄河”部分可清楚地划分为 “黄河养育 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 “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三个层次。由实 到虚,逐步深入。 (2)有利于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表达对黄 河的礼赞之情。
磅礴( páng )( bó ) 澎湃( péng )( pài ) 气魄( pò ) 高山之巅( diān ) 狂澜( lán ) 哺育( bŭ ) 浊流( zhuó ) 屏障( zhàng )
你认为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 语气来朗读这首诗?
激昂、雄健、悲壮!
朗读指导:
1、朗诵词与歌词要注意停顿。 2、“……望……”,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后面分
简而言之:加强了抒情语气,又体现了诗歌 的内容层次。
8、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 障”?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 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 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所以把黄河比喻为 “中华民族的摇篮”。把黄河比喻为“民 族的屏障”,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 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 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精神支柱。

3、 “望黄河”这个层次中,诗人望黄河 的视角有哪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远镜头——近镜头——俯瞰——纵 向——横向
远近结合,纵横交错,构成了一幅 雄浑开阔、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势不 可挡、坚不可摧的黄河立体画卷。
4、“望”的内容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写实
想象
近处
(特写)
纵向
远处俯瞰
(总写)
横向
5、“颂”前对黃河的描绘有什么作用? 为“颂”蓄势
❖ 冼星海(1905-1945) 中国近现代
著名的音乐家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在肖 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1935年回国后,积 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救国军歌》、 《游击军歌》、《茫茫的西伯利亚》、《在 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 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 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 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由于 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 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作家作品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 出生在湖北光华县。1927年在中学 年代就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创作 了《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 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 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 曲后风行全国。
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 起,组成一幅广阔的历史画卷,刻画 了黄河母亲的伟大形象,反映中华儿 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根据 “序曲-主体-尾声” 三个部分,划分层次 并能概括大意
序曲 黄河伟大坚强 主体 望黄河——颂黄河 尾声 学习黄河精神
1.本课的题目是《黄河颂》,其 中哪个字是关键,也是题眼?

2.开头点题后,作者并没有直接 去颂而是在描写黄河,如果在文中 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它领起了哪些内容?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 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 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 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 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 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 作,并在当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