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民间工艺鉴赏
丰县吹糖人 制作工艺
吹糖人艺人多为流动制售, 每年除六、七、八、九四个月气 温高、湿度大不宜吹制外,晚秋、 冬季、早春等季节皆宜,尤以冬 闲时节为最佳。一般艺人走乡串 村制售,逢节庆、庙会等群众聚 集活动的场所,摆摊制售。丰县 吹糖人的代表艺人有:侯敬爱、 程守民、程真颜,程守清等。
丰县糖人贡 糖人贡发源于唐朝,原为宫廷用品,后流入民间。丰县糖人贡艺术 发端于清代中期,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为世代家传(传男不传 女),密不授人。 糖人贡,俗称“供品”,主要用于传统丧葬祭祀活动。其工艺特点 为模具注塑。作品色泽鲜艳、造型优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糖人贡题 材多取自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由于受道教影响,略带一些迷信色彩。 其品种有:《寿桃》、《石榴》、《老寿星》、《王母娘娘》、《天 官》、《八仙人》、《盘龙柱》、《宝塔》、《大牌坊》、《十二生 肖》、《公鸡》、《鲤鱼》、《猪头》、《狮子》等。
徐州民俗馆展厅———编结工艺
现代编结工艺的继承
徐州香包 香包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品,历史久远,制作和佩戴香包的习俗 在我国由来已久。香包,又称“香囊”,“香缨”,俗称“香布袋”、 “料布袋”,它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汉乐府长诗《孔雀东 南飞》中有“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汉代《礼记》有云:“男女 未冠笄者……衿缨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说明汉代未成年的男 女都是佩带香包的。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因此可以说,汉代时徐 州香包便已经出现。当时的香包都用高级锦绣制成,内储茅香根茎或掺 拌辛夷等香料。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 徐州香包工艺。
邳州纸塑狮子头
1994年,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 巨型纸塑狮子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获金奖
铜山面塑 面塑又称面人,或捏面人。是用手将和好的面捏制而成。 铜山面塑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主要师从山东流派,经过70多年的发 展,形成了以塑为主,着色为辅,色彩艳丽,风格朴实简练的特点。 铜山面塑在题材上是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代 动画形象为题材,采用拨子、剪子、刀子、细齿梳子等工具,经过和、蒸、揉、 捏,做成各种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
民间工艺美术的特点:
①民间工艺美术是相对于专业而言的,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物质生 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 ②民间工艺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祭祀活动中,反映 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美的观念。 ③所谓民间工艺美术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 ④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风俗有密切联系
铜山面塑
邳州年画 邳州年画源于邳州民间绘画、雕刻画 的发展,兴于唐代,成熟于宋代,明清时 期迅速发展,清代中后期发展至鼎盛时期, 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间绘画,源远流长, 世代相传,在中国美术史、民俗史上占有 重要的地位。
邳州年画的绘画形式和技法多种多样, 有手绘、半印半绘、木版手工印刷、机器 印刷、刻纸彩绘等。绘制材料载体有:纸 张、板、墙、家具、器物等。 邳州年画的题材内容涉猎广泛,早期的 作品以神佛画像居多,有门神、神仙、佛、 道、家堂祖谱、春牛图、春贴、咒符等。 主要用于民俗年节、吉祥纳福、祭祀神灵、 镇邪驱疫、宗教信仰、娱乐游戏等。近现 代,邳州年画的题材不断扩大,表现民风 民俗、劳动生活场景的内容很多,贴近现 实,但不乏理想化色彩,反映了人们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丰县糖人贡与当地民 间民俗密切相关,有很强 的地域性。糖人贡市场狭 小,仅限于本县及周边农 村地区使用。每年销售旺 季在春节前后、清明节、 阴历十月一日,作为烧纸、 上坟供品用于祭祀祖先。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 传统丧葬习俗不断简化, 糖人贡艺术生存空间越来 越狭窄,加上用途单一, 用量减少,使得糖人贡经 营状况堪忧,销量甚微, 也导致糖人贡面临濒危。
徐州香包从造型上说多种多样,以新、奇、美、真为特色,形状敦 实淳朴,色彩对比强烈,立体造型栩栩如生,有较高的观赏、收藏价值; 从内容上看,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如龙凤呈祥、鸳鸯戏水、松鹤延 年、喜鹊闹梅等,寄托着人们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 望从题材上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题材,如古代的戏曲人物脸谱、布袋 和尚(招财)、麒麟送子、两汉文化、现代卡通娃娃等为题材的作品。 徐州香包整体上生动、简洁、粗犷、质朴、极具装饰性,局部刺绣 恭谨细腻,相得益彰,神形兼备,惟妙惟肖。这与徐州本地汉画像石的 艺术造型风格颇有神似。
徐州针插造型工艺 徐州针插造型工艺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相传于何时已无法考证, 经艺人们世代艺术实践,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徐州针插造型工艺风格。 徐州针插造型工艺从内容上看,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如打春鸡、五 毒肚兜、老虎鞋等,寄托着人们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 从形态上看,可分为“浮雕”和“圆雕”形式。“浮雕”形式扁平,多配以刺 绣,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圆雕”形式则如实反映事物的形体美,造型简约 概括、稚拙有趣。色彩上运用民间传统配色方法,颜色艳丽明快。
铜山面塑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在装銮上采用天然的材料,将手捏面塑表 现的生动逼真、淋漓尽致、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对戏文情节、服装道具也很 重视;色彩搭配格外讲究,要红得鲜、绿得娇、白得净。图案、纹样、线条丰 富、生动、清新、装饰性强;造型比例和人体比例基本相符;动作、神态、脸 谱、服饰、舞台造型松弛有度。 铜山面塑,广泛分布于铜山县的黄集镇、单集镇、大许镇、刘集镇、何 桥镇等,但主要分布于铜山县黄集镇的范楼、王岗集、陈楼、聂楼、朱楼、圣 范等村。尤其是黄集镇的范楼村更是苏鲁豫皖接壤地区远近闻名的“面塑村”, 全村200多户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捏面人。
沛县泥模的制作, 分 “模仁”、“泥模” 两部分。制作“模仁”是 泥模的根本,它要在半干 湿的熟软纯质的泥块上进 行各类题材的创作。 模仁造型生动形象, 突出个性特点,具有较高 的浮雕艺术水平,尤其是 沛县泥模中的戏曲人物和 神话故事人物,可以说是 我国戏曲艺术和传奇故事 对儿童的早期普及样本, 它对研究我国戏曲艺术、 佛教和儿童玩具发展都具 有一定的考证作用。
邳州年画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画风自成一体,具有淳朴厚 重、生动泼辣、简练夸张、色彩鲜艳浓烈、反差大、视觉冲击力强、造型粗犷、 用笔狂放、不拘小节的特点,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时代感。
诗画结合是邳州年画的表现特色之一。画中有故事,画中有话、画中有 生活、画中有意、诗画结合、表情达意、画配诗文的词句是民间百姓熟悉的打 油诗,或对画中故事情节的表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充满了惹人喜爱 的生活气息。
丰县糖人贡
云龙编结工艺 云龙编结工艺源于民间,它利用民间自然资源高梁莛、竹子,通过 熏、蒸、烫、漂等十几道工序,在保持原材料自然光泽和纹理的基础上, 又大胆吸收了国画、版画、剪纸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以精湛的制作技 艺,巧妙的造型,制作出了古朴典雅,惟妙惟肖的手工艺品,是我国民 间文化艺术的一块瑰宝。 徐州市的编结艺人很少,最具有代表性的艺人是云龙区现年81岁的 民间艺术家叶来财老人,从事编结工艺已达66年。他现为江苏省民间美 术家协会会员、徐州市民间美术家协会理事,1995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邳州纸塑狮子头 邳州纸塑狮子头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据有关史料记载,已有500多年 历史。邳州纸塑狮子头是邳州民间狮子舞的狮子头面具。从狮子头面具的发 展能看到民间狮子舞的发展及中国民间面具艺术的发展。狮子头面具根据舞 蹈套路、动作编排的要求,有大小造型之分。 邳州纸塑狮子头是一个集雕塑、裱糊、扎制、绘画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 术。造型夸张优美,形象生动活泼,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用色尤如传统的木 版年画,描绘造型如戏剧花脸脸谱。他不同于南方狮子头面具的文秀细腻, 极具北方粗犷豪放的霸气。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主要内容
一、徐州传统民间工艺: 丰县吹糖人、糖人贡、沛县泥模、铜山面塑、邳州年画、徐州针 插造型工艺、邳州纸塑狮子头、云龙编结工艺、徐州剪纸、徐州 香包
二、徐州传统手工技艺(饮食):
沛县鼋汁狗肉烹制技艺、徐州马市街饣它汤工艺、徐州伏羊节 、艺品可以称得上是一座瑰丽的宝库。睢宁的儿童画、 邳州的民间剪纸、农民画等很早就在全国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不仅精于 此道的民间艺术家众多,其艺术造诣也相当厚实。徐州的民间玩具,也 是一个妙趣横生的世界,木玩、布玩、唐人、面人等,或朴拙、或精巧、 或端庄、或灵透,让人爱不释手。此外还有木版年画、草编、刺绣、雕 塑、织锦、风筝、等等,每一件都是闪烁着灵智之光的艺术创造物。
沛县泥模 泥模是儿童娱乐的主要形式之一,一个泥模在手,儿童们便可取泥 批制大量的人物(或动物),儿童的兴趣就在于此,玩起来爱不释手, 所以泥模又叫做“孩模”,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史料记载可追 溯到宋代。沛县微山湖一带的泥模玩具,据考证始于明代,至今已有 400多年的历史,经民间艺人们的世代相传,形成了沛县泥模的个性风 格。
王振霞 针插作品 《斗蟋蟀》
徐州针插造型工艺具有浓厚的民间神话色彩,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 一套既定的佩带模式,如在岁时节令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 节,伴随人生仪礼的诞辰、三天、满月、百天、周岁等生育礼俗,不同的节日 佩带不同的针插造型工艺器物,这对于研究民俗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品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造型工艺或古朴稚拙,或精巧细腻,或朴素 大方,或色彩艳丽,均带有浓厚的汉代遗韵,但其总体风格体现为夸张简约, 线条流畅。制作内容多以世俗生活、神话传说、吉祥动物为主,情节生动有趣, 造型质朴传神,观赏性强。
微型香包 《心形耳环》 (郝巧玲作品)
徐州有一批制作香包的艺人, 比较著名的有王振霞、井秋红、杨 雪梅、孟宪云、冯宪花、李清富、 佚名、冯瑞珍等。她们的作品都曾 在国家、省、市级的各类比赛中获 奖。但随着农耕文明的逐渐转型和 削弱,传统民俗日益淡化,现今掌 握传统香包技艺的民间艺人屈指可 数,部分地区已出现“断流”。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 外来文化的影响等众多原因,有些 工艺流程已被机械替代,徐州香包 传统工艺已濒临灭绝,因此对徐州 香包这一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加以保护势在必行。 井秋红 作品 《龙凤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