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一、大学生应具有的就业能力素质就业能力概念由英国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到上个世纪90年代,成为欧美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工具。
国际劳工组织(ILO)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
英国教育和技能部(DEFS)将就业能力定义为“是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需要的能力”。
也有学者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界定为:“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培养所具有的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以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是一种与职业需求相关、动态发展的各种有益于成功就业的能力组合”。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仅仅是指大学生毕业获取工作这一阶段的能力,而应包含“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培养就业能力的阶段,搜寻职业岗位实现就业能力的阶段,以及就业能力不断提升的职业生涯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特征是各异的”。
瑞士学者 M·L·戈德斯密德教授通过对大学毕业生获得职业成功所需要的关键要素进行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得到并归纳出使大学生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5个要素:①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②出色的人际关系技巧;③对丰富的科学知识的掌握;④有效的工作方法;⑤敏锐的、广阔的视野。
我国有学者通过实验研究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由五个维度构成: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应该包括: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它具有动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就业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
是指个人从事具有市场和社会价值工作的能力,它包含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要素。
具体而言,知识要素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技能要素包括科学思维技能、自我控制技能、管理技能、理解交流技能和操作技能等,态度要素包括个人特征、意志品质和职业素养。
其中我们作为经管类的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主要有:1、较为扎实的经管类专业知识体系。
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2、较强的经济市场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包括具有经济管理的业务能力、适应环境能力、运用信息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赢得竞争优势的创新能力。
3、较为全面的企业管理素质。
包括具有较好的内在修养、社会适应性和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谈吐和礼仪。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1、专业知识技能方面从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来看,专业知识和技能仍然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正如西方学者恩德尔斯(Enders)所言“专业人员和专家在社会中正在变成更为重要和有影响的群体”。
[1]从表1看出,40.4%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意识较强;而接近50%的认为自己的专业意识、专业技能均一般;甚至有70%的认为解决专业问题能力一般,62.8%的认为掌握专业知识一般。
表1: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自评表(%)为了更加了解学生自评的真实性,辅助让学生做了以下题目(表1.1)。
可以看出,36.8%的学生认为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情况一般;50%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专业技能还不能够基本满足企业的需要;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的实践课对自己很有帮助;学生对创业相关知识非常重视。
表1.1:大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统计表(%)2、人际交往、沟通协调、团队合作、环境适应能力方面当团队精神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文化动力因素的今天,应该不失时机的使经管类专业的大学生清楚: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敏锐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工作技能之外,还要善于与人沟通,尊重别人,懂得以恰当的方式同他们合作,学会领导别人与被别人领导。
从表2看出,50%左右大学生认为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一般;30%左右认为团队合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一般。
表2:大学生人际交往、沟通协调等方面的能力自评表(%)当今社会经济管理所面临的工作环境更加复杂,信息资源更加丰富,经济环境将变得更加难以预测和把握。
这就需要经济管理人才具有较好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加具有面临激烈竞争的经济市场环境下对管理方法和理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把握的能力。
调查显示,有44%认为创新能力一般;有41.2%认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一般。
3、管理素质方面表3:大学生管理素质自评表(%)内在修养是企业在招聘时越来越重视的一个方面。
企业招人非常看重一些特质:正直、责任感、坚持、坚韧度。
调查显示,接近50%认为自身内在修养较强,这一点是值得欣喜的一面。
大学生在社会中健康成长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和社会融入性,即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
可以看出,社会化行为一般及较差人数还较多;另外,日常生活安排是反映大学生课余时间分配能力的表现,也是体现学生计划意识和规划意识的重要体现。
31.4%的学生认为日常生活安排能力较差。
说明大学生的计划意识较差,不能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
情绪稳定性反映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一方面使自己在实际工作、学习中努力克服不利于自己的恐惧、犹豫、懒惰等行为;另一方面应善于在实际行动中抑制冲动行为。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另外,大学生的谈吐、礼仪也是其管理素质的重要方面,从表3.1看出,39.5%认为自身掌握的面试技巧一般,尤其是对企业在招聘中对大学生看重的因素了解方面、如何向企业展示自己的优势方面更显不足。
表3.1:大学生谈吐、礼仪自评量表(%)三、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刘俊彦在他的《用人单位看重什么—百家知名企业选人标准研究报告》中指出企业应聘者普遍重视的前五位能力、特征如下,创新能力—企业重视率为100.0;沟通表达能力—企业重视率为 100.0;团队精神—企业重视率为 100.0;忠诚度—企业重视率为100.0;工作兴趣—企业重视率为 96.7。
央视《东方时空》栏目 2006 年一期题为《2006大学生就业“力”调查》的特别节目做了两项调查:一、雇主最重视面试者的什么素质?调查结果如下:实践能力 26%,专业知识 24%,谈吐表达 22%,个性特征 16%,形象气质 12%。
二、在实习期内企业家最关注应聘者哪些能力?调查结果如下:学习能力 51%,团队合作能力 42%,执行能力 36%,创新精神 24%。
调查表明,毕业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动手执行能力)、专业能力(核心能力)等最受企业重视。
而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力的不足,却恰恰体现在这几种能力上面。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大学生核心能力欠缺(l)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学生往往不能很快的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尤其缺乏学习的能力。
学会学习是指学习和了解超过教科书和课堂讲授的内容,其实质是掌握终身不断学习的工具,其关键是学会如何学习。
学习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另一种是创造学习。
后者作用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应对未来社会中日新月异的变化。
我们的教育最终是要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
相当多的学誉。
出现了有些毕业生通过夸大或造假简历来充实自己“实力”的现象。
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亲和力较差。
有些同学由于过于自负而显得咄咄逼人,有些则过于自卑而唯唯诺诺。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许多学生在学校期间缺少一定程度的锻炼或参加学生活动较少,平衡能力、执行能力、领导能力没有得到一定的开发和锻炼。
2、大学生就业观与社会需求错位(1)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的错位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主要还是源于结构性的矛盾:一些大学生求职面临一定困难,而很多需要人才的地方和岗位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有专家将这种现象概括为“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人才供求由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转变,并且在一定的区域内,已经完全转变为买方市场,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直至“供过于求”,有些毕业生却摆脱不掉传统观念的束缚,表现为“一步到位’和“白领意识”;希望到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城市工作;期望到条件好、待遇高的地方工作,而不愿意到国家需要的基层、艰苦地区就业,大学生就业的内部需要和外部需要存在不小的差距。
另外大学生中还出现了职业奉献精神缺失的现象。
如今,大学生就业已经从计划经济下的一元化社会贡献型逐渐向自我实现型转变,不少毕业生把奉献与索取放在相等的位置上进行权衡,难免与社会需求产生较大反差。
就业标准由内在精神型向外在功利型的这种转变,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很浓的功利色彩。
(2)就业过程中显出极大的依赖、消极与被动独生子女大学生们由于成长的人际环境相对狭小和封闭,家庭对其抱有较高的期望,学习、心理压力过重等诸多因素,导致他们的心理相对孤僻和敏感;盲从依赖,导致他们缺乏相对独立性。
有很多独生子女认为,自己的择业和就业是父母应该考虑的问题,找关系是找工作的关键,希望依靠父母的力量,动用他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为自己找就业单位。
甚至前往用人单位联系、面试时都需要父母的陪同前往,显示出一定的消极、被动与依赖性。
(3)缺乏拼搏意识,不能抓住朝阳行业的就业机会一些大学生愿意选择在本地就业,关系多、环境熟、生活有父母照顾,而面对保险、广告、咨询、法律服务等一批新兴行业,一些大学生坦言,这些行业保障度低,虽然行业整体利润高,但是风险大,就业压力太大,认为自己不能胜任。
(2)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创新——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自身任职与行为过程和结果的活动。
即: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
而创新能力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心理品质。
创新能力具有综合独特性和结构优化性等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经过一系列的归纳、分类、总结后形成的复杂而协调的行为动作,是一种综合性、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具有强烈的社会实践性、高度的综合性、突出的创造性和鲜明的个体性等特点。
实践是人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实践也是检验创新能力水平和创新活动成果的尺度标准。
创新的本质是进取,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激情;创新就要淘汰旧观念、旧技术、旧体制,培育新观念、新技术、新体制;创新的本质是不做复制者。
创新的能力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不断发问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创新能力在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可以训练出来、启发出来,甚至可以“逼出来”;创新最关键的条件是要解放自己。
因为一切创造力都根源在于人的潜在能力的发挥。
目前大学教学存在的某些不足恰恰是重知识传授而轻方法传授,以至于毕业生的创新能力、思考能力较差。
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显现后劲不足、工作缺乏创意等弱点。