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一、技术的价值(一)教材内容分析“技术的价值”是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必修1的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的第一节内容,其中包括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
技术与人体现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价值。
技术与社会体现技术促进社会发展、丰富社会文化内涵和改变社会生活方式的价值。
技术与自然体现技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价值。
教学重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难点: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和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由于学生刚刚接触通用技术课程,虽然他们对技术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对其内涵并不是很清楚。
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再加上所学到的知识都是理论性的,所以学生很难把理论知识与技术产品有机地联系起来。
特别是学生对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比较陌生,难于理解。
因此教师要当好学生走进技术世界的领路人。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求之间的关系。
⑵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2.过程与方法经历案例分析和探究讨论的过程,理解技术的含义和技术的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技术价值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技术,理解技术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有巨大的作用,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了解技术、需要技术和掌握技术的迫切需求。
(四)教学策略和方法策略:选择贴近生活、便于理解和鲜活有趣的案例。
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讨论的双边活动,使学生知道技术的发展过程,感受技术的价值所在。
方法:采用师生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准备直观图片、详实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和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分配:2课时(七)教学流程: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二、技术的性质(一)教材内容分析“技术的性质”是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必修1的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的第二节内容,既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和专利性。
教材以“案例分析”、“马上行动”、“阅读材料”和“举例讨论”为主线,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出发,进而让学生对技术有深刻的理解。
本节内容是技术到设计的过度知识,在全书中属于基础理论部分。
教学重点: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
教学难点:革新与发明的关系;技术活动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影响。
(二)教学对象分析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技术,对技术的理解还比较模糊,虽然他们对技术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对其内涵并不是很清楚。
教师要当好学生走进技术世界的领路人。
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再加上所学到的知识都是理论性的,所以学生很难把理论知识与技术产品有机地联系起来。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⑵理解技术的发展核心是需要发明和革新。
⑶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⑷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
⑸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了解专利作用、有关规定及申请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案例分析和探究讨论的过程,理解技术的含义,掌握技术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技术性质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理解技术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有巨大的作用,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了解技术、需要技术和掌握技术的迫切愿望。
(四)教学策略选择贴近生活、便于理解和鲜活有趣的案例。
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讨论的双边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技术就在他们身边,让他们从思想上有渴望了解技术、认识技术、掌握技术和创新技术的迫切需求。
(五)教学准备直观图片、详实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和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分配:2课时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三、技术的未来(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以一个个“案例分析”、“阅读材料”和“讨论”为主线,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参与讨论和分析,还要对第一章进行小结,认识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认识技术与人,技术与科学、艺术等的关系。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多种信息,但差异较大,有些学生可能对科技动态比较关注,但更多的学生的关注点并不在此。
好在学生对技术未来的憧憬不难接受,但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可能会非常悲观。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略技术世界的奥秘和神奇,了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2.方法与过程通过对技术的未来的案例分析,并就技术对未来的发展进行辩论,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环保意识、伦理意识等,形成和提高理解技术、评价技术以及逻辑思考、批判性思考等方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探究欲望和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技术的发展,形成选择技术的理性态度(四)重点、难点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五)教学策略和手段通过对技术的未来的展望和憧憬,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
利用课本的内容以案例阅读分析和师生互动交流为主,如果单纯的口头语言讲授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而直观图片和教具、详实的技术资料的使用可以辅助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知识难度,加快节奏,增大课容量,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本课的教学自始至终都是先通过案例分析或“创设情境”,采用启发式、讲述式、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努力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逻辑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力求学生能够自己建构出本课的知识点。
(六)教学准备PPT课件(七)教学流程图请你展开想象,就“无线家庭一天的无线生活”,根据自已所知道的技术,大胆设想,续编文莉一家晚上的生活。
(200字左右)(顺义区杨镇第一中学——齐长安)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是《技术与设计I》中的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对技术有了较为深刻和全面的介绍。
本章将技术与设计联系起来,是技术到设计的过渡章节,是对设计含义的阐述。
教材中的学习目标1所述与课标几乎完全相同,即: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学会(能)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教材中学习目标2所述“了解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的重要影响”也是“技术与设计的关系”之一。
教材中从两个方面和四个案例说明技术与设计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发展的关系。
设计的丰富内涵是要求学生理解的知识点,但教材中没有给出案例,只有几行内容的文字介绍,从技术设计和艺术设计两个方面作了个简介。
综上可知,本节的内容侧重于知识的传授。
(二)学生情况分析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学生已融入了技术的世界,形成了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以及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和对技术未来的美好畅想,本章要为学生开启设计的大门。
那么技术与设计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学生会注意到身边一些设计在不断的更新完善,比如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也注意到有些设计现在很难实现,虽然我们已经规划出来了,但苦于技术达不到。
身边这样的事例很多,学生有所了解,但没有进行归纳总结,去深究技术与设计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此前,学生对设计的认识是粗浅的,也不太可能有意识地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能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并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述二者关系,能用此分析案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学会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
2.了解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的重要影响。
3.理解设计的丰富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案例分析的过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笔杆,体验新材料、热成型技术所带来的益处。
经历用拟人化对白讨论、分析等方法使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的意识,强化礼貌待人、尊重他人的精神文明意识的教育。
通过简单的设计制作过程,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增强自信、热爱科学技术。
(四)重点、难点重点:技术与设计的关系,结合案例分析设计与技术的关系。
难点:结合案例分析设计与技术的关系。
(五)教学策略和手段本课的教学自始至终都是先通过案例分析或“创设情境”,采用启发式、讲述式、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努力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逻辑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力求学生能够自己建构出本课的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学会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举例,把学生吸引住,激发他们兴趣,刺激他们大胆想像,并给予及时的鼓励。
(六)教学准备1.PPT课件, 2.学案, 3.制备学生实践用器材(圆珠笔心、热缩管、打火机、双面胶贴等)(七)教学流程图(九)板书设计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第一节技术与设计的关系1.设计是一项有设想、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2.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技术与设计的关系3.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4.设计的丰富内涵(十)作业1.阅读课文,结合实例,简述设计对技术的发展有什么价值。
样例示范:手机振动功能的设计,使微型电机成为手机的一部分,在拓展了手机的功能的同时又进一部推动了微型电机制作技术的发展。
使微型电机制作技术的潜在价值得以发挥,从而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2.回答下面的问题(二选一作答)①如果你是搞设计的你想和搞技术的说些什么?②如果你是搞技术的你想和搞设计的说些什么?(顺义区杨镇第一中学——刁脊)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二、设计中的人机关系(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江苏教育出版社《技术与设计1》第二章第二节内容,人机关系是设计专业学生必修的内容,教材从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让学生了解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人机关系的基本规律,知道人机关系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和要实现的目标。
重在使学生形成“以人为本”的核心设计理念,熟悉一些有关设计的分析方法方面的知识,并不强调学生掌握系统的人机关系方面的知识。
人机关系反映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一种较为重要的分析方法。
这里的人机关系不是专业的设计,它更多地反映一种理念,重在使学生能够在这种关系的视野中认识设计,为构思、评价、优化方案打下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对人机关系是比较陌生的,学习时容易对本概念产生误解。
对于本节课内容只要求学生达到理解水平,理解人机关系的知识。
使学生形成“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一种较为重要的分析方法。
高中学生已有一些生活经验,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情景,列举学生身边熟悉的具体实例,从人机关系的角度对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思考和剖析,帮助学生理解人机关系的含义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
(三)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从人机关系的角度对日常生活实践进行思考,能够了解什么是人机关系,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以及在设计中如何合理运用人机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人机关系的含义,让学生对“机”形成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